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去剛兌 產品能否借「財富管理」名義突圍?
來源: 證券日報
進入2018年以來,集合資金信託發行市場和成立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一面是發行市場的持續火熱,高收益產品層出不窮;一面是成立市場的持續走低,成立規模環比連續下降,「資金荒」局面尚未解圍。
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3月份以來共有59家信託公司參與集合信託產品發行,共發行706款集合產品,環比上升138.51%;3月份以來集合信託產品發行規模為1243.86億元,環比增長69.46%。而從成立市場來看,3月份以來共有49家信託公司成立483款集合信託產品,環比上漲14.32%;成立規模為547.36億元,環比下跌11.65%。在去年年底連續兩月的爆髮式增長之後,今年以來集合資金信託成立規模已連續3個月下滑。
用益信託指出,伴隨著資管新規近期落地,「破剛兌、去通道、去槓桿」使得信託公司的資金來源端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加上集合資金信託門檻較低,適用於更大範圍的社會投資者,是大眾購買信託產品進行財富管理的重要渠道,預計「剛兌」的打破也將會加大集合信託產品的發行難度。而成立市場的持續蕭條,則表明集合資金募集面臨困境。一方面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在嚴監管環境下,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產品設計出來了,投資者卻「不買賬」,如何提高信託產品銷售效率成為擺在多家信託公司面前共同的難題。
北京某信託公司業務總監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信託公司來說,產品銷售能實現「三三制」是比較健康的模式,即「銀行代銷1/3、公司渠道直銷1/3、其他渠道(如項目自帶資金等)1/3」。不過,這一理想的銷售模式尚未在多數信託公司實現。雖然商業銀行坐擁大量高凈值客戶,但在進入私人銀行的產品庫後,在海量理財產品的包圍下,信託產品很難殺出重圍,迅速抓住投資者的眼球。
在這種情況下,信託公司聚焦財富管理業務顯得極為重要。事實上,今年以來多家信託公司表示,將加大對公司直銷的投入,打造全國性財富中心。除在全國多地建設實體財富中心、加強宣傳外,還將傾力打造銷售團隊,發力直銷業務。
《證券日報》記者在多個招聘網站搜索,發現今年以來,中建投信託、新時代信託、民生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均招「高級理財經理」、「理財規劃師」、「財富專業總監」等職位。以中建投信託為例,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九地的財富中心招聘,招聘人數多達40人,職責為「負責開發和維護高凈值客戶群體,完成信託產品營銷等工作」。
有業內人士指出,伴隨著資管新規等一系列文件的逐步落實,金融行業的整體規模將會穩步回落,機構間的業務合作在未來將不斷萎縮,財富管理業務開展對於信託公司的穩定存在來說勢在必行。在以同業合作為根本載體的模式被終結以後,如何尋找到新的資金來源,如何在機構業務和個人業務間尋求新的平衡點,是信託公司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不過,該人士也坦言,由於財富管理業務前期投入大、見效慢,和信託行業過往十幾年快速而集約的發展路徑大相徑庭,信託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發展舉步維艱,需要信託公司繼續投入人力、資金等支持。
※震驚了,繞不過的「黑洞」!美元緣何頻現意外崩跌!
※你投的P2P網貸平台未通過備案?良性退出or賣身!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