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津這些「非遺」美食,你大概一個都不知道,太可惜了!

天津這些「非遺」美食,你大概一個都不知道,太可惜了!

今天啊,文化君給大家嘮嘮好吃的,

這次換點兒不一樣的,

「非遺」美食,各位了解一下,

你一定想不到,這些吃的居然還是非遺!

非遺的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能夠被評為「非遺」的食品類項目,

至少擁有百年歷史,三代傳承,

傳承脈絡清晰,確實有史可考。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

除了天津「三絕」

「狗不理包子」

「十八街麻花」

「耳朵眼炸糕」

還有哪些好吃的是非遺你知道么?

01

大福來鍋巴菜:

胡八,你的大福來了!

對於一個合格的天津人來說,

早點從來都是馬虎不得的,

鍋巴菜,可以說是天津早點界的翹楚了!

鍋巴菜,創於清光緒年間,

GIF

清代乾隆年間,

張記的煎餅鋪生意在市面上做得很有起色。

有一回趕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打此地路過,

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

特別想嘗嘗民間最爽口的煎餅卷大蔥。

結果,噎著了。。。

GIF

噎著了就得拿湯順啊,

可是店裡不賣湯啊,

但是,掌柜張蘭獨具慧眼啊,

覺得這老爺子談吐不俗挺有身份的,

就給做了一碗煳飯嘎泡菜湯

又解飽又解乏。

乾隆指著湯就問:

「叫什麼名字啊?」

郭八姐以為問她名字,接著就回答:

「郭八……」

乾隆一聽,

「鍋巴倒也合理,鍋巴的嘎巴嘛!

若再加個菜字,叫鍋巴菜,最宜下乾糧,更好。」

由此,鍋巴菜得名。

轉天,乾隆的侍衛來到張記煎餅鋪,

開口就說:

「掌柜的,你的大福來了!

可知道昨天吃煎餅的人是誰嗎?

是當今皇上乾隆爺!皇上誇你們的鍋巴菜好,

看你們生活清苦,特賞銀200兩。」

由此,「大福來」得名,成為店鋪字型大小,

借著乾隆的賜封,鍋巴店生意十分興隆。

到了光緒年間,

張蘭重孫張起發又改進了工藝,

發明了大小滷製法並添加了六種小料。

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大福來鍋巴菜!

所以說論一手好廚藝的重要性

02

子火燒&一品燒餅:

半個清朝皇帝太后都點贊!

這又是一個和乾隆有關的故事。

關於一品燒餅和子火燒,民間有許多故事傳說。

一品燒餅名揚於乾隆年間,

相傳與和珅發跡有關。

1991年版《薊縣誌》載:「清代,邦均一帶的子火燒和一品燒餅頗有名氣。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慶)等皇帝,每逢清明節謁陵路過薊州或赴盤山遊覽時,均喜食子火燒或一品燒餅。」

大家都知道,

乾隆對盤山那可是分外喜愛,

「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

乾隆前前後後32次來此觀光,

不吃點東西可怎麼行!

吃膩了山珍海味的乾隆,

一看到行宮御膳房做的飯菜就沒胃口。

當時,和珅24歲,

憑自己的才學和乖巧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為討好皇上,

叫地方進貢特色小吃。

然後,自己親手捧給皇上。

當時乾隆品嘗外形扁圓、外層裹滿芝麻的燒餅時,

龍顏大悅,讚不絕口,連聲說:

「好,夠一品!」

一品燒餅由此得名。

一品燒餅也就成了最好燒餅的代名詞。

一品燒餅皮酥層多,香甜可口,

風味獨特,從此成了乾隆皇帝的御膳點心。

嘉慶每次來薊州,

除喜食慶堂號供奉的一品燒餅外,

對子火燒也情有獨鍾。

子火燒,原名子餑餑,

因其形狀如算盤子,故名子火燒。

這種小巧玲瓏的美食,乳黃噴香,酥鬆綿軟。

圖片來源見logo

嘉慶先後來薊十二次,每次都要吃子火燒。

這樣,子火燒和一品燒餅一樣,

成為宮廷御用貢品,成為京東風靡一時的美食。

圖片來源同上

子火燒和一品燒餅不僅歷史悠久,

而且蘊含著深刻的道德理念。

起香園店訓(孫立禎書)

1988年,子火燒和一品燒餅,

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

03

石頭門坎素包:

文化人的首選,比肉包好吃!

中國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先生,

在《雅舍談吃》里講過一個笑話,

兩個不相識的人,在天津的一個鋪子里坐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湯汁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的那一位竟完全不動聲色。夥計在一旁看不下去了,趕快擰了一個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

論吃的重要性...

包子最早興起於天津水旱碼頭,

因為管飽,吃起來又方便,

受到碼頭工人的青睞。

但天津的包子不大。

大部分天津包子都比北方常見的包子小,

又比南方小籠包大。

相傳「石頭門坎素包」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晚清時代。

天津當時的碼頭,熱鬧非凡,

這一地區居住著眾多的依捕魚為生的漁民。

這些漁民和他們的家屬為了祈求海神保佑平安,

常去天后宮敬香請願,

他們遵循佛門戒律,吃素齋行善事,

所以,不吃肉,只吃素。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所以「真素園佛素包」順勢而生。

「真素園」地理位置不太好,

挨著海河,地勢又低洼,

一下大雨,就有些悲傷了。

當時的店主為了維持生意不讓雨水倒灌,

在門口壘起了一道矮堤,形似門坎,

久而久之,就成了「石頭門坎素包」。

後來,真素園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名聲也越來越大,

吸引了許多文化人前來品嘗,並留下墨寶。

最後驚動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來天津天后宮進香,

曾御駕親鄰「真素園」品嘗了美味的素包,

食後喜形於色,連連稱讚:

「這家的素包味道真好,比御膳房的菜還順口。」

據說慈禧太后回京後,

時常差人來天津買「真素園」的素包。

慈禧太后時常想起那天吃過的美味素包,

想起那道高立在店門前的「石頭門坎」,

於是慈禧太后就御賜,

「真素園」的店名為「石頭門坎素包」。

由此,「石頭門坎素包」得名。

至於人家為什麼會成功?

因為人家好吃啊

石頭門坎素包是天津人的獨門秘笈製作的,多年來一直傳承著這種調餡方法,綠豆菜、香菜、麵筋、香乾、粉皮、黃花菜、木耳、薑末都是必不可少的,值得一提的是紅腐乳和芝麻醬是要用香油調好後再用來調餡的,這是石頭門坎素包的精華。

石頭門坎素包因為調餡時只加芝麻香油所以掰開包子時香氣撲鼻,綠豆菜嚼起來脆脆的,加了綠豆粉皮所以吃起來非常滑爽,餡里還加了香菇,為了讓香菇的味道發揮出來所以先將香菇丁炒制一下,泡好的香菇水勾兌少許澱粉倒入炒出香味的香菇中,這樣在調餡時不會出湯,也能完全利用上,麵筋丁會吸足這些水分,最後調好的餡不水不幹不柴。

04

東馬房豆腐絲:

味壓京城,一賣就是一萬斤!

提起武清名吃豆腐絲,

大家耳熟能詳的當屬城關豆腐絲,

但它是在白古屯鎮東馬房村生產的。

之所以叫

城關豆腐絲

GIF

城關豆腐絲最早起源於清道光年間,

迄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

最早是由東馬房劉記豆腐絲房開始製作,

因常年在城關大集銷售,

故被人們統稱為「城關豆腐絲」。

也有另一種說法,

稱東馬房豆腐絲的起源與康熙皇帝密不可分。

康熙五十三年三月,

康熙皇帝在河道總督陪同下,

第六次駕臨武清視察北運河堤防工程。

行至武清城關城東郊邱古庄,

憶起老臣李煒,便傳令召見。

至晚膳時,李煒奉上東馬房豆腐絲。

皇上品嘗後,稱讚豆腐絲「味壓京城」。

此後,東馬房豆腐絲便成為貢品。

真是民以食為天,誰都不例外

也就是說,

東馬房豆腐絲在清康熙年間就有了。

1979年,武清組團參加天津食品街開業典禮,

東馬房豆腐絲參展,師傅現場切絲,

顧客不知到時什麼,紛紛圍觀。

品嘗之後,買買買。

據統計,食品街開業典禮,

東馬房豆腐絲銷售5000餘公斤。

5000餘公斤5000餘公斤5000餘公斤!

05

沙窩蘿蔔:

我們是走出國門的國際蘿蔔!

沙窩蘿蔔的名氣有多大,

你根本想像不到!

正宗的沙窩蘿蔔,

產自天津西青小沙窩村,

氣溫降到0度以下之後 ,

採摘的蘿蔔口感最好,

平均糖度超過8°,因此也被稱為水果蘿蔔。

沙窩蘿蔔種植已有數百年歷史,

元朝時即有記載。

「沙窩的蘿蔔--賽鴨梨」,

「沙窩的蘿蔔--嘎嘣脆」,

這是天津人常說的兩句歇後語。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皇上愛妃喜歡吃荔枝,

嚴嵩把整株的荔枝樹,通過河運到天津衛,

再摘果送入京城。

河岸邊長期積攢了荔枝樹根帶來的沃土,

久而久之形成田地,後人在此地種植青蘿蔔,

於是誕生了遠近馳名的沙窩蘿蔔。

清朝時期就已經開始出口海外。

上世紀周總理訪問朝鮮時,

還送給金日成1公斤沙窩蘿蔔籽作為國禮。

天津博物館掛著這幅「沙窩蘿蔔」的海報。

附上一份如何挑選蘿蔔指南

第一,問產地,正宗沙窩蘿蔔原產於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由於土壤及生長環境造就出沙窩蘿蔔的獨特口感,其他地區難以種植出這樣的品質。

第二,看外形,正品沙窩蘿蔔外形為圓柱形,表皮光滑細膩,入土部分小於蘿蔔長度的五分之一。假冒產品大多為其他形狀、鬚根長、尾部長。

第三,品口感,正品沙窩蘿蔔鮮嫩多汁、水多無渣。

第四,試質地,沙窩蘿蔔一拍即裂,被民間形容為「一摔掉八瓣」,質地特別酥脆(但你也別使勁兒拍)。

第五,注意包裝,應買包裝規整,有聯繫人、電話、地址的正規產品。

第六,注意時間,因為沙窩蘿蔔在溫室大棚中生長期較長,真正能夠吃上又甜、又脆、又綠、水分又大的沙窩蘿蔔是12月中旬至來年4月份,元旦春節期間是集中上市期。

怎麼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你知道這些東西是「非遺」么?

趕緊去嘗嘗吧,肯定好吃。

當然了,除此之外,

天津「非遺」美食還有很多。

曹記驢肉製作技藝

桂順齋京八件製作技藝

天寶樓傳統醬肉製作技藝

天津煎餅果子製作技藝

清真白記水餃傳統製作技藝

津沽龍鬚面製作技藝

冬菜製作技藝

... ...

所以,我們真幸福啊,

那麼多好吃的可以吃!

來源:天津廣播、薊縣旅遊圈、百度百科、智慧旅遊

-END-

更多粉絲尊享,盡在『文化天津 · 粉絲福利群』

暗號:文化天津粉絲

小編拉你進群哦!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天津 的精彩文章:

天津曾創造了100個「中國第一」,都知道的算你牛!
紅海行動:憑什麼能贏得中國人的「滿堂彩」?

TAG:文化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