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草根社,十年曲藝路

草根社,十年曲藝路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

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星光


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供稿:專題部 鄧梅

編輯:新媒體 李沛姍 韋芳

每當星辰落下,夜幕降臨,在圖書館的屈原報告廳內的舞台上,總會出現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以及穿大褂的評書人。「且說那……」一段段故事娓娓道來,「說」、「學」、「逗」、「唱」帶領觀眾身臨其境。評書人講到高潮處,多個角色輪番上陣,惟妙惟肖,觀眾不禁拍案叫絕,一陣掌聲驟起。

驚嘆於它經久不衰的魔力,拉一把椅子圍坐在評書人周圍,坐下細細品來,上千年的故事便也是彈指一揮間。

不知不覺間,草根社這條路已晃晃悠悠地走過了十來個年頭。從2007年自發成立的小社團發展到如今三峽大學藝術團下的校級組織,他們不僅將傳統曲藝帶入了三峽大學,更是將它帶到了整個湖北腹地。「整個湖北高校內曲藝方面的一面旗幟,代表湖北高校曲藝的標準」這是對它高度的評價。

記者有幸見到了草根社的謝元新老師,這位草根社風雨的見證人。採訪從草根社名字談起,「草根」是2007年時的一個流行辭彙,同時「草根」又能很好地反映曲藝紮根民俗生活的本質。謝老師回憶草根社第一場演出地是青年樓門口的空地,信手搭起的舞台,舞台上架上的兩個大燈照亮空地,舞台上擺著的幾件曲藝人必備的當家道具。大幕一拉開,一段段故事便在這裡展開。每次演出之前,觀眾們都搬來椅子圍坐在舞台前,托著腦袋聽台上之人娓娓道來。

每次看到舞台上那張上了年頭的桌子,謝元新老師感慨萬千:「你不知道吧?最開始這個桌帷上面的幾個大字可不是現在的『草根書館』而是『草根曲藝社』,別看這點小小的變化,我敢說整個湖北省高校恐怕只有三峽大學有書館。」談到這些時,謝老師欣慰地笑了。

談到草根社這些年最大的變化當屬學校支持力度和硬體條件的改善。草根社是由一群熱愛曲藝的人自發創立的,早期學校的重視力度不是很夠。至於硬體條件的改善,值得一提的就是演出場地的固定化,這給演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2011年之前,草根社的演出場所都是室外空地,西苑食堂、沁苑廣場等都是他們曾經的演出地,這在相聲中被稱為「撂地」。雖然「撂地」一方面較易吸引新的觀眾前來觀看,但另一方面由於天氣變換等突髮狀況,場地變換的通知不能做到及時到位,給許多觀眾帶來了諸多不便。

除了「撂地」之外,草根社的演出還有的是舉辦專場,橘頌音樂廳、文科樓等都曾是演出地。不過如今的條件改善了不少,在大學生講壇興起時,當時草根社的一名學生將相聲帶上講壇,這在當時還引起了學校的關注。不久之後,學校獲准草根社在大學生講壇結束後的屈原報告廳進行演出。謝老師說早些年的評書都是聚集在茶樓里,茶樓往往雅緻清新,由此看來評書一般都不需要過大的場子。

「評書、相聲等傳統曲藝,這是老祖先留下的東西,我們時時刻刻需要注意的是保留它的原汁原味,所以形式等都不會做出太多的改變,我們能變的就是把內容進行創新,儘可能多的融入一些耳熟能詳地流行元素,尋找更多的創作題材滿足觀眾的需要,同時賦予傳統文化新內容。」謝老師談到未來曲藝發展時說道。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越發的重視,這使得傳統曲藝文化也能煥發生機。在2017年時草根社也入駐人文素質基地,給全校師生帶來一門新的選修課程,這一門新的選修課也吸引了不少前來聽課的學生。

學習傳統曲藝最講究的是「熏過溜」。熏就是聽,你光說你會說不成。你聽過誰的?我聽過張三流的。那不成,那需要老先生在這兒給做示範。還有年輕人熏完了過給你排,排完了你得溜。所以草根社對演員的培養第一步就是聽,聽了之後採用往往都是實戰訓練,也就是以演代練,只有切實體會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曲藝作為一種語言藝術,重要的是要會「說」,這就要求曲藝演員必須要口齒清晰。只有口齒清晰,各種貫口、評書才能娓娓道來。

採訪中,謝老師多次強調必須要熱愛曲藝,熱愛這種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會懷著極高的熱情去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曲藝演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能兼具幽默細胞,反應敏捷,記憶力很好等優點的演員就是曲藝的好苗子。但是這種「好苗子」藝術生命力往往不是很長,演員大多是三峽大學的在校學生,訓練時間很短,同時曲藝又很難快速地取得成效。可真正等到演員融會貫通,獨當一面時,他們也得面臨畢業和就業等問題,不得不暫時告別舞台。這也是目前草根社存在的一個問題——好演員的去留,新演員的培養和成長

草根社老成員他們有時也會回到三峽大學,走進圖書館的屈原報告廳,坐在台下聽上一段。「我跟我媳婦每次周五只要有空,我們都會來聽上一段,有時興趣濃厚時,我還會上台說上幾段。」草根社老成員王怡誠學長笑著說道。畢業四年,王怡誠學長最懷念的還是草根社的那段日子最懷念的還是那一個個曲藝追夢人。「我很幸運遇到了草根社最繁榮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演員很多,大家都願意為曲藝這件事去努力,每個人的狀態都特別好。每個人熱情都極高,觀眾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王怡誠學長說到這些時,眼睛頓時亮了起來。「有時我會去翻一些以前的照片,看到的都是滿滿的回憶,這也算我們的青春吧。」

王怡誠學長談到對曲藝的理解時他認為對曲藝有興趣也就需要你對各種歷史知識、傳統文化等都有興趣。有時聽一段好的評書,真正體會其中深意也就是和作者交朋友,這些是簡單地看劇所不能體會的。在被問及傳統曲藝生命力時,他無奈地搖了搖頭:「我覺得這種傳統文化縱然可貴,然而它卻也擺脫不了衰落的命運。就比如『貫口』願意去學的人越來越少了,除了有極高的興趣之外,只會覺得它的枯燥。現代文化的衝擊,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比起評書,我想大多人願意選擇去追那些無厘頭的電視劇,再如比如想通過相聲找樂子,抖音等網站更受歡迎。」談到這些時,他眉頭緊皺,陷入了沉思,而後說道:「但我相信有一群人的堅守,它依舊可以絢爛。」

兩三寸繞出千年綿長,四兩尺推動萬千氣象」。夜幕降臨,圍坐一角,且聽老先生道世間長短。

以愛與青春為名,陪你一路成長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三峽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微信號 : ctguxts

微博:@三峽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峽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三峽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