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道德意蘊探析

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道德意蘊探析

滿族民間故事中的道德意蘊探析

劉雪玉

(吉林師範大學文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 要]民間文學的道德教育作用向來為人們所重視,傳統道德觀念通過民間故事的講述而代代相傳,使得滿族民間故事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倫理道德意蘊。家庭、勞動、愛情、生活等各種題材的故事,反映了滿族勞動人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是一種文化精神的有效載體,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假醜惡的鞭笞,成為承載滿族人民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載體和表達方式,對滿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滿族;民間故事;道德

「民間道德既是一種意識形態,又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文化現象,一種無形的文化符號。」[1]道德是以善惡標準評價的,依靠人們的精神信念、傳統習慣和民眾輿論的力量來維持的。傳統道德觀念通過民間故事的講述而代代相傳,使得滿族民間故事具有了豐富的道德意蘊,這些滿族民間故事形象、生動、真實地展現出滿族社會的歷史發展,記錄了滿族倫理思想的發展歷程,極為豐富地反映了滿族勞動人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滿族人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承載滿族人民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載體和表達方式。


一、家庭中的精神折射

在任何社會中,家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構成單位,家庭生活是人們基本生活的核心。從滿族民間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民眾生活的影子,其中有關家庭倫理道德的故事佔了很大的比例。滿族人民認為整個家庭成員的思想感情都應建立在有難同當、有福共享的基礎上,夫妻互相尊重,同甘共苦,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尊老撫幼。這些家庭生活故事反映了滿族的傳統道德觀念,有的是正面的歌頌,也有一些是從反面的敘寫中給人以教育和警醒的。

俗話說:「百行孝為先。」尊老敬老是傳統道德規範的核心,是傳統中國社會中人生百行的最終道德價值準則。滿族民間故事中有不少是警示人們勿忘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如《柳樹訥訥》[2],故事講述的是:母親含辛茹苦地將年幼喪父的兒子鶚依痕拉扯大,從小嬌生慣養的兒子性格暴烈,稍有不順意便對訥訥非打即罵。一日,他見烏鴉反哺,心想動物尚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自己還不如禽類。他幡然省悟,卻悔之已晚,訥訥絕望地撞死在柳樹上。鶚依痕將柳樹砍下做成人樣,供奉起來。愧悔至極的鶚依痕在臨終前讓媳婦繼續供奉訥訥,媳婦卻用針扎木頭人的手指,掌摑木頭人。一天,她正打著,突然一股火苗從灶坑裡竄出來,小草房被燒著,她也被活活燒死了,只剩了一堆灰,灰里一個木頭人。這個故事宣揚了行善盡孝,鞭笞了為惡忤逆的行為。

又如講親情講道義的《細玉棍》:一家有三個兒子,老大兩口子貪心,老二奸詐,老三憨厚。老頭嫌老三總周濟別人,決意將其攆出去,便給了三個兒子每人三百兩銀子,讓他們三年後翻九番拿回來見他,拿不回來就趕出家門。三年期滿,老大老二都發了財。而老三伺候一個孤老頭整三年,也花盡了自己的銀子。他帶著臨別時細玉爺爺所贈的細玉棍,破衣爛衫地回了家。老大老二都受到了父親的熱情接待,一無所有的老三卻受到了冷遇,連飯都沒給吃一口便被趕出了家門。神奇的細玉棍給老三兩口子變出青堂瓦舍的四合院,後來父兄三人用全部家產換了這根寶貝細玉棍,要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未果,細玉棍卻被神仙老者收回,四合院化為烏有,爺幾個凍死在村外。[3]

後母虐待前妻子女的故事在滿族民間故事中也較為多見。如《三個瞎姑娘》[4]的故事講述了三個瞎眼姑娘被後娘當成眼中釘肉中刺,爹爹因受後娘逼迫將三人扔到了荒郊野外。後來,三姐妹用河水洗眼睛,竟然都復明了。她們除掉了吃人的大蛇精,在一個村子裡靠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三年後,姐妹幾人回到家,見到後娘正在罵蹲在門口愧悔哭泣的爹爹。她們便領著爹走了,後娘在身後邊喊邊追,結果一下摔倒,被馬蹄窩裡的一口水嗆死了。

又如《滿族三老人故事集》中收錄的李成明所講述的《斷臂姑娘》[2]118,故事由以下幾個情節單元構成:

1.父親在外當差,繼母齊寡婦虐待前房留下的女兒畢雅拉爾哈。2.繼母存私心想將自己的惡棍侄兒阿祿選為門婿,父親經不住齊寡婦的唆弄和阿祿的殷勤,同意招其為婿。姑娘以死相拒,父親同意為她另尋人家。3.阿祿得知後,與齊寡婦一起設計誣陷姑娘,並砍掉了她的雙手。姑娘出走。4.餓極了的姑娘,趴在地上想吃一家門前杏樹下掉落的杏,被這家的小夥子巴彥圖收留,成了他的伴讀,後來二人成了婚,婚後生活美滿並得一子。5.巴彥圖進京趕考得了頭名狀元,寫信向家裡報喜。送信差人恰好投宿到齊寡婦的小店。齊寡婦得知繼女還活著,擔心她報仇,便偷偷將信件改為休書。6.畢雅拉爾哈攜子離開夫家,路遇白鬍子老者,借給母子二人三間小草房住。畢雅拉爾哈不小心跌入水中,斷臂碰到水竟長出手來。7.主考官有心將女兒許配給巴彥圖,卻被巴彥圖婉拒。巴彥圖回到家中方知斷手妻子已經離家,不顧勞累出門尋找,與妻兒相遇後誤會消除,一家人終於團聚。8.巴彥圖找來送信差人,得知篡改書信者是齊寡婦。真相大白後,夫婦倆認了多年不見的老父親,齊寡婦撞死在石柱子上。作惡多端的阿祿也被抓了起來。

故事讚揚了畢雅拉爾哈的善良、勤勞和自強,譴責了齊寡婦和阿祿的惡毒,體現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道德標準。

在這些故事中,勤勞與懶惰、誠信與虛偽、善良與奸詐、正直與邪惡、無私與貪婪、高尚與卑劣等不同者共處於一個家庭中,以對比的手法,表現出鮮明的褒與貶,愛與憎,社會意義現實而深刻。

二、勞動中的價值彰顯

勞動在人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人們認識到了「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出自《左傳·丘公十二年》。的道理,「農夫不勤則無食,桑婦不勤則無衣,士大夫不勤則無以保家」,出自《清仁宗味余蘇室全集》第35卷《故一·民生在勤論》。滿族民間故事中一個恆久的主題便是對勤勞儉樸的傳統美德的讚頌。很多滿族民間故事以具體而生動的事例表明:勤勞是致富興家的根本途徑,懶惰則是財盡家衰的主要原因。

《日子起來了》講:寧古塔氏和石馬拉氏東西院住著,兩家人口一樣多,土地也都是十多畝,日子可過得大不一樣。寧古塔氏富餘,石馬拉氏貧窮。石馬拉氏有一年三十聽見寧古塔氏接財神時喊兩個兒子:「義子起來吧!」「寶兒快來呀!」兩個孩子從六七歲就開始跟著父母幹活,起早貪黑習慣了,聽到喊聲立刻從炕上爬起來跑到院子里,石馬拉氏恍然大悟。第二年三十晚上,他也效仿寧古塔氏如此叫自己的兩個兒子,可是自己的兩個兒子從小跟懶瑪懶訥學得懶慣了,他喊了一遍又一遍,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沒出門來。他氣得說:「小義子,怎麼起來又趴下了?小寶兒,怎麼來了又回去了?」外面男人一聽,氣得暗自叫苦,埋怨女人說話不吉利。「石馬拉氏家這一年還是四口人一齊懶,當然還得喝稀粥,穿破衣服。男人一個勁兒地埋怨女人不會說吉利話,可就是不看看一牆之隔的寧古塔氏家是怎麼個干法。旗人有這麼句話:「想要好,半夜摸棉襖。想要富,半夜穿棉褲。想要窮,可就睡到日頭紅。」[2]177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勤勞致富,懶惰敗家。

《三姑娘》的故事講述的也是一個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故事:財主認為世上事事由命不由人,而三姑娘卻堅信世上事事由人不由命,被頂撞的財主一氣之下將三姑娘轟出家門許配給了乞丐哈英厄。小兩口來拜壽,財主卻破口大罵,嫌二人丟人現眼、賤骨頭窮命,如此惹惱了灶神、門神,一把大火燒得財主家一無所有,被大女兒和二女兒拒之門外的財主老兩口,只得討飯度日。而三姑娘和乞丐丈夫呢,兩人一個刨荒種地,一個上山挖菜,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2]134

相反,故事對那些好逸惡勞者,則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嚴厲的批判。有一個故事叫《醜媳婦》,講的是一個相貌醜陋但勤儉賢惠的女子,嫁給了一個光棍,這是個懶惰而虛偽的男人。婚後,醜媳婦辛勤勞動,攢下一份家業,而懶男人卻對醜媳婦非打即罵,還無恥地霸佔了醜媳婦辛辛苦苦攢下的家業,將醜媳婦逐出家門,又娶了一個貌美的女人,男人和後娶的媳婦好逸惡勞,把醜媳婦掙下的一份家業揮霍殆盡,最後二人落魄得常常為爭吃一個爛土豆而打架。而醜媳婦呢,嫁給了一個雖長相醜陋卻勤勞淳樸的男人,兩人婚後勤儉和睦,生活過得美滿幸福。這個故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醜女人和懶男人迥異的性格與結局,批判了男人的懶惰和貪婪,讚美了醜媳婦的勤勞與賢惠。

此外,《百鳥衣》《紅尾魚》《金鹿》等故事也都歌頌了熱愛勞動、勤儉持家的美德,譴責了好逸惡勞、貪得無厭的劣行。

在滿族傳統道德觀念中,虛偽、姦猾、狡詐、邪惡、貪婪等等為人所不齒的惡性思想行為,常常都是與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滿族民間故事中,對醜惡的揭露和鞭撻,往往也包含著對懶惰的嘲諷和批判。這些都反映出了滿族人民以勞動為本、以勤儉為榮的生活價值觀。


三、愛情中的美醜辨識

在世界各民族各種體裁的創作中,愛情題材的作品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滿族民間故事中以愛情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也非常豐富而精彩。其中有以充滿幻想的人與神、人與妖、人與鬼相戀的故事,也有反映現實的凡人相戀故事。在這些愛情故事中,想要獲得愛情自由的主人公,大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歷一番曲折的磨難和慘烈的抗爭,故事情節也因此而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滿族民間愛情故事中對破壞美滿婚姻者進行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批判。破壞者大多是見閨秀佳人就起淫心的好色之徒,為滿足獸慾,不擇手段,弄得人家夫妻離散,甚至以死抗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大黑虎和小花蛇》,故事中的小花蛇,為了營救與自己兩情相悅的滿蘇姑娘,忍受開膛破肚的痛苦向佛古倫媽媽學會了兩樣新本領,終於除掉了害人的大黑虎,贏回了屬於自己的幸福。[3]137《松阿里和小青蛙》中妮嫚和松阿里情投意合,而鄰村老掉了牙的額真老爺垂涎妮嫚的美貌,以權勢強行威逼,搶走妮嫚,妮嫚誓死不從;松阿里悲痛萬分之際,從蛇口中救下一隻小青蛙,在小青蛙的幫助下,松阿里以「換媳婦」的方式救出了妮嫚,額真最終被射落馬下淹死在河裡,懲治了情敵,妮嫚和松阿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3]50《百鳥衣》里的得葉爾遵照妻子柳樹姑娘的囑咐,在柳樹姑娘被國王擄走之後,將妻子留下的韭菜籽種上,每日一邊精心侍弄,一邊打鳥。百日後韭菜長到扁擔寬,三尺高時,挑到京城裡去賣,並用一百隻鳥的羽毛做成了「百鳥衣」。柳樹姑娘進宮百日之後病了,偏要扁擔寬三尺高的韭菜才能治病。得葉爾穿著百鳥衣挑著韭菜進了宮,後來二人設計與國王交換了衣服,國王為博得美人歡心,穿上百鳥衣走出王宮吆喝買韭菜,繞了三圈後,回宮被已經穿上龍袍坐在龍椅上的得葉爾命人斬殺了。從此,得葉爾終與心上人團聚,當上了英明的國王。[2]226

在這些帶有抗爭性的愛情題材故事中,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執著,通過重重的磨難與無畏的抗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滿族傳統道德觀念中關於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的是非觀念和評判標準,也在故事的褒貶揚棄中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通過主人公自身的態度和行為來體現社會道德評判的愛情故事更具有現實意義。這類作品,較具代表性的如《金魚姑娘》:好色的財主台桑阿貪戀阿吉爾哈水仙花般的美貌,連逼帶搶地把莫德杜里與阿吉爾哈這一對鴛鴦拆散了,阿吉爾哈每日以淚洗面。一天,台桑阿看到莫德杜里給自己的小妾阿吉爾哈擦淚,像生氣的癩蛤蟆一樣撅下一根乾柴棒就要打莫德杜里。當莫德杜里憤怒地握緊拳頭逼近台桑阿時,狡猾的台桑阿自知打不過莫德杜里,便出了個鬼主意,提出了一個條件。原來,台桑阿被小金魚幻化的模樣俊俏的姑娘迷住了,得不到美色的他心裡像貓抓一樣難受。他讓莫德杜里十日內將小金魚弄來交換。為了心愛的阿吉爾哈,莫德杜里願上刀山、下火海,萬死不辭。他七天七夜沒合眼,一連撒了五千網,竟累得昏倒在船上,醒來發現金魚姑娘就坐在他面前,當他伸手想抓住那姑娘時,卻又猶豫了。「台桑阿是個專玩女人的惡魔,多少好姑娘都被他折磨死了,為了救出自己心愛的阿吉爾哈,他什麼都能豁得出來,可怎麼忍心救出一個又送進去一個呢?莫德杜里嘆了一口氣,低下頭,眼裡滾出了淚珠。」小金魚姑娘被莫德杜里感動了,在她的幫助下,台桑阿落水身亡,而莫德杜里和阿吉爾哈得到了惡人的全部財產。[2]46

《阿昌阿開店》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針砭現實的故事。故事講述了吉爾他力家因得到丈人家送來的金豆子而發了財,吉爾他力才念了書,當了官。婚後他卻嫌媳婦身世貧寒,老丈人地位低下,不念夫妻之情,忘恩負義將媳婦趕出家門。可惜官滿如花謝,沒過三年,因觸犯朝廷刑律,被罷官回家。回家後偏又倒霉,一連三把火,把家產燒個片瓦無存。他的阿瑪也被氣死了,家中的人走的走,逃的逃,各奔各的路,吉爾他力成了乞丐。當他沿街乞討再次遇上媳婦時,媳婦已是一個店主,吉爾他力羞愧地離開了。[2]127

這些滿族民間愛情故事,都體現了滿族人民對真善美的熱情歌頌,對假醜惡的無情鞭笞。


四、生活中的因果業報

因果報應是滿族民間故事的重要情節。正是這種因果報應的故事情節構成了滿族民間故事的一種獨特結構模式——「因果業報」模式。這種獨特的結構模式,從其故事情節和思想主旨看,大多是褒揚知恩圖報、孝順賢良,肯定助人行善、勤勞忠厚、誠實守信,否定橫行霸道、奸詐貪婪等,這種故事情節模式蘊含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深層意蘊,更大程度上在滿族民間故事的深層內涵方面實現了與傳統儒家所一貫倡導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之間極為融洽的契合。其目的即在於懲惡揚善、教化世風、敦厚人倫。滿族民間故事因果業報模式為人們的現實人生提供了可資借鑒和遵循的楷模和法則,所以從這類模式的滿族民間故事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滿族民眾的道德行為標準、價值觀念、審美追求和理想境界。

以滿族的《雞尾翎》和《樺皮簍》[5]等故事為例,其結構模式顯示出了「惡必懲,善必揚」這樣一種滿族人共同心態支配下的一般特點,不論情節如何複雜,主人公的經歷如何艱難曲折,故事的結局終將是善惡有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皆報」。

《雞尾翎》講的是:年幼的孤兒庫達里寄居在搶奪了父親噶珊達之位的叔叔家裡,小庫達里無法忍受叔叔和嬸娘的虐待,屢次自盡未遂。一隻小狍子告訴他找到納爾呼賽音恩都里可以幫助他。庫里達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納爾呼恩都里,納爾呼給了他一根可護身會治病能除災的雞尾翎,並授之以用法。庫達里回到部落後幾天就把整個部落出天花的人都給治好了,人們都尊敬他,感激他。想靠雞尾翎發財的叔叔將雞尾翎搶去了,卻因用法不當掃死了很多人,也掃瞎了自己的雙眼。後來,山咕嚕子妖騙走了雞尾翎,又差點燒死葛珊達,庫達里不計前嫌,救出了叔叔。小狍子幫庫達里奪回了雞尾翎。庫達里不計前嫌治好了叔叔的眼睛,做了部落首領。

《樺皮簍》所講述的是:很久以前,有那麼小哥倆,靠放山打獵為生。一天,哥倆遇到一個穿戴破爛,背個破舊樺皮簍的白鬍子老頭,老頭渾身凍得發抖,來到哥倆跟前就倒了。救醒老人後,善良的小哥倆二話沒說,寧願自己受凍挨餓,把衣服和乾糧都送給了老人。此後,一連幾天,哥倆在山上都遇著那奇怪的白鬍子老頭來分吃乾糧。第九日,老頭向哥倆道別,並贈與二人樺皮簍。原來,這破舊的樺皮簍是個神奇的寶物,作惡多端的葛珊達得知後妄想霸佔神奇的樺皮簍,結果被樺皮簍噴出的火蛇燒死。

在滿族民間故事因果業報結構模式中蘊涵著對民眾的善良、社會的公允、道德等的傳揚,已經超越了善惡有報原型模式。例如在《張三的奇遇》這一故事中,好心的張三自廟門口的石獅子口中獲悉一個關係到千百人生命的秘密:獅子眼紅即發洪水,並被告之洪水中「任何生靈都可以搭救,有一個三十多歲,尖腦袋,眼珠亂轉的男人,萬萬不可搭救。」後來,洪水襲來,張三於洪水中搭救了蜘蛛、喜鵲、螞蟻等動物。同村的李四在洪水中呼救,張三一看,正是石獅說的那種人,他本不想救,母親卻執意要救,張三無奈只好救起李四。後來,張三隻身涉險救出被怪物掠走的公主,見利忘義的李四棄兄弟於不顧,獨自帶著公主到京城,欺瞞國王,邀功領賞並意欲娶公主為妻。張三等人在喜鵲的幫助下終於脫離妖洞,李四又多次設難並伺機殺掉張三以絕後患,幸得蜘蛛、螞蟻等相助過關。後來,妖洞中協同張三除怪救公主的廚師回宮,揭穿了李四盜名頂替的陰謀,真相大白,國王怒斬李四,而張三則與公主過上了甜蜜的幸福生活。[6]

滿族民間故事因果業報的模式強調正義和公理,受害者、弱者、良善者在現實世界中藉助於非凡力量,找到或實現靠自身的力量無法伸張的正義和公理,達到懲惡揚善、教化世風、驅除邪惡、弘揚良善、敦厚人倫的現實目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滿族民間故事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道德意蘊。它反映了滿族人民的優良傳統與思想精髓,如揚善懲惡、勤樸敦厚、誠信守諾、敬老撫幼、重義輕利、知恩圖報等等,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假醜惡的鞭笞,成為承載滿族人民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載體和表達方式,傳統道德觀念通過民間故事的講述而代代相傳。在民間故事裡體現出來的滿族傳統的倫理道德是滿族的先哲們對滿族道德實踐的總結和本民族道德理想的提煉,千百年來它對滿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冶芸,劉磊.回族"勸諭型"民間故事與其傳統道德的互構互詮[J].青海社會科學,2008(4):35-39.

[2]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遼寧分會.滿族三老人故事集[M].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103.

[3]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會.滿族民間故事選:第二集[M].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58.

[4]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遼寧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遼寧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492.

[5]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會.滿族民間故事選:第一集[M].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48-51.

[6]遼寧省鳳城滿族自治縣文化館.鳳城滿族民間故事集[M].內部出版,1985:100-109.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旗人都愛吃點兒「炸物」,哪個是您的最愛!
清宮侍衛規矩多,刀柄弄錯方向算刺駕,帶刀靠近皇帝是死罪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