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十年生死兩茫茫之銀川修行轉入秦

十年生死兩茫茫之銀川修行轉入秦

文/賈來生

到了寧夏的銀川,劉一明觀其地脈,雄渾壯觀。賀蘭山連綿起伏,成了寧夏的屏障,將西伯利亞的寒流擋在了塞外,保證了當地的氣溫。黃河九曲十八灣,蜿蜒從城中流過,提供了豐沛的水源。

良好的自然環境促進了銀川的發展,使之物產豐富,資源富饒,經濟發達,人民相對富足,故而被稱為塞上江南。

塞上江南(資料圖)

劉一明感覺到了銀川的繁華,又想起在北宋時期李元昊就已經把銀川建成為西夏國都。清代時,銀川的漢人已有很多。回漢間雜,和諧相處,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劉一明看到這裡民眾樸實淳厚,大有上古遺風。

於是,他寄居城內,白天行醫治病、講《易》說道,早晚繼續煉功。病人和同道越聚越多,經常門庭若市。其中有兩位居士名為李東明和閻綉閹的,態度誠懇,經常來聽經和幫忙。

時間長了,劉一明就視他們為摯友,與他們討論「先天赤子」、「後天沌世」等話題,交流內丹功法,向他們曆數道門祖師的求道之志,二人很是感動,對劉一明執弟子禮。

先天赤子,後天沌世(資料圖)

與在靈州時不同,劉一明在銀川易形變相,以赤子之本來面目出現。有時候在鬧市上歌笑,有時候還睡卧在大街邊,人們把他當瘋子看待,而兩名弟子則在旁邊保護。

有一天,劉一明在城南拾柴,轉過鬧市,來到一個松柏森森的的地方,此處人稱「三清台」。這裡地勢偏僻,環境幽雅,人煙稀少,他想這裡可以成為修鍊身心的好地方。

聽當地人說,原來這裡有座規模宏大的道觀,就叫做「三清台」,祀奉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曾經香火很旺盛。只是在乾隆二年(1737)的一場地震中,神殿的牆垣都坍塌了,從此道觀變成了一片廢墟。

學人若要實修真,先須下苦莫逡巡(資料圖)

劉一明在斷壁殘垣中搬磚弄瓦,壘成了一座小塔,小塔前又立了一座牌坊,上書「三清台」。劉一明獨自一人在旁自歌自唱,伴月煉功,人雖辛苦,但內心快活。這時,他寫了《下苦歌》吟道:

學人若要實修真,先須下苦莫逡巡。

從來神仙不易得,死裡逃生甚艱辛。

如來雪山受冷淡,達摩長蘆打勞塵。

長春磻溪磨過性,丹陽鐵查受孤貧。

古聖先賢尚下苦,後代學人怎不遵。

······

後來,劉一明又移到西北城角觀音廟,繼續修鍊苦行,白天搬磚壘瓦,夜晚秉燭讀寫,當時他還寫了《觀音堂·調寄葯蕉葉》二十四首,先引兩首:

觀音堂,卻也幽,無數仙佛藉此修。

道根由,古傳流,三教俱有渡人舟,

須要你細推求。

世上件件盡浮漚,貪妻愛子枉躭憂,

大限到來誰能救?

一旦無常萬事休。

觀音堂,卻也清,迷途不知誤一生。

使聰明,任縱橫,出怪弄醜賭輸贏,

何故這太多情。

韓信功勛枉勞爭,石崇富足落虛名,

哪個打破南柯夢?

急須猛醒奔前程。

一天劉一明在街道上偶遇了八年不見的國子監同學米師,兩人自然少不了一番長吁短嘆。當時在燕京,二人時常一起外出轉悠,還同去龍門祖庭白雲觀參訪。劉一明邀米師到觀音堂中,與他促膝長談。

哪個打破南柯夢?急須猛醒奔前程(資料圖)

米師說話時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滿腔怨恨,唉聲嘆氣。劉一明則勸他淡薄名利,邀他一起修身煉心。米師口頭上雖然答應了,但煉功時不能靜心。

看見米師糾纏塵緣,完全陷入了仕途名利場中,劉一明十分惋惜而大發感慨,遂作《讀西遊有悟(五曲)·寄調鵲跕枝》(又稱五更轉詞),其中二首稱:

四更里,眼正開,雲散當空月出來。

照見通天河底清,現出了蓮台。

觀音菩薩親手栽,

休教靈感大王把真種壞,

為只為滅法國里去脫災。

五更里,陰氣消,東海底里日出潮。

接引佛現凌雲渡,脫了臭粕糟。

到這裡體變純陽錄天曹,

生死簿上名勾了。

才算個大丈夫萬古英豪。

他又專門作了《慨嘆歌》

素樸子,好遊玩,閱盡學人生慨嘆,

東西南北少丈夫,多的都是朦朧漢,

不究性命本原因,妄想仙佛登彼岸。

三個攢,五個絆,你好剛強我下按,

當面挪扯要相知,背地嫉妒有大半。

強猜私議引丹經,穿鑿聖道稀帕爛。

將性呼,把命喚,隔山叫羊講公案,

偶遇釋道兩教人,談天論地說不斷。

高傲欺心目中空,那肯把人去稱讚。

·····

劉一明在雲遊中一直是想尋找一個長期居住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為了利於自己安心弘道著述;二是為了建成叢林式的道觀,讓修鍊的道士結納一起,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共同開闢事業。

不究性命本原因,妄想仙佛登彼岸(資料圖)

於是,劉一明怏怏地離開了寧夏,當時他才37歲,曾作《書懷五首·時年三十八歲》抒懷,其中一首寫道:「三十餘年事事左,不曉誰作此因果。昨宵驚醒夢裡人,始知個中還有我。

隨後,他南下固原、平涼。在平涼遇到了齊丈人的弟子李鼎實,兩人談吐十分投緣,遂以伯牙子期相許,共商「性命大事」。

二人結伴下汾州,過陝西梁山,而至鳳翔,共同遊覽了東湖、凌虛台。東湖是鳳翔一景,劉一明以理入景寫詩道:

方塘一片本源泉,綠水清波映碧天。

花柳旁開粧美景,魚鳶樂趣引飛仙。

伊人宛在出塵地,君子與懷養性禪。

半夜天心明月照,寒光布滿錦城邊。

凌虛台則是鳳翔當地重要的道教宮觀,他借典寫道:

閑來獨步上靈虛,四望清幽與世疏。

聲色場中真凈地,風塵境里最高盧。

應當佛印開心監,何怪東坡醉酒釃。

若個知音能尚志,天邊鸛鶴水中魚。

風到空谷塵不起,月臨凈地徑生斑(資料圖)

由於當地道觀無可供長久居住之所,劉一明和李鼎實又過了棧道,來到鳳縣石門關(今寶雞市西南雙石橋鎮)。

石門關是寶雞一名勝處,四面環山,中有一石壁如同兩扇門扉,清泉潺潺,林木森森,給劉一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啜茗賦詩道:

疊疊層層四面山,當中現出石門關。

源頭活水流聲遠,嶺上孤松翠影閑。

風到空谷塵不起,月臨凈地徑生斑。

懸崖若建無縫塔,別是仙鄉非世間。

此處景色深深地吸引了劉一明祖師,讓祖師產生了就近定居的心思。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吾將上下而求索之修道需先行人倫
十年生死兩茫茫之盡孝之後再入道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