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傣族教師的支教路

一位傣族教師的支教路

弄哈藍天春蕾小學 馬海燕 攝

中新網雲南盈江4月12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明節後的第一個周末,傣族進入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記者在雲南省盈江縣弄璋鎮見到傣族教師錢美芬時,她剛從支教的山區學校回來。

錢老師穿著民族服飾,化著淡妝,漂亮而和氣。教小學語文的她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她說,學校也有專門的傣語課,教授孩子們傣語。

本以為這所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距離最近邊境線只有40多公里的弄哈藍天春蕾小學已夠偏遠,但錢老師說,這裡還不是條件最差的,她所支教的支那中心小學更偏遠。支那中心小學距離弄哈兩個多小時車程,與緬甸只有一山之隔。在那個傈僳族、景頗族、傣族等佔大多數的地方,漢族才是少數民族。

作為弄哈藍天春蕾小學的骨幹教師,去年7月參加完中國空軍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藍天春蕾教師培訓後,錢美芬就報名去了山區支教。她說,在北京的培訓深深觸動了她。培訓中北京的教授們跟基層來的老師們說,教書光有師德和素養還不夠,還要有激情。

傣族教師錢美芬 馬海燕 攝

44歲的錢美芬親身經歷了弄哈小學的變化。她小時候在這裡上學時,還是茅草房;等她師範畢業回到這裡任教,茅草房變成了瓦房,但仍是泥土地面,下雨的時候泥濘不堪;真正讓學校面貌發生大變的是2011年3月10日盈江發生的那場5.8級地震,學校磚木結構的教學用房全部損毀。

當時中國空軍部隊通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及時支援了學校建設,此後這所學校也更名為弄哈藍天春蕾小學。地震前學校佔地面積僅7670平方米,災後重建學校面積擴大了近一倍。去年12月,該校順利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

學校成了整個鎮上最好的建築,不僅硬體配備齊全,與城市相比不差;對教師的培訓等「軟體」提升也逐漸跟上。該校先後有5批14人次到北京參加藍天春蕾教師培訓。錢美芬就是其中的一位。

沒培訓前,已經從教20多年的錢美芬自認為是一個稱職的老師,但從教幾十年,已談不上有激情。而要激發激情,她想到了去更需要幫助、更能實現自身價值的農村小學。相對於弄哈小學因為地震所受到的關注,支那中心小學不為外界所知。在那裡,少數民族對教育的認識需要普及,老師對孩子的態度、方法需要更新,更多老師需要她從北京帶回的先進教育理念,還有留守兒童居多的學生也需要她的鼓勵。

有的孩子輟學了,她翻山越嶺去把孩子找回來;有的孩子寄宿在學校里,她晚上要查夜;山裡孩子學習基礎差,家長不重視,她既教學生,也給家長做工作,還跟同事交流教學心得。學生們叫她偶像、男孩子們自願下課後做她的保鏢,都喚起了錢美芬久違的激情。她說,當老師有苦有樂,但樂比苦多。

錢美芬告訴記者,她教過的優秀學生有的已經留在省城昆明的政府機關工作,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她也以此鼓勵現在的學生: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西湖女子巡邏隊打造「流動課堂」 文明教育從娃娃抓起
青海省簽發首張外國人才簽證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