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祭祀用,卻是人間四月春光的濃縮
前日小姨從鄉下背回一個大包,我笑著問她是不是將供桌上的祭品全搬來了,她一臉得意地打開袋子,露出一大袋青色的食物,仔細一瞧,果然是老家的特產:艾葉粑粑。
艾葉粑粑原本是祭祀用的,拜完祖宗這些粑粑都會分食給族中眾人。意思是祖先已經享用過,現在可以給後人吃了。
小時候跟隨小姨做艾葉粑粑的情景一點點浮上了心頭。
四月芳菲天,擇其一日晨露干透,走向地里,挑選色澤翠綠可人的嫩艾葉,仔細去掉莖梗。帶回家來,放在水裡慢慢清細乾淨,浸泡一夜去除苦味。第二日將泡好的艾葉放入沸水中,煮至水澤變色,撈起艾葉。放入糥米粉,慢慢揉成團。大團改小團,從前很少放餡料,現在條件好了,裡面餡料也是各種各樣。喜歡甜食的放紅豆沙和花生末,喜歡吃肉的放芛干熏肉。
待蒸鍋里水滾煙繚,將製作好的艾葉粑粑放在玉米葉,或柚子葉上,蒸上十多分鐘,
關火開蓋,清香四溢,滿口生津。
小姨此次帶來的,竟然還有小河蝦餡料的,想必初春的河蝦並不肥大,所以不用剁成末,直接拌好調料包了進去。拿出來的艾葉粑粑硬朗朗,啃咬不動,小姨用蒸鍋回火,又挑出幾個肉餡的,放在平底鍋上,煎得外焦里軟,一口咬下去,酥軟松糯,端得是肝腸大動,五俯俱平。
青青的艾葉粑粑寄託著人們對先輩的懷念,一顆顆綠色的糰子撫慰著四月細雨中哀思的心情。
艾草(菊科蒿屬植物)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菊科蒿屬植物。
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
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
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艾葉晒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幼年時我身上常起濕疹,小姨就會采來艾葉煮水給我洗澡。
奶奶常年有風濕關節炎,梅雨季節,舊疾來犯,常疼痛不已。小姨就會取出艾條,在她胳膊下方五厘米處點燃艾條,輕煙徐徐升起,減緩著奶奶的疼痛。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端午節家家戶都會在門上掛起艾枝避邪,《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古人相信艾草能避禍趨邪,這些與艾草具有獨特香味,驅蟲避蚊有異曲同工之處。
端午節後,艾草枯萎不用丟棄,拿來煮水,洗個去暑氣的澡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暮春至夏中,艾的身影處處可見。
從餐桌飲食至古典祭祀,艾帶不僅守護著人們的平安健康,還有餘味回甘的艾葉粑粑。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國醫大師的養生湯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國醫大師的養生湯》是國醫大師路志正的養生湯膳匯總。本書在闡述中醫湯膳養生理論、湯膳養生經驗及主要湯材功效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季節、不同人群、不同體質、不同疾病,給出了相應的湯膳配方,並對每道湯膳做了詳細分析。
書中所提供湯膳,大都是家常湯,根據不同季節、不同人群、不同體質和各種疾病情況,適當加入了相應的中藥,以起到祛病防病的效果。湯膳中加入的中藥都是葯食兩用之品,取量精當,煲出的湯溫和中庸,無論是養生滋補,還是祛病防病,都可經常食用。
※驚蟄 | 噗呲,平地一聲驚雷,你醒了嗎
※蘇東坡這半個中醫人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