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蒙大拿遍地的避難所資源,來自美國人的末日文化

蒙大拿遍地的避難所資源,來自美國人的末日文化

在過去的兩年里,我開始越來越感到不安,對我所看到的一切都缺乏安全感,於是我開始思考並付諸行動。

——某位普通的美帝家庭主婦

在近年來的美國,許多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都進入了超速狀態。很多原本僅僅苦惱每日柴米油鹽的男女開始儲存罐頭食品、將家裡的備用卧室改建成儲藏設施。汽車的後備箱時刻配備著72小時應急裝備:飲水、藥物、牛肉乾和輕型帳篷,甚至還有專為傷員設計的血液凝結劑。

許多人開始制訂逃生計劃和路線,以備在混亂的情況下順利前往安全地區,甚至還有不少女性都開始學習防身格鬥術和槍械運用。這種有點偏激的行為,多數來自於美國人對於自身安全的危機感,以及一定程度上對官方能力的不信任。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能力,為並不確定是否會到來的災難提前做好準備,這一類人被稱為「末日生存主義者」(Survivalism)。

誕生自末日憂患下

在《孤島驚魂5》開場不久,玩家扮演的郡警在在遭到敵人追捕時,被當地反抗邪教的老人道齊所救。在可以自由行動後,你肯定會發覺自己是被安置在了一處類似秘密基地般的地方——齊全的生活設備、專業的工具和大量食物儲備、甚至還有各種軍事武裝。但和不少人推測的正相反,這裡與軍隊、或是別的什麼組織的設施無關,它就是標準的美國民用求生避難所。

靠著道齊的幫助玩家才撿回一條小命

「生存元素」在許多電子遊戲、影視和小說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表現。隨著殭屍或是後啟示錄等題材的流行,描寫在極端環境下求生的場景,就很容易與各種求生技巧、物資收集等等內容有掛鉤。

近年來在許多遊戲平台、尤其是Steam上出現了大量帶有求生元素的作品。從《我的世界》到《方舟:生存進化》這類核心玩法就圍繞著求生、到從《潛龍諜影3》或《輻射4》融入到系統玩法中去,「極端環境求生」在遊戲中逐漸成為一種主流元素。

這樣的東西則是強行蹭熱度……

在歐美,「生存主義者」一詞正在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辭彙。現代生存主義運動起源自上世紀50年代——政府政策、戰爭的威脅、宗教信仰以及文學作品帶來的影響催生了一批認為「末日將至」的人群。

60年代社會動蕩帶給了美國極大的危機感,這間接也成為了生存主義運動升溫的契機。城市暴動、幫派之間衝突、謀殺等等事件,對於槍支管制的爭論都讓美國人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政府。他們感到恐懼不安、缺乏信任感,而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許多人喊出了要自給自足而不是等待政府救援的口號。

50年代的避難所照片

到了冷戰時期,核威脅確確實實懸在美國社會的頭上。在極度的危機意識驅動下,一部份行動力旺盛的人認為與其這樣坐以待斃,不如先做好萬全的準備還能保留一絲希望。他們搭建地下掩體、準備各種物資、學習求生技巧等等。

50年代由發放給民間的放原子彈小本子

除了比較「正常」的核戰危機、生存主義者還衍生出了防止美國政府變成二五仔、應對外星人或地底人入侵、隕石撞擊地球甚至近年來流行的殭屍病毒等等。可以說最早的生存主義者的確比較嚴肅且具有危機感,但是到了後來也演變得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對,不少人真的相信這個

但這樣的演變,也讓原本屬於社會邊緣人的生存主義運動,逐漸地變得具有親和力。大眾開始慢慢接受這一理念,而傳統的生產主義也開始嘗試更具實用價值的改變。

中國接觸到這一文化現象後,已經是屬於發展的成熟時期。人們不再像早年一樣對生存主義運動感到排斥,許多主流媒體和文化產物中,都能看到相關的形象。甚至在中國,求生主義脫下了危機意識層面的外在,純粹地發展成了一種興趣,或是提高個人能力與知識的行為。

從偏執狂到主流寵兒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生存主義者往往和陰謀論掛鉤——他們不信任團體、行為偏執、每天躲在掩體中等待(甚至期望)末日戰爭的來臨。他們經常被媒體描繪為反政府、反社會的極端激進分子。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生存主義者的公眾形象逐漸好轉。人們認同了一部份較為理性、以強調「在災難面前能夠自救」理念的新生代生存主義者。而隨著這一現象進入主流視野,許多文化娛樂產品,也自然而然地樂於將其加入到作品當中了。

在《孤島驚魂5》中玩家遇到的道齊算是標準的「保守派」,他不信任政府、自己豐衣足食、還要求家人跟他一起進行各種「必要的訓練」。玩家可以在他的小島上發現一些關於道齊與當地民眾和政府發生糾紛的信件、其中更是有著教自己5歲小孫子開槍的瘋狂行為。

道齊的家人由於他的生活習慣與其發生摩擦

通常來說,不少遊戲作品都出現過這一類的人物,他們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合群且很難被人接受的怪咖。而在於本作的故事中,由於希望鎮遇到了一群倡導「末日來臨」,並且開始進行瘋狂屠殺的邪教。原本不受待見,行為習慣都被街坊鄰居視為瘋癲的生存狂,在這時候卻因為自己早有準備而幸免於難甚至起到了關鍵作用,著實顯得有些諷刺。

影視作品中也不乏這樣的橋段——90年代誕生的經典B級片《異形魔怪》(Tremors)中的伯特,一開始在小鎮上被大家視為怪人。但正是他和妻子平日里一直在對末日進行備戰,在小鎮遭遇了怪物襲擊後才能提供大量的火力。而到了之後的續集,原本只是一個配角的伯特,由於其搞怪的性格、以及偏執的生存狂形象得到了極高的人氣,已經成功篡位成為系列與怪物平起平坐的主角代言。

硬派生存者(笑)

通常來說,傳統的生存狂們都是和上述兩位標準人物一樣,穿著適合在野外生存的獵人/軍隊服裝,擁有相當不錯的體格與神經兮兮的舉止。當然,這肯定是帶有藝術加工的「刻板印象」,就和文章開頭所述的那樣,如今許多參與到末日生存運動的人,往往都是與你我無異的普通平民形象罷了。

就和進入國內的軍事愛好者、或是其它許多外來文化運動一樣,求生主義者也有著中國式的演變。當然了,由於中國的環境、政策和文化氛圍,自然不可能像美國那般沉重和偏激。

但是要成為配備齊全、知識到位的求生者,依然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金錢、時間、個人能力的訓練和各種物資的來源渠道,都相對要比國外困難得多。所以多數情況下,國內的求生愛好者們,一般還是選擇了借鑒近年來在國外新興的、更加現代化的末日應對手法。

下一頁:遊戲中的生存要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時光VGtime 的精彩文章:

為報復遊戲運營商,有人寄出了24000封炸彈恐嚇信
PS4《蜘蛛俠》將於9月7日正式發售

TAG:遊戲時光VG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