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自私的青春
孤獨
無法長大
趙雷
00:00/05:26
本文小編 / 大寶哥
《解憂雜貨店》019
來信問題:高中的時候我很自私,一直偏執於考試,怕自己因不順心等情緒而考不好,越怕這些影響就越挑別人的理,還愛迴避一些同學,怕他們影響我。我曾在高考前,為發泄出自己的情緒而沒顧上對別人的打擾,心裡很愧疚。但我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能否在利益面前堅守住道德?在做損德之事前,老以悔改作為自己的借口怎麼辦?真對自己的道德沒自信啊。
博士男
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當然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道德的進步。小時侯爺爺和爸爸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己不明白,現在想來,一個人可以接觸聖賢,成為聖賢,最大的道緣就是讀書,祖師孫真人說:″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庄》《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好學生是德智體美勞一起發展,德是第一!
往前進
這位師兄的話叫我想起我以前,和您這種情況差不多,總是用不好的情緒影響別人,脾氣不好,經常生氣。後來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生完氣後,心裡很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控制住自己,給自己帶來煩惱,給別人帶來麻煩。後來接觸老師的《周易術數學》,才明白這都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你給別人帶來麻煩的同時,反作用給自己的也是不好的信息。深刻明白這個原理以後,在生活中慢慢就把自己以前不好的習慣,一點點改掉了,現在我見到別人都是以微笑面對,身體好了,自己的運氣也都好起來了,後來發現命運也慢慢變了,真心感恩老師,感恩聖人的智慧。
老狀元
人生的旅程中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學習不單單指在學校學習。學,是為了能有所用,是利己利人。如果只顧及到自己的考試成績,請問,這是真學還是另有目的?倘若學習了,還不能與人和諧相處,這樣的學習意義在哪裡?此時,是該好好審視這個問題了。考試,只是對學習的某一階段的總結。自己能以平常心對待考試,周圍的人事物又怎麼能影響到我們呢?考試考得好,也是個人努力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它不一定代表學得好。學習後對人生有莫大的幫助,能明明白白做人做事,則何其有益哉!
大豐收
您說自私,其實一字之差,就是自愛,您老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從而忽略了真正的自己,您在懺悔時靜一下心,可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您要相信它,因為它至善至美,它無所不知,它就是那個最好的自己。心動,行動,一以貫之。
凈儒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也包括自信。自信是對自己的信心,信心來自能力、責任、擔負。如果把自信建立在外界條件的前提下,是對能力的懷疑,對責任的推脫,對擔負的逃避。你想,如果條件都具備了,都是正能量的條件,結果自然水到渠成,還需要我們努力嗎?我們把未達成結果的原因歸結為條件影響,我們不就是心想外求了嗎?我們不就是隨波逐流,成為條件的附屬品了嗎?我們還有真正的自我嗎?我們修行就是在塵世間,不斷改善自己,通過自己的改善,改變環境的影響,那些不順的環境影響。就是鍛煉我們能力,增長我們能量的。毛主席曾經在集市裡看書,何師兄也曾在夜市中背道德經,這些都是沒有困難創造困難,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以此來磨礪自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自強不息,定能功德圓滿。
喜洋洋
師兄,您好,老師常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既然認識到了是損德之事,為何還為之。道在生活中,是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道,道德不是做給人看的,我們是天工。所謂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建議師兄多聽聽老師的課程,只要明明德,才能踐行。
路人甲
吉凶悔吝,師兄現在能對過有所悔,有所懺,其實已經走在了趨吉避凶的路上了。像高考前刻意迴避別人,認為別人打擾了自己,其實當我們這麼認為的時候,別人也會這麼對我們,這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啊,以至於我們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道德問題,我認為,您並沒有真正弄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道和德,建議您聽聽老師講的《問道大學》、《問道中庸》,那麼您對道和德一定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
紅寶馬
之所以對自己的道德沒有自信,是因為對道德的理解不夠深刻。人與生俱來就有德性有良知,當人違背德性和良知去做事的時候。人的內心就會不安和痛苦。 痛苦來源就是知道自己違背了良知。有什麼樣的利益能高於良知上的譴責呢?恐怕沒有吧。
輪到我
祖師有云:「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聖人的教化,不是讓我們拿來做學問的,而是拿來用的,拿來行的。知道,與行道有著天壤之別,不去身體力行,何以來的實證,何以能夠真正的理解與明白,何以能夠信呢?不信,又哪裡來的自信呢?借口,只是不信的表現而已。師兄有懺悔之心,是向善之心,在此基礎上付諸於實踐、實修、實證,師兄必能在今後的生活與學習中有無窮的收穫!與師兄共勉。
文明君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自己內心深處,並且是自己的不足!有多少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聽不進勸告,也沒有反省;還有的,一開始,是反省自己的錯誤,戲劇的是,最終的結論是:要是別人這樣的話,我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至少不會這麼嚴重!人莫不是七情六慾的混合物,常常作繭自縛,而不自知,戚戚然一生,不知魂歸何處!尚好,有份良知,撐起了人的希望,可以使人自我認知,自我反省,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挫其銳,解其紛」,歸於平靜!不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自信的,是通過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而堅定起來的,徹底的自信,就是明明德!平時多跟自己對話,就像這樣,寫下來,說不定就會是一篇不錯的日記,想來每個散文家都是情緒滿得溢出來,揮揮手,就成了傳頌千古的文章!春天來啦,陽光,春風,垂柳。。。向每個失意的、不失意的人招手,不論他給你什麼,總是笑臉相迎,和大自然混在一起,心中有陽光,每天都是晴天!
小太陽
想著是為自己好,可這些行為和心態真的是為自己好么?眼光放長遠一些,光想著自己,是不是就只剩下自己了。
四公分
悔改,悔,是悔過,對過去已經發生的表示懺悔;改,是改正,是以此為戒,下次不重複相同罪過。以悔改作為進行失德行為的借口,邏輯不通啊。明知失德為何還做?這叫「故意犯罪」吧。您的意思是先做了再說,回頭再懺悔消罪嗎,這也不是做買賣啊。還是知敬畏,知止吧,在起心做的那一刻就停下來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英傑
能認識到這個問題是一件好事,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和不為相對來說,不為則更重要,就是應該堅決不做有損道德底線的事情,當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因果報應是誰也逃不掉的。這人啊!還是有信仰的好啊!懺悔和悔改是做了有損道德的事情之後,而做的一種防微杜漸的補救方法,並發誓以後不再做惡,而且要多做善事才有用。但在做損德之前,老以悔改作為自己的借口,這是什麼呢?是明知故犯,公然違備天道的規律而心存僥倖,這性質可就惡劣了!我建議你還是要多聽聽老師的課,和多看一看《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然後再看一看自己所走過的路,以及身邊的人他們的所做所為,還有他們現在的境遇,你就會明白的!當然有的報應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報應相對慢一些,但結局都是一樣的。
長江
越怕越會得不償失,平淡地去看一些事情,太執著於自己的想法,太在乎自己的感受,終將成為孤家寡人。
娟子
道是本心的呈現,德是行為的結果,利益是是做事目的,目的出自本心,結果就有德。你的糾結在於你沒有看清自己的本心。你所做是為己還是為。。。。。。多問問,問明白了就沒有糾結了。
翱翔
如果做了損德的事,就勇敢地去道歉,時間長了,我想就不會再做損德的事兒了!人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當你給別人做出傷害的時候,你如果考慮考慮他們的心情感受,也許會更好一些!我以前,也是說話不管不顧,只考慮自己從來未考慮過別人,但是聽了老師的課以後,我明顯的改善了許多,如果你發出去的是負能量,如果別人不接收,負能量也會反射回給自己!
喬家大院
一個人想變好,無論通過什麼方式,都是在積極走好自己該走的路。這不只是一種想法,而是全力以赴的行動。當人因缺乏自信和正確的認知時,往往會對自己產生懷疑。那麼這時恰恰是應該充實自己的最好時機。什麼合適呢?我們都是華夏子孫,那莫不過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了!《道德經》講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這裡面的意義其相當深刻而又有其妙用。如若我們能自知而自明,自明而能智慧。嚴格地自律、管理好自己,何其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自己不足時主動去補,在自己該綻放的時候從容自若地綻放。把自己閑暇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修正上,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走在修鍊的大路上。人還會抱怨嗎?還會後悔嗎?在修鍊的過程中「德」在慢慢地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因為你不知道你所學的文化是滲透在你的血液里骨子裡的。就如同物質的量變到質變從來都是那樣的讓人無法自拔、無法抗拒一樣,至此你就會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悟心神回復
GIF
GIF
1
悟心老師的黑板報
寶貴的時間裡,埋下人生的寶藏。對於別人的善行,即使不能親力而為,也要由衷地讚歎。這樣,會因心靈的美好而感受到生命價值的提升。自己方便的時候,要善於幫助到周圍的人,並抱有不求回報的心態,因為在無數的輪迴中,我們曾互為親人。萬物相關,善念相傳,默默地關心與幫助他人,也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頓珠法師
萬物一體論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愛因斯坦之相對論提出質能互換定律,物質與能量本為一體;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構成物質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還有「超長距作用」現象(根據量子理論,有可能兩個粒子,在宇宙之二端,能立即得知對方之改變,彼此影響)。
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為現代太空物理學界所廣泛接受。據介紹,根據科學家的推算,爆炸前的宇宙原點,半徑不到10-25公分。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所有的星系,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一切,所蘊藏的全部信息,原來都存在於這樣的微粒中。現在親疏遠近無量無邊的宇宙萬物,在當時盡涵其中。真可謂芥子納須彌也。
如此,萬物一體論就不難理解了。佛法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虛空法界,一切剎土眾生,是同一個法身,也就不難理解了。《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真如法身,就是宇宙生命系統本體,就是宋朝一位詩僧詩中描述的那個「一體無邊含萬物」的「本元自性天真佛」呀。易經的乾元,道家的太極、無極,儒家的天道、良知,指向都是這個本體呀。
被譽為當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的倫敦大學的戴維.玻姆提出大膽的想法:「此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來是具體而堅實的,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數據,全像相片整體包含於部分中)。
「宇宙只是一個幻象」這個觀點,與《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與佛陀所證悟緣起法則及 「舉心動念法界皆知,萬法同體,牽一而動全身」之理,皆異曲同工。
「宇宙是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的全息宇宙之說,與佛教「法法同體,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粒塵沙無不是一個世界」的宇宙觀如出一轍。唐代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大師早就在《華嚴金師子章》中指出:「宇宙間的各個事物由於本體是相同的,因而任何現象都能收盡攝入,即包含其他一切現象。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收盡攝入,即包含萬物的整體。任何事物都可以普遍攝入,即包含其他一切事物。進而,一切事物可以歸結為任何一切現象,事物的整體等同於事物的任何部分,任何一個事物也就是其他事物,這就是各個事物都是相同的,即同一的」。
宋-釋正覺《偈頌七十八首》
一塵具無量剎土,一念超無量劫數。
一身現無量眾生,一體合無量諸佛。
02
旁思子問:「師父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
師父答曰:「這個己,是當下的這個自己。這個人,是未來決定你命運的人。應作如是觀。」
旁思子問:「己是自己,人是別人。怎麼這個『人』要理解成決定我未來命運的人呢?」
師父答曰:「人己本是因果鏈,命運便是因果子。」
旁思子:「人事物形成了因果關係,而這個因果關係鑄就了未來的命運。」
師父曰:「能量守恆定律。因果不虛。然而,視人如己,並非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是從根源改變命運的法要。」
如果您有要說的憂慮
悟心老師攜108位資深學長 傾力為您解憂
TAG:大道之學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