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都不知道啥意思?這麼多年的語文白學了

都不知道啥意思?這麼多年的語文白學了

古語說:「上醫醫國,次之救人。」古人認為治國與治身的道理是相通的,《抱朴子》就有「知治身,則能治國」的觀點。上醫是指深諳治亂之道的宰相,他能襄贊國君治理天下,使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中醫指技術較高的醫生,他指導人們各種預防和養生方法,以求防患於未然而得享天年。技術一般的醫生便只能憑藉藥物來祛邪治病。

這個典故源於《國語·晉語》: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不可為也?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文子曰:「醫及國家乎」? 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著名醫家醫和認為「上醫醫國,其次疾(治) 人」,是醫家的職責。

到了唐代,人們對「上醫醫國」又有了新的觀點:《新唐書·甄權傳》:「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均是泛指醫術高明之醫者而言。」大文豪柳宗元在其《愈膏肓疾賦》一文中,通過論述治療膏肓之疾的道理來說明治理國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

正因為如此,唐代對醫家很是重用。武則天時名相狄仁傑,醫道很高,有針到病落的故事。當時有朋友勸他安業行醫時,他說:「吾之志在醫國,行醫治病,乃方士之事。」這說明他的志向是在從政治國。藥王孫思邈,卻與狄仁傑的觀點完全相反,他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因此鑽研醫道,濟世救人,成為「上醫」,充分體現出孫思邈等醫家人格價值的理想追求。唐高宗李治要孫思邈出來做官時,孫思邈則說:「上醫醫國,吾不能也,次之人,吾所樂也。」拒絕了唐高宗的好意,繼續當他的醫生,這說明他的志趣,是在治病救人。

因此「上醫」一詞,既可稱頌賢明的宰相等,也可以用以稱讚醫術高明的醫生。所以古代有時稱醫生為國手。

「上醫醫國」的理論對後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的一些人文志士也會自比「活國醫」、「醫國策」。宋代的文人就比較突出,黃庭堅寫過「誠求活國醫,何忍棄和緩」的詩句;陸遊在《小疾偶書》中也慨嘆「胸次豈無醫國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棄疾更有「萬金不換囊中術,上醫元自能醫國」的理想。

以醫理論國事,體現了古代醫家的家國情懷。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引《郁離子》用治病的原理,來講歷朝歷代更替的道理,更是深刻明了,發人深省:「治天下其猶醫乎? 醫切脈以知證,審證以為方故治亂,證也;紀綱,脈也;道德刑政,方與法也;人才,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質;殷之政尚質,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鉗天下;天下苦之,而漢乘之以寬大,守之以寧一,其方與證對,其用藥也無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鮮矣。」清代時,醫家徐大椿專門撰文探討「醫道通治道論」,他提出了治病人之法與治國之術的相通之處:「治身猶治天下也。天下之亂,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後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養與服大葯不能免於夭折,猶之天生之亂,非大聖大賢不能平也。」

而歧黃事業,則往往是對醫務工作者職業的稱呼。這個成語出自上古時代,歧就是歧伯,黃是指黃帝,這二人是有記載我國最早的中醫醫生,所以後世醫家都奉岐黃為中醫鼻祖。

黃帝本姓公孫,因為成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又因他生長於軒轅之丘,故號為軒轅氏。他為人精明強悍,他統領漢族後,勵精圖治,振興文化,傳說他命令大撓作甲子,倉頗作六書,伶倫定律名,隸首定算數,並咨歧伯作《內經》。

歧伯既是醫生,又是黃帝的重臣,精通醫理和藥物,他寫出了中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因為他是黃帝指令所寫,而且內容大部分形式是以黃帝與歧伯互相問答對話方式敘述的,所以後人又稱《內經》為《黃帝內經》。所以,這就是後人稱中醫事業為歧黃事業的來歷,中醫有時也自稱操歧黃之術。

黃帝與岐伯合著的《內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醫書,堪稱醫書經典。內容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二十四卷,記述黃帝和歧伯的互相問答之語。《靈樞》二十卷,主要論述針灸之術。因為《內經》在祖國的醫學史上佔有首要地位,所以至今猶放射著不朽的光芒,成為祖國醫學的指南。

作者:劉永加,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解僱國務卿不算啥,漢武帝曾經換了十幾個丞相
1000多年前,中國這五位哲學家就已經發現了「量子糾纏」,比愛因斯坦還要早!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