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編輯生命密碼!這位北大教授是名副其實的基因「剪刀手」!
編者按
上個世紀末至今,一批優秀的北大學子走出國門赴海外學習深造,他們立志學成報國,並最終回到燕園教書育人。為了迎接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官微特推出「燕歸來」系列報道,聚焦這批「兩度」選擇北大的北大人,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北大人所獨具的追求卓越、報效家國的情懷。
翻開頂尖學術期刊,不難發現生命科學領域的論文佔有壓倒性的比例,其中又有一個方向近幾年異軍突起,那就是基因組編輯技術。
這項革命性的技術可以人為插入、去除、修改基因序列,精準地編輯生命信息,據此,有望發展出針對遺傳性疾病等的全新治療手段。存於生物體內的基因序列,居然可以被人為編輯,某種意義上講,這項技術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在北京大學,就有一位開發分子「剪刀」編輯生命密碼的先行者,他就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魏文勝教授。
為「顏值」選擇北大
想考北大需要一個很高大上的理由嗎?需要,也不需要。
當年準備高考時,北大招生組來到了江蘇連雲港市,在魏文勝所在的高中開展招生工作。
招生組老師「嘩」地展開一張彩色招生簡章,裡面兩張照片頓時吸引了魏文勝的注意,那是晚霞映襯下的未名湖和博雅塔。
當時從未去過北大的魏文勝心裡不由一動:「好漂亮,這才是我應該去的學校!」
原來「顏值」也可以是選擇北大的一個理由!
懷著朦朧的憧憬和期待,他從激烈的高考中脫穎而出。
填報志願時,偏愛數學物理的魏文勝被人「勸」去學當時最熱門的生物化學專業。
他說:「年紀小的時候,毛病都差不多,覺得自己應該去學最熱門的。」
報完北大生物系(現在的生命科學學院)的生化專業之後,他還特地去新華書店尋找相關方面的書籍,想弄清楚自己報的「生物化學」到底是什麼。
對於自己的這段經歷,魏文勝開玩笑說,自己是被那兩張照片「忽悠」進的北大,然後又被人「忽悠」進了生物系。
挫折教育:逆風飛得更高
回憶30年前求學北大的往事,魏文勝教授坦言這是一筆寶貴財富,即便他曾苦惱糾結過。
初入北大,他就受到了「打擊」。在激烈的智力競爭環境中,想要突出並不容易,這讓當時多少有些年少輕狂的他感覺不適。正是這種現在看來不算打擊的「打擊」,逐步糾正了他對於自身的認知。
而北大也提供了與許多優秀同學交流的平台,不斷提升他的眼界格局,最終把他帶向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魏文勝真正進入實驗室進行系統科研是在大四做本科畢業論文時。
他從小愛動腦筋,和純粹記憶知識點的枯燥相比,科研帶給了他不少樂趣。
儘管如此,基礎科研的辛苦顯而易見,當時支撐他的邏輯很簡單:「這是所學專業,你得做好。」
本科畢業後,魏文勝遠赴美國繼續深造,先後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後的學習。
2007年,魏文勝回到母校生命科學學院擔任研究員。
其實在回國之前他也曾猶豫,「應該把握大方向大趨勢,而非在意眼前得失」,經過丁明孝、朱玉賢兩位老師的點撥,帶著對母校求學時光的美好記憶,魏文勝最終選擇了回國發展。
歸來十年,親歷中國各領域蓬勃發展,基礎科研投入不斷加大,教育科技高速成長,回望當初抉擇,魏文勝倍感欣慰。
然而回國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歷史再一次輪迴,初回北大工作的經歷與初入北大學習的經歷頗為相似。
剛開始的研究並不順利,魏文勝又一次經歷了北大的「挫折教育」。無論之前在國外的科研成果如何,回國都是全新的開始。
他最初選擇的研究方向與他在美國的研究「主業」完全不同,這個巨大的轉彎一度把整個實驗室帶入了窘境。這次劍走偏鋒既給魏文勝留下了深刻教訓,也為之後實驗室研究方向的正確把握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科研的低谷期,魏文勝感受到了前輩師長的持續關懷,其中包括退而不休的郭振泉教授、早年的生物系主任顧孝誠先生等;因為學院當職領導只支持、「不過問」,所以不會背「包袱」。
這種在別的學校少見的北大式的「放養」,給了研究者充分的學術自由,也成就了魏文勝的科研「任性」,讓他成功轉型,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2007年和學生郊遊,後排右一為魏老師
在路上
除了開創新方向的艱難,具體的科研生活確是由實實在在的忙碌構成的。
與大多數PI一樣,魏文勝不僅是學生的老師,也是規模可觀的實驗室的管理者。談到科研的辛苦,他非常豁達。在他看來,辛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是否熱愛,有沒有從中獲得成就感。
一直以來,前沿科研競爭都十分激烈,競爭者在哪兒也常不為人知,從想法到方案再到具體實驗,過程和結果充滿變數。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發揮效益,得到認可,忙碌的科研在他看來其實非常激動人心。
科研像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魏文勝慢慢找到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感覺。
有幸得到國家和學校優質平台的助力,魏文勝自身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他的團隊在基因組編輯技術方面已取得多項突破,他本人也先後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羅氏中國青年學者獎、拜耳學者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等榮譽。
他所培養的學生也獲得眾多榮譽和肯定,包括多人次的北京市及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北京大學學術十佳、北京大學年度人物、北京大學五四獎章等。
科學高峰是攀不完的,面對未來的科研之路,魏文勝依然保持著清醒頭腦。
他說放眼世界,競爭依舊,困難依舊,機會也依舊。過去的成績和失落已經不再重要,一次次的歸零使魏文勝的科研團隊不斷積累、不斷攀升。
他說自己「依然在爬坡階段,依然有太多值得攀登的目標」,「還在路上」。
2010年實驗室出遊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魏老師
無用之用與科研工作者的品格
當初,是北大浪漫優美的未名湖吸引他踏入燕園;而後,北大校園內濃郁的人文氣息就一直感染著他。
魏文勝推崇無用之用,在他看來,廣泛的閱讀、發散的興趣愛好都極有益處。
北大人崇尚自由、獨立思考的精神在魏文勝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秉持著這種品格,也希望將它傳承給學生。
對於自己科研團隊的管理,他稱自己「既嚴格又不嚴格」。
對於科學研究,他的態度無疑是較真的,與學生交流通常不會拐彎抹角、特別照顧對方的「面子」,因為他很清楚做科研時間成本的寶貴,但是他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作息和習慣自由安排日程。
「科研是做創造性的工作,需要火花」,他鼓勵學生們工作要勤奮、認真投入,但是心情應該儘可能放輕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團隊往往是「怎麼開心怎麼來」,他希望這是一個好玩、有趣、有凝聚力的集體。
談及對學生的期待,他認為首先是好的人品,「人品不好,越聰明越令人擔心」,其次才是專業訓練的背景、思維、能力等。
他直言做科研極具挑戰,因為是要發明或發現人類歷史上沒有的東西,而科研訓練可以培養獨立性,激發批判和創造性思維,更能夠錘鍊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經過嚴格訓練的博士畢業生,往往能適應來自不同行業的挑戰。
2017年回歸北大10年實驗室紀念
左一為魏老師
從對未名湖一見鍾情的執著少年,到回國十年成為獨當一面的頂尖科研工作者,魏文勝總調侃自己取得一點成績是因為「爭強好勝的虛榮心」。
其實,正是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奮發進取,引領未來。
個人簡介
魏文勝1991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化學專業,1999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及擔任助理研究員,2007年回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研究員,目前兼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以及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交叉奇才 北大博士返校任教
※百廿故園,此間少年
TAG: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