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時,到底能不能吃蘿蔔?你關心的吃中藥的那些事兒一文全解
微信號:tianxiayangsheng
怡情健體膳食導引糾偏
在眾多中醫眼裡,養生的食物就在身邊,蘿蔔就是一個「全科醫生」。有人為蘿蔔寫詩:熟登甘似芋,生薦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奇功值品題。
但是很多中老年人不敢隨便吃蘿蔔,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古老的傳說:蘿蔔解藥性。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今天小編就帶您看看中醫巨著裡邊,到底是怎麼說的。
蘿蔔+人蔘,其功效更神?
一直以來,蘿蔔與人蔘的關係都是醫學界爭論的焦點,要說這個誤解恐怕來源於《本草新編》一句話:「蘿蔔子專解人蔘」。很多人據此說明蘿蔔是解除人蔘藥性的,所以也有了一些說法就是吃人蔘的時候如果碰了蘿蔔,那人蔘白吃了,但是恐怕這些朋友沒有看完本草新編,因為本書還有一句話:「人蔘得蘿蔔子,其功效更神。」
兩句相反的話?這是不是說明矛盾了呢?中醫科學不可信了呢?當然不是的。
1
「蘿蔔子專解人蔘」:「解」字做何解?
大家都知道,人蔘雖好但不是人人能吃,有些人吃了脹氣甚至是上火、流鼻血,這個副作用讓很多人對人蔘望而卻步,但它卻可以靠蘿蔔來平衡。
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沈丕安教授解釋到:
人蔘吃了有可能會產生脹氣這種副作用,這時就可以用蘿蔔來通氣,其實用白豆蔻、霍香正氣散也行,人參與霍香正氣散、白豆蔻是不禁忌的,用這些通氣的東西是為了解決人蔘的副反應,並不抵消它的功效。
這大概就是「解人蔘」的解字的理解——蘿蔔子的解,不是減弱人蔘的補氣作用,而是減輕人蔘的副作用。
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本草新編》說「其功效更神」。因為有些人服食人蔘後,會有胸腹脹悶不適等癥狀,大多與消化不良有關。若在此時吃些熟蘿蔔(注意不是生蘿蔔),既可解除人蔘帶來的副作用,增強消化功能,又可促進人蔘補益成分的吸收。因此,同時吃人蔘、蘿蔔大可不必擔憂。
特別提醒一下大家,蘿蔔中所含的鈣,98%在皮內,需要補鈣時,吃蘿蔔最好帶皮,提倡「吃蘿蔔不削蘿蔔皮」。
2
「蘿蔔下氣」:下的不是人蔘的氣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蘿蔔下氣作用好,故此大家認為會把人蔘的補元氣功能下掉,但這裡要說,蘿蔔是下氣,但並不是下人蔘的氣。中醫所指的氣可分三類:第一類為先天的生命能量,又稱元氣、腎氣,指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功能;第二類為後天的水谷之氣,即食物消化後產生的能量。(放屁也是水谷之氣);第三類則為呼吸的空氣。
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人蔘所補的是人體中的元氣,元氣則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功能;蘿蔔消氣,指胃腸消化不良所產生的脹氣,蘿蔔的澱粉酶,具有助消化和消除胃腸脹氣的功能。人蔘補的是元氣,而蘿蔔「下氣」下的是濁氣、胃腸消化不良所產生的脹氣,積滯氣,痰濁氣,邪氣。
當然,即便今天我們在這裡說了這件事,您也還是會在生活中有人勸說您喝中藥別吃蘿蔔,但是不必擔心。我們寫此文只需要您能明白:如果您在喝中藥的時候,實在想吃個蘿蔔湯,也不必難過自己吃下的人蔘或者黃芪等提氣的藥物被抵消了,不必擔心。
服用中藥注意事項
1
服藥時間
應根據病情來決定:
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如肝病、腎病等),一般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
用於治療胃以上(如心、肺、胸膈等處)的疾病,最好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
服藥時間根據藥性來決定:
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補益葯宜空腹服;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以飯後服為好;
驅蟲葯應隔夜服(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時再服用一次);
瀉下藥在得大便後應立即停服;安神葯應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內服用;
治瘧葯應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調經葯一般於經前或經期服用;
無論飯前還是飯後,服藥與進食都應該間隔1小時左右。
2
服藥溫度
湯劑一般情況下宜溫服,就是煎好的中藥液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服用;
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脈的藥液應趁熱服下;
治療熱性病的清熱解毒藥和止吐類葯,待藥液冷卻後服用。
3
服藥劑量
一般每次以服用150-200毫升為宜;
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藥時,藥液可稍多些;
兒童和危重病人,服藥量應少些。
4
服藥次數
一般湯劑是一日一劑,將頭煎、二煎藥汁混合均勻,早晚分服,或者遵醫囑;
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
如感冒高燒不退者,可4小時服1次發汗解表葯(不分晝夜)。
5
適當忌口
服用湯藥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其實平常生活也要這樣比較好);
喝中藥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
感冒高燒病人,飲食上應吃清淡食物,如米粥、藕粉等;
慢性腹瀉病人,應吃些山藥、蓮子、薏苡仁等健脾胃的食品,忌服生菜瓜果和生冷食品;
浮腫者忌鹹食;
肝膽疾病者忌油膩;
皮膚病患者要忌食海鮮、辛辣等食物;
服安神葯治失眠時,不要飲茶水、咖啡;
糖尿病病人應適當控制主食及甜食;
服化痰止咳藥物時,要少吃糖和辛辣食物等;
婦女月經期忌食生冷食物及酒類。
用什麼送服中成藥?
生病吃藥時,少不了要用流體來送服。中醫認為,用什麼送服藥物很重要。
黃酒
中醫認為,黃酒本身就是味中藥,藥性溫熱,有通經、活血、散寒的作用,用黃酒送服治療跌打損傷、氣滯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藥,如雲南白藥、跌打丸等,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米湯
米湯具有保護胃氣的作用,服用養腸胃、健脾、利膈等中成藥,可用米湯送服。
鹽水
食鹽能引葯入腎,服用治療腎虧、腎虛等的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等,宜用淡鹽水送服。
薑湯
乾薑具有散寒、溫胃的效用,把乾薑熬成水來送服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兼有脾胃虛寒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片,能錦上添花。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怕麻煩,服中成藥習慣直接用白水服藥。其實白水送服中成藥也是頗有講究的。中醫認為熱水具有助陽氣、行經絡的功能,而涼水則具有降火氣的作用。
而且疾病從中醫看也有寒熱之分,那麼服藥最好順著病因來服藥,這就是中醫的正治法,即對燥熱之證(如發熱、上火),採用清熱之劑,若同時又用涼開水送服,則可增加清熱葯的效力。相反,若為虛寒之證(如風寒感冒),應服辛溫發表散寒之劑,此時就應用溫熱的水送服了。
但是,根據水溫服藥也別矯枉過正,應先分清個人的體質,對於咽喉腫痛、上火發熱的人,應該服用清熱敗火的葯,如雙黃連片,儘管喝涼開水能解熱,但如果本身脾胃虛寒,反而會造成胃腸不適,影響藥效。
作者:嚴雪群等
這麼好的知識,也發給朋友看看吧~放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的無私分享哦!
※春季常發這些病,這份預防秘籍該看看
※中央領導為什麼都高壽,去看看他們天天吃什麼?怎麼吃?
TAG:天下養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