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南京:每一個學生都能智慧成長

南京:每一個學生都能智慧成長

手機指紋識別,高鐵進站刷臉,無人超市採購,汽車無人駕駛……人工智慧時代已經來臨,我們沐浴在人工智慧技術的春風裡,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愜意生活。

陽春三月,江南春早。彷彿在不經意間,如同南京梅花山的梅花一樣,智慧教育在南京這座江南古城,早已經發出了縷縷幽香。

智慧教育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成果,是教育適應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智慧校園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智慧學習和成長。記者日前在南京採訪發現,在這座充滿生機的江南古都,現代信息技術的春意已經沁入了中小學,潤澤了師生,一批有創新、有特色的智慧校園示範學校,給古城更添幾分盎然春意。

理念先行:智慧校園建設的思維方式

南京的孩子是幸福的。作為六朝古都、歷史名城,南京人文底蘊深厚,教育積澱豐富,在不同時期催生了不少的名校和名教師。在信息化的大時代,這些一脈相承。2017年9月,新任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提出,要進一步通過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如果我們的小學生到畢業的時候,連基本的虛擬現實都不知道的話,我們培養的孩子與城市的發展是不相適應的。

按南京市的擘劃,智慧校園建設要通過「互聯網+」構建一個新型的教育社區,通過互聯網將學校、社區、家長、企業和場館連接起來,比如創客教育、STEAM課程等,並吸納行業、企業和高校參與。

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孫百軍表示,南京將進一步強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典型示範引領,整體協同推進,打造「互聯網+」教育的南京模式,讓南京的每一個學生都能智慧成長。

除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之外,怎麼樣才能讓校園更加智能?就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南京市教育局分管信息化的潘東標副局長認為,要從連接、感知和認知技術來體現我們的智能思維。連接技術是應用主流,包含多媒體,社交軟體,智能手機;感知和認知技術是發展方向,要挖掘人工智慧的優勢,驅動教育的變革。

在這些先進的技術背後,更關注人本化的智慧學習空間建設。在潘東標看來,智慧校園建設要堅持八大思維,即整體思維、移動思維、平台思維、智能思維、混合思維、跨界思維、數據思維和安全思維。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體思維。

智慧校園的建設不僅是硬體的投入,還需要「軟體」「人件」和「潛件」的投入。所謂「軟體」,就是要有符合智慧學習需求的各類平台、數字化學習工具等;所謂「人件」,就是要打造一支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的,既懂使用之技,又懂融合之道的師資隊伍;所謂「潛件」,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科研的力量,以課題為引領帶動智慧校園的建設。

在這樣的整體考慮之下,信息化有了明確的思路、路線圖、時間表,還有專項經費的保障投入,如在創新運用方面,南京市每年拿出2000多萬經費,推動體感遊戲等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方面的運用,給南京市的中小學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學校示範:智慧學習共同體實現智聯課堂

南京的孩子是趕上新時代潮流的。在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以下簡稱南師附中樹人學校),中科視拓無人機視覺技術專家袁基睿博士正在上「人工智慧的起源」一課,袁老師從人工智慧的歷史、影響、與人類的關係娓娓道來,學生們成為國內首批人工智慧教育啟蒙的受益者。據了解,「人工智慧進課堂」在樹人學校每周一次,每個課時70分鐘,總共10個課時。

該校校長孫小紅介紹,學校正推出「人工智慧進校園」課程,走好我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第一步,摸索一條適合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路徑,未來將建立以學科、心智、行為習慣為維度的學生三維畫像,包括隨班就讀的10多名特殊兒童在內的所有孩子受益。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級中學怡康街分校目前正在探索智慧教學,數學、化學、生物、地理和英語等學科都已實現平板進課堂,利用學科相關的APP應用和學習平台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方式為之一變。地處南京江北新區的九龍中學兩個年級14個班學生實現了人手一台移動終端。全校教師人手一台平板,教室全部是觸控一體機。所有考試學科全部開展大數據精準教學,學情檢測全部採用標準化試卷加掃描錄入並全樣採集分析,以對學生進行網路微課輔導和課堂針對性輔導。

南京市鼓樓區拉薩路小學則建成了課程管理平台,將全校27個社團課程、12個主題學程周課程等納入平台管理,為學生打造內容豐富的小學成長之旅。學校還開發建設了辦公平台和學生評價系統、家校溝通系統,構建了信息化校園環境。

在南京市江寧區東山小學,記者看到了他們別具一格的創客教室。據校長張繼安介紹,學校堅持「創客教育123」的口號,即1個創意,至少2名同學一起動手,3到5名同學一起交流分享,已經成為全國創客教育知名學校。在創客教師趙凱等團隊打造下,學校的「小能人」創客空間成為校園靚麗的風景線,硬體設施一流,配合原有的創客小屋、機器人教室等專用空間,有力地支撐著學校創客教育、STEAM教育的實施。

南京市還啟動了虛擬現實新技術應用研究。2017年4月,他們開展了市級「虛擬現實(VR/AR)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討活動,運用新技術對課堂教學重塑做有益的探索。南京市電教館還多次組織教師培訓,籌備編撰中小學生普及教材,創意設計製作已經成為南京市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的重要內容。南京市瑞金路小學和南京市天妃宮小學分別在數學、信息、科學和美術等學科中應用虛擬現實開展研究和應用探索,學生們帶著3D眼鏡,探索科學的奧秘。

區域推進:教育管理從經驗走向精準

南京的孩子視野是開闊的。在南京實地採訪,你會發現很多的新鮮事,如:學校圖書館系統,接入互聯可方便查詢,也便於推出新書;食堂就餐系統與學生行為基礎資料庫互通,可掌握許多日常就餐時間段的行為數據,進而為分析提供參考。

信息化系統的生命力在於互聯互通。隨著信息化戰略推進,國家、省、市、區建設了一批基礎的網路平台,其中南京就建成了涵蓋13萬種圖書的數字圖書館、2000種雜誌的電子期刊庫「南京現代教育網路資源中心」,有直播點播功能的「南京校園電視網」,這些公共、優質的免費教育資源,功能齊全、種類豐富,讓互聯互通成為可能。

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效、綠色、有創見的教師生活得以展開。玄武區藉助「南京教育政務」微信平台,將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進行智慧連接,實現教育系統內平台的高度整合、應用的靈活配置、數據的實時共享。區級管理可實現教育管理與教學過程數據的全面採集、存儲與分析,推動教育管理從「經驗」走向「精準」。各個學校除了通知公告、在線報修等40個公共管理模塊以外,還個性化定製了100多個模塊的應用,涵蓋了學校的師生髮展、家校互動等方面。

在區城域網和數據中心建成的基礎上,建鄴區主動對接南京市教育城域網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整合全區的各個信息系統和網路平台,統一基礎資料庫,統一身份認證,實現教育行政管理、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源共享一體化管理。本學期依託「南京教育政務」微信開通建鄴區研訓管理平台,為全區研訓活動的過程管理提供平台支撐。

「通過智慧教育平台,學生家長只需點開手機就能看到學生日常作業、課堂評價、成長分析、學校伙食以及請假狀態。找老師交流也不必預約時間,隨時隨地就可以通過平台中的『找老師』實現。」南京市電教館館長陳平介紹說。

信息化關鍵在「化」這個字。南京的信息化實踐,不僅提升了師生的信息化水平,更是形成了共識,在新時代的信息化浪潮中,他們不僅理念先進,而且步子走得很紮實,從這一點來看,南京市讓城鄉孩子都能智慧成長,正在逐步變為美好的現實。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4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廣東:教科研要「智取」熱點難點問題
李克強總理: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