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索構建全域生態保護格局

探索構建全域生態保護格局

點擊「中國土地」可以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喲!

重慶市以維護和改善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域及其他有必要嚴格保護的各類保護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為構建國土空間全域生態保護格局提供科學支撐。

生態問題

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衝突明顯。礦產資源開發和農林產業布局中生態重建滯後、水利水電資源開發中的河流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問題。

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重慶市維管植物中近危及以上的物種共402種,佔6.8%。

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問題突出。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廣、強度高、總量大,水土流失面積3萬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6%。

部分地區石漠化未能有效遏制。重慶市現有石漠化面積9256平方千米,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1.2%。

局部區域環境污染仍然存在。一是部分地區水污染仍須治理。二是部分地區空氣質量仍須提升。

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一是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價。採用降水貯存量法,即用森林生態系統的蓄水效應來衡量其涵養水分的功能。二是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重要性評價。從區域生境質量、生境稀缺性兩個方面評價區域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三是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評價。採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進行土壤保持功能評價。

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性評價。一是水土流失敏感性評價。採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進行土壤侵蝕強度評價。二是石漠化敏感性評價。石漠化敏感性評價主要考慮基岩裸露率、植被和土被覆蓋率、土層厚度等指標。三是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格局評價。採用森林退化指數來評估森林是否退化以及退化的程度。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分析

全市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21838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26%,包含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5類12條。全市生態保護紅線以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生態保護紅線和水土保持功能生態保護紅線為主,面積分別為12827平方千米和5648平方千米,分別占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58%和25%。

生態保護紅線的協調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協調性。重慶市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生態紅線分布的面積和比例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總確定的生態功能區基本趨於一致。二是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協調性。重慶市生態紅線劃定結果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高度協同。三是與土地利用協調性。重慶市生態紅線劃定結果與全市土地利用實際情況一致。四是與城鄉建設協調性。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與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等進行空間疊加分析發現,兩者在空間上基本無重疊。

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責任主體,加強紅線保護監管。明確各級黨委、政府是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主體,要求環保、發改等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的開發建設活動。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地、上圖、入庫。建立「天、地、人」一體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巡查制度、現場核查制度、分析報告制度。

制定生態修復方案,鼓勵生態區域人口和產業轉移。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和生態修復項目。建立財政資金補償和市場化補償相結合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鼓勵生態保護紅線內的農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鎮和縣城聚集。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內工礦類產業逐步退出、轉移。

制定評估考核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定期對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域的生態功能變化趨勢進行定量評價。建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發布和公眾意見反饋渠道,鼓勵公眾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監督。建立重大問題的政策研究機制和專家論證制度、重大建設項目公示與聽證制度,加強社會各層面的公眾參與。

原文敬請閱讀2018年《中國土地》第4期

中國土地公眾號:zgtdzz

《中國土地》雜誌

《中國土地》是一份海內外公開發行的中文核心期刊

編輯:景明 審定:葉紅玲

本微信公眾號由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協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土地 的精彩文章:

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政策效應

TAG:中國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