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成藥有副作用?你還吃嗎?

中成藥有副作用?你還吃嗎?

簡單來說,中成藥就是加工過的,更方便服用的中藥。俗話說的好,「是葯三分毒」,要說中成藥沒有副作用,沒人會相信,那麼如何判斷一種作用是不是副作用?如何吃中成藥能夠減少副作用?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辨證與用量同樣重要

辨證更多的是醫生的問題,如果辨不準症,後面吃的葯就只剩副作用,沒有任何積極的治療意義。

辨證準確後,就是用量的問題,醫生開了葯讓拿回家慢慢吃,結果很多人只想著「吃」,忽略了「慢慢」兩個字,為了病能快些好,一次非要吃一次半的劑量。不要說是葯,就算是米,這麼個吃法也會吃出問題。

做藥理毒理研究的時候有一句名言: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其實,不談毒性談劑量一樣能「毒」死人。

舉個例子:大米是一味葯,一次吃一碗,可以飽肚子,無毒;一次吃兩碗,肚子會脹氣,可能會積食,微毒;一次吃五碗,會造成急性消化道損傷,大毒。

總而言之一句話,如果你是按照醫囑,用適合的葯治適合的病,在正常劑量範圍內就沒有副作用。如果醫生葯沒用對,就會一定有副作用。

副作用反而解決問題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有些你認為的「副作用」,其實只是為了解決你內部的問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疾病,就是這個解決過程所表現出的各種現象,這些現象稱之為癥狀,如鼻涕、鼻塞、咳嗽、嘔吐、發燒、拉肚子等等。

人喝酒可以讓氣血更多往頭部走,也會往體表走;如果吃生薑,會讓氣血往體表走,促進發汗。中成藥藿香正氣水中即含酒精,小柴胡顆粒中含有生薑。

這就是利用藥物成分對氣血能量的調動方向恰好與身體正要解決的方向相同,來加快疾病痊癒的速度。這也是中藥的基本作用機理。

如果醫生開了巴豆,你就會拉肚子。但拉肚子不是副作用,只是恰好你需要而已。有些藥物進入人體後,人會有固定的反應,比如巴豆,人吃後腸道一定會加速蠕動開始排便,如果這時身體正好需要把一些垃圾排出來,則藥物一樣起到了一種正向的輔助能量作用。

長期服用一定有副作用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是對症、劑量恰好的藥物,長期服用也一定會有副作用。藥物只是幫忙,疾病是身體自己好的。

就好像雞內金會幫助消化和排便,但消化和排泄本是身體本來的功能。如果長期吃雞內金,就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受影響。小孩如果一兩周就要吃一次消食藥物,這一定是不正常的,應及時諮詢中醫生。

·END·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