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易經》智慧:自律 是一種最高的修行

《易經》智慧:自律 是一種最高的修行

《易經》的一個根本思想:「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也就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這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不可太滿,須留有餘地,自己才有迴旋、不受反噬。此乃最為深刻的自我成就之道。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自我的一種克制;放到今天來說,就是自律。

做人上需自律,做事上需自律;情緒,更需要自律。能否自律自己的情緒,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涵養和品質,是一種真正的修養,也是一種心裡安穩的最好狀態。

【大喜易失言】:言多必失,特別是在高興的時候,自以為沒有壞心再加上渴望傾訴,常常就會口無遮攔,所以尤其需要警惕;

【大怒易失禮】:人一旦怒從心起,便只想發泄讓自己痛快,言語過重甚至人身攻擊都是常事,豈止是失禮;

【大驚易失態】: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聽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一句而驚掉筷子,那一刻起其實二人高下已判。《甄嬛傳》中選秀一幕,站在甄嬛身邊的修女因為受到驚嚇而殿前失儀,被賜花永不留用,大驚失態也會造成嚴重後果。

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真正體現一個人的心性修為。

【大哀易失顏】:這裡的顏,不光是顏容、儀態,更多的是指精神狀態。莊子主張人要「無情」,「吾所謂無情者,不以好惡而內傷其身」,情太濃太深是一種執念,造成的只能是自己的內傷。人生當中難免遭遇哀傷之事,需要懂得節制,看開和順應,才不傷自己的身體而成疾,傷自己的精神而落於消沉頹廢;

【大樂易失察】:人在高興的時候,往往覺得一切都是可心的、悅目的,分辨能力於是被遮蔽和削弱,失察也就乘虛而入了;

【大懼易失節】:恐懼,是意志的試金石,因為恐懼伴隨威脅,所以最容易失去原則與底線。恐懼的背後是關乎得失的慾望,是由它蠢蠢欲動甚至噴薄欲出,還是節制和承受住,只在自己;

情緒管控能力,對於人的事業成敗和人生質量都至關重要,而情緒管理說到底就是一種情緒的自律,自律於自己的情緒,也正是訓練自己情緒管理能力的最好方式。

自律,是最高的修身

曾國藩云:「君子責己,小人責人。」自律,就是以律人的標準、以律人的心態去律己。「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自律是一種風度,一份超越。

自律,要有勇氣

對自己要有決心和勇氣進行反思、剖析,對自己的問題敢於較真。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處事態度等,無不都透射出自律的光輝。

自律,要有骨氣

做人做事要意志堅定,經得起誘惑,不為功名利祿所累。只有抗拒誘惑,才能腳步穩,才能走得遠,立得住。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等話語,都充分展示出自律的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的光輝。

自律,要有底氣

人要敢於接受他律,行的端,走得正。

古人說,「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正足以率人」,只有從嚴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原則和規矩,扎紮實實履行好每一件事,才能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周易學習之看書多有用嗎
《易經》第一卦講天,第二卦講地,哪一卦講人?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