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為什麼叛逆?答案在這裡!

孩子為什麼叛逆?答案在這裡!

願天下沒有難做的教育,

願天下沒有難教的孩子。

願天下父母都有一個……好孩子,

願天下孩子都有一雙好父母。

關注教育與人生,探索孩子成長奧秘,迎接幸福快樂人生。

最近幾年,經常跟一些家長朋友交流,我發現,對孩子的教育,有好大一部分家長,都是煩惱、焦慮、無奈、無助、無所適從……

家長們反映孩子的主要問題有:學習不努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書寫不認真、作業拖拉、成績不好、學習沒動力、懶惰、叫不聽、頂嘴、叛逆、只顧玩遊戲、看電視、不尊重長輩……等等。

回想起來,對孩子的評價,不管是對兩三歲的幼兒,還是八九十來歲的兒童,或者十二三歲、十五六歲的少年,不管是對學習成績暫時比較落後的孩子,還是對那些成績還算不錯的「准優秀生」,家長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叛逆」。

為什麼會這樣?

(說明:這個公眾號,主要是從怎樣做父母的角度來探索養兒育女的奧秘,所以涉及的話題主要是跟家長有關的。限於篇幅,本文僅從家長的一些「思維」、「情結」、「心理」方面對這些現象進行一些概括性的敘述和簡要分析,今後還會通過具體事例進行詳細解析。)

交流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會出現這些現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家長的一些想法、說法、做法。主要表現在:

1、很多家長總是對孩子的現狀不滿意,喜歡死死盯住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往往看不到,就算看到了,也不願說出哪怕是一句肯定、讚美的話,認為這是孩子應該的。而對於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總喜歡不斷地嘮叨,也不管效果如何,不管孩子的缺點是嚴重,還是不嚴重,是需要馬上改,還是可以慢慢改。

這類家長有嚴重的「負面思維」,他們看到孩子的大多是負面的東西。孩子對於滔滔不絕、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已經聽厭了。聽厭了就不想聽了,這就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2、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喜歡否定孩子,對孩子的意見、建議、想法、做法,不能看到其合理的、好的一面,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否定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傷害。

這類父母具有嚴重的「否定思維」,他們很少甚至從來就沒有肯定過孩子。

隨著被否定次數的增加,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兩個走向:

第一個走向,少部分孩子,既然他的想法、做法得不到肯定,那他以後就不說話、不做事了,或者少說話、少做事了,於是在父母眼中變成了「內向」、「懶惰」;

第二個走向,多數孩子,他覺得自己說的或做的沒錯。孩子看到他對的部分,父母看到他錯的部分。事實上很多事情本來是很難區分對和錯的,站在這個角度看是錯的,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對的。

由於兩個視角、兩種觀點無法聚焦,最後孩子就跟父母「對著干」了,這就導致了孩子「叛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的「否定思維」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於上面說到的「負面思維」(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二是來源於下面要說到的「自戀情結」(總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

3、很多家長總想給孩子安排好一切,並認為這是愛孩子,希望孩子什麼都聽父母的,也不管孩子願意還是不願意,還要找出一大堆「為孩子好」的理由來說服孩子。

這類家長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導致孩子不管學習還是做事,都缺乏積極性、主動性。於是父母又口口聲聲「教育」孩子要積極、主動,卻又不給孩子積極主動的機會(很多父母心目中的積極主動,就是要孩子在父母安排的框架下積極主動,這就很矛盾了:什麼叫積極?什麼叫主動?),孩子繼續不積極、不主動,於是在父母眼中又成了「叛逆」。

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出:父母的「控制欲」也是來自下面說到的「自戀情結」。

4、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對很多本該由孩子自己來完成的事,也不願放手,似乎什麼都只有自己才會。這類家長具有嚴重的「自戀情結」。

孩子由於缺乏必要的鍛煉,導致無能。孩子無能了,父母又口口聲聲「教育」孩子要上進,最後上進不了,沒達到父母要求,又成了「叛逆」。

5、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這輩子過得不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以「希望你過得比我好」為由,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並且希望孩子各方面的成長越快越好,尤其是學習成績的提高越快越好,越冒尖越好。這類家長有嚴重的「自卑心理」。

由於「自卑心理」(總認為自己過得不好)的作用,加上很多家長,或者由於在工作生活中感覺到沉重的壓力,或者因為看到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於是又滋生出嚴重的「焦慮情緒」,看到孩子還在「慢吞吞地」成長,何時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啊?於是不知不覺把自己這種情緒壓到了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急躁和焦慮,做事沒耐心,最後又成了「叛逆」。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做父母的思維情緒狀態,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從而導致孩子「叛逆」的結果。

既然如此,為了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和諧地成長,也可以說是為了我們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我們是不是要先把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因為只有心態調整好了,我們才能付出行動的改變。心態調整好了,很多方法自然就出來了。

本文所說的孩子教育,主要是從家庭方面,從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來說的,就是通常說的「家庭教育」。

說到家庭教育,其實我不太願意用「教育」這個詞,因為一用上這個詞,很多父母就以「教育者」自居: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你就該聽我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擺放的位置就不平等了。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言下之意是:我知道的比你多,你就得聽我的。

(各位年輕父母請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們是否還在用這種方式教育下一代?)

不幸的是,在知識爆炸、資訊高度發達、父母和孩子的知識面、見世面越來越廣的今天,這種觀念,還是被不知不覺、或隱或現地流傳了下來。

由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位置沒有擺正,不少父母憑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孩子的期待,總是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承受,願不願接受,願不願承受;也不管這些要求合不合情、合不合理。這種教育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孩子的「不聽話」。

現在的新一代父母,知識層次已不是三十年前的老一代父母們所能比的,而且由於獲得各種資訊的渠道多,現在的父母們也大多愛學習,也不知從哪裡學來了「叛逆」這個詞,於是順理成章地就把「叛逆」這頂帽子扣到了孩子的頭上。

於是,我們睜開眼睛,到處看到「叛逆」的孩子;我們豎起耳朵,到處聽到父母們對孩子「叛逆」的抱怨。

孩子為什麼「叛逆」?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因為你總想用一個「圈圈」把他圈住,他要掙脫這個圈圈!

因為你總是用一個你設定的「標準」來衡量他,而他又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就成了很多父母心目中的「叛逆」孩子!

下面這個故事,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引用過一次,看過的朋友不妨再認真看一遍:

古印度時代有一個國王,過厭了錦衣玉食、奢侈糜爛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善心大發,在王宮裡宣布:他要造一張最珍貴的黃金床,每天找來一個全國最善良的人,讓他在自己的黃金床上過一夜。

他讓文武百官統計全國成年人的身高,得到一個平均值,定出了一個標準身高,然後下令按照全國成年人的標準身高尺寸,打造了一張黃金床,鑲上了所有名貴的鑽石和珠寶。

當這張最名貴的床打造好了以後,國王每天最期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到了夜晚,在寢宮裡享受著美酒佳肴,在嬪妃、宮女的侍奉下,找來一個全國最善良的人,然後對他說:「今天你被選中在國王的寢宮裡過一夜。」

那個人開心得不得了。

於是,國王讓他躺在黃金床上。但是躺下去後,如果那個人個子太高了,國王就拍幾下掌,就有兩個刀斧手走進來,把他超過長度的地方「咔嚓」一斧頭砍下來,包紮完再躺在床上。如果那個人太矮了,就來兩個大力士,一人拉腳,一人拉頭和身體,硬把他拉到和床一樣長,這樣拉的結果是骨頭脫節了,或者斷了。

那個全國最善良的人,就這樣忍受著最大的痛苦,在國王最名貴的黃金床上過了一夜。

這就是國王每天最期待、最快樂的事情。

看完這個故事,覺得國王是個怎樣的人?殘忍,變態?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今天要討論的是:我們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腦子裡是不是也有一張「黃金床」?

也就是說,我們腦子裡是不是有一個「理想狀態的孩子」?

當我們身邊的孩子達到了我們要求的狀態時,我們就愛他、喜歡她;如果達不到,就很失望,甚至很焦慮,就給他扣上一個「叛逆」的帽子?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由於我們的「自卑(總認為自己過得不好)」和「自戀(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加上我們對孩子過高的期待,導致我們頭腦里有了一個「理想狀態的孩子」,於是我們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控制」孩子,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否定」孩子。於是導致孩子的「叛逆」。

而所有這一切,最重要的一個根源,現在很多父母,都存在很嚴重的「焦慮情緒」。接下來,我們重點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焦慮?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個感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話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整個社會的互動模式,都切換成了「利益驅動」,大家都在為生活奔波,各操各的心,誰也沒有「閑心」賠你聊天談心。

的確,這是一個現實又冰冷的世界,而且今後只會越來越現實,我們已經進入「無利不往」的狀態。

按照馬斯洛對人的多層次需要的研究發現,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

1、生存需要(吃飽穿暖)

2、安全需要(安全感)

3、情感需要(社會交往 情感共鳴)

4、尊重需要(被認可 被尊重)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五個需要,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滿足的階梯式需求。

然而現在一個怪現象是: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任務是解決「吃飽穿暖」這個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任務直接跳到了追求「自我實現」這個最高層次的需求。

放眼四望當今中國,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求「自我實現」。而中間三層的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共鳴、尊重認可,在我們眼裡都不值一提。

需求可以跳躍,但是,人性卻無法越逾。

捫心自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中間三個層次的強烈需求,而且被長期壓抑了——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需要傾聽,每個人都需要愛,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但是都被忽略了。

正因為忽略了健康安全需要,才有了地溝油、毒奶粉、有了霧霾。才讓我們年輕時「用命換錢」,年老時再「用錢換命」。儘管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依然還是義無反顧地跳進這個循環里,參與輪迴運轉。

正因為忽略了情感共鳴需要,才有了日益增多的朋友間的背叛,有了越來越多的親子對抗,有了日益升高的離婚率,有了無盡的孤獨感,有了「舉世滔滔,知己渺渺」的感嘆。我們也明白,再大的成就,沒有人分享都不圓滿,但是,我們沒有機會去理睬。

正因為忽略了尊重認可的需要,才使我們很多做父母的,總喜歡否定打壓孩子,才使我們為了達到目的而放棄尊嚴,才使我們總期望「自我實現」之後再去找回那些尊嚴,才使我們跟著社會一起高唱「這個世界在你成功之前,沒人會在乎你的尊嚴。」

可是,當我們正當需求被忽略(被自己忽略和被別人忽略),或者被壓抑(被自己壓抑和被別人壓抑)的時候,煩惱和焦慮便伴隨而來了。

而當我們把這一切歸結為外界原因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我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現實生活中,你越來越冷靜,越來越現實。你已經不再參加無謂的飯局,每一次吃飯都是一次談判,要麼是工作,要麼是生意。每頓飯需要多大規模,由誰來買單,都在遵守既定的規矩。

為了謀取更多收入換取未來,你背井離鄉、拋開父母,一年回一次家,養育之恩只是用過年的一個紅包來償還代替。

你把孩子留在了家裡,除了供他吃飽穿暖,就是要求他「努力學習,出人頭地」,甚至捨不得花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玩玩遊戲。

你已經習慣了與手機為伴,好友、粉絲、關注、點贊、轉發、評論、訂閱……你日理萬機、樂此不彼,被千里之外的成功故事、明星緋聞所牽繫,卻不曾想過主動給鄰座的同伴家中的親人打個招呼通個氣。

所以,看看現在的你:那麼理性、那麼麻木、那麼機械化,對一切都漠不關心,就像一台設定了既定程序的機器!

可是,你明明知道,這不是真正的你!你有心情、有感動、有興趣,你有話要說,但是那個「你」在哪裡?又有誰知道那個你?

所以,煩惱和焦慮便纏上了你!

chapter 04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志願者住進一個獨立房間里,有得吃,有得睡,還有錢拿,但房間與外界完全隔絕,沒有其它任何刺激(除了流通的空氣)。

志願者在裡面呆得越久,得的錢就越多。但如果不願意了,摁響床頭的鈴,就可以出來。

第一天,志願者吃飽了睡,睡醒了吃,日子還挺好;

第二天,他們睡夠了,睡不著了,開始坐著發獃;

第三四天,他們大部分已經開始胡思亂想了,特別痛苦,甚至出現精神異常,不得不出來。

結果,即使有金錢刺激,但志願者在裡面的平均時長,大概也就76小時。

人是情感的動物,即使物質滿足了,沒有情感,人也受不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監獄裡,最嚴厲的懲罰,就是關禁閉!

所以我們養育孩子,除了讓他吃飽穿暖(第一層需求),給他「提要求,定目標」(第五層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撫育(中間三層需求)。就是要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關心他的內心世界,給他應有的理解尊重引導和鼓勵,這比給孩子賺錢存錢更重要、更提氣。

所以,孩子出現問題,父母沒有借口,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然,就算找到了原因,心態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更難的是,上面說到的種種心態,很多家長都是無意識的,是天長日久積累下來的,甚至很多是從老祖宗那裡繼承下來的,這就更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目的。這裡列舉這麼多狀態,只是從接觸到、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一個比較客觀的羅列和分析,今天的話題也只能是「拋磚引玉」,相信各位聰明的家長朋友,看了上面的分析,一定會領悟得更徹底。

下面這首紀伯倫的詩,再一次向大家強烈推薦,各位家長朋友不妨多讀幾遍,相信您每讀一次,必將會有新的啟迪:

《論孩子》

黎巴嫩詩人 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因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不是為你而來,

他們整天與你相伴,但是不屬於你,

因為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

但不能強加給他們你的意志,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見地。

你可以建造房舍庇護他們的身體,

但不是庇護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所,

是在明天的宮殿里,

那是你在夢裡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讓自己變得像個孩子,

但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

因為生命長河向前奔涌不能阻礙,

不會後退,也不會停留。

你是生命之神手中的一張弓,

兒女是從你這裡射出去的生命之箭。

生命的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儘力氣將你拉滿,使他的箭射得又遠又快,

飛向那無邊無際的未來……

你在生命弓箭手的手中應該感到欣慰,

因為他既愛那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這強健沉穩的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與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教育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