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曹操,連司馬懿和諸葛亮也不敢「稱帝」,與漢朝禮教有關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尤以漢末群雄逐鹿最為精彩紛呈;漢末亂世持續百年之久,這中間也出現了數位掌握著天下實權,其實力甚至已經超過了當時所謂的「皇帝」;但這些人雖手掌天下,卻始終不願「稱帝」,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司馬懿,甚至諸葛亮也包含在內。
當然三國之中也不乏跳「跳樑小丑」,諸如董卓、袁術,這些人妄自尊大,在沒有掌握天下之勢的情況下就敢貿然「稱帝」,其結果當然是召來天下諸侯共誅之。而「曹操」則不同,自起兵後沙場征戰30餘載,50多歲就已經稱霸北方,更何況還有一個先天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想當年東吳擒殺關羽,孫權寫書信向「曹操」俯首稱臣,並在信中請求其「稱帝」(上書稱臣於操,稱說天命)。
當然,孫權這封信也有將「關羽之死」的罪名嫁禍給曹操的意思;儘管如此,此時的「曹操」的確有雄厚的資本做皇帝。當時以「陳群」為代表的文臣曾藉機勸說「殿下功德巍巍,天下矚望,所以孫權都自願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應該正大位,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呀?」夏侯惇等武將也進言附和。
可是曹操卻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意思是說孫權這「小子」是想讓我坐在爐子上烤啊!面對帳下文臣武將的「勸進」之言,曹操仍舊不肯「稱帝」,理由是「如果上天真有此意,我也只願當周文王。」曹擦曾多次提及「周文王」,也看得出「周文王」就是曹操崇拜的偶像;「周文王」是商朝貴族,禮賢下士,國政昌隆,甚至商紂天下他一人得其三;但「紂王」無道,周文王雖掌天下,且德高望重,但至死也沒有「稱帝」,直到其子「武王伐紂」,一統天下後才正式做了「王」的位置。
與曹操類似的還有「司馬懿」。「司馬氏」三代皆為曹魏權臣,尤其是司馬懿半生沉浮,最終發動「高平陵政變」,正式誅滅曹氏一族;此時的「司馬懿」可謂權傾朝野,其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所謂的「皇帝」。但「司馬懿」不僅沒有稱帝,就連魏帝賜給他的「九錫」也被他「固讓」(堅辭不受)。
當然還有蜀漢「諸葛亮」,其在三國中的影響力稱得上是一支「大旗」;諸葛亮半生為「劉備」開疆裂土,到了蜀漢政權成立後,他更成了「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重臣。當時劉備臨終雖託孤兩位重臣,除了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李嚴就曾給諸葛亮寫過一封信,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九錫」,指的是皇帝將自己所享受的待遇賜給臣子;說白了,沒有一個皇帝會甘心這麼做,因此「加九錫」通常就代表著謀朝篡位。
其實「李嚴」同為託孤之臣,眼見著諸葛亮將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自己心中當然頗有「醋意」,故此才寫信諸葛亮「勸進稱王」;雖是如此,依照當時「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勢和地位,就是將「劉禪」趕下台也並非難事。但諸葛亮在給「李嚴」的回信中頗有訓斥之意,並一再強調自己不過是「東方下士」,並直言說「如果能滅掉曹魏讓陛下還歸故都,我與諸位一齊升遷,即使十命都可以接受,何況九錫呢?」
儘管曹操之子「曹丕」以及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最後還是做了「皇帝」,但對曹操、司馬懿,甚至諸葛亮來說,他們生前絕無稱帝的想法。「諸葛亮」拒絕加九錫,肯定不是因為實力不夠,更不能稱之為虛情假意,他後半生的實際行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那麼問題來了,世人皆言曹操和司馬懿有「稱帝」之心,可為什麼到死也不肯當皇帝呢?
想當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漢朝奉行在儒教基礎上的「以禮治國」;其政治上更強調正統,也就是「忠」字。「仁,忠、孝、禮、義」的概念經過數百年的反覆教育,世人早已入心入腦,尤其是尊崇儒教的「文人」。漢末風雨驟起,所謂的「皇權」又何止經歷了曹操一人的蹂躪,「天子」也曾數度蒙難,但群雄仍舊「尊漢」不變,從這裡也可看出「儒家」思想在世人心中早已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礎」。
「曹操」乃是孝廉出身,曾因通《尚書》被舉為議郎,可謂深受「儒學」思想教育;再說「諸葛亮」,那就更不用提了,出身書香門第,自比管仲、樂毅;「司馬懿」也不例外,更是位「博學洽聞,伏膺儒教」的大才之人。刨去他們之外,就算是草莽出身的「劉備」當初也是斷然拒絕;儘管劉備最終成為「漢中王」,但不是稱帝,而是「繼皇帝位」,其目的不過是打出「漢室正統」的旗號,以此來解決眼下的政治危機而已。
當然少不了三分天下的東吳「孫權」。「孫權」嚴格的說比曹操、劉備這些幾乎是白手起家的元老可差得遠,身份也不過是個「富二代」;況且孫權一生只守不攻,四面楚歌之下,「尊實權」的思想更為濃重一些。當初「劉備」稱帝之後,東吳眾將也紛紛勸進,孫權的回答卻是「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雖非真心,但也看得出其固守「正統」的思想。
後來東吳重臣還變著花樣,弄出不少所謂的「天命符瑞」,屢次請求孫權稱帝,這時候孫權總算說出了真心話「當初劉備舉傾國之兵伐吳,我命陸遜率兵抵禦;這時候北邊的曹魏有可能幫助我。但此時曹魏卻封我為『王』,我擔心如果不接受封號,曹魏反會趁勢攻打,到時候東吳西、北兩面受敵就慘了,所以我才接受封『王』。但『王』的稱號我都不敢接,你們今天要我當皇帝,那我更不願意了!」
從這裡就可看出「儒家思想」在這些人腦海中的影響之大,這就很好解釋為什麼「曹操」、「司馬懿」和「諸葛亮」不願稱帝了;當然諸如「曹丕」和「司馬炎」這些人還是爭著當皇帝,但他們已經屬於下代人,對於「皇權正統」的概念已經在多年的你爭我奪中消磨殆盡。
※三國中的24名將,飛將呂布的武藝無人可勝
※他是三國時代最先認清形勢的一個人,比諸葛亮還早七年!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