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教育的流變
一、 古希臘美術教育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的哲學與藝術之源多溯洄於此。哲學大家德謨克里特、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曾經論述了藝術以及藝術與教育的關係,這在思想上為後來的美術教育定下了理論基調。在藝術教育的實踐方面,不消說,從那些流傳於世的偉大的古希臘雕塑和繪畫藝術中,我們可以想見其藝術及其教育實踐的輝煌,如果不是全民性的、從上而下的痴迷,不會產生如此大量的、無與倫比的藝術遺產。如古希臘時期的雅典推行「自由教育」或稱「完全教育」,雅典兒童在7至14歲可以進文法學校或玄琴學校學習,教學內容包括閱讀、書法、算術,以及圖畫。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希望教育出身心全面發展的國家公民。因此這裡的圖畫教學非實用性的,而是提高審美的需要。
另外,據記載,在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化時期,錫西安地區推行繪畫教學,之後整個希臘都開設了繪畫教學,到公元前2世紀,繪畫甚至在某些地區被列為考試科目。
二、中世紀美術教育
一般來說,從公元5世紀開始到15世紀的這段時間,是西方文明進入中世紀階段,這是西方歷史上一個特別時期。之所以採取這個說法,是因為在這一千年中,基督教會控制著社會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宗教神權的強制統治下,一些世俗的活動被禁止,許多知識唯宗教服務,美術也是一樣,在禁止享樂、禁止個性與自由發揮的宗教世界中,美術的存在則完全成為一種技藝的需要。
「道成肉身」的宗教主旨,需要繪畫和雕像直觀地向民眾宣示出其宗教教義,日用品、金銀器上亦需要附上教義的宣揚,美術 的運用則顯然成為一種宣教的形式。社會需要大量的這類形似於藝術工匠的人才;一些修道院也開設了藝術作坊,培養金匠等。手工作坊的大量湧起,使行會成為必需,沒有行會組織的協調,勢必會造成藝術作坊的混亂。從這種意義上說,此時的行會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畫家除了以個人身份服務於宮廷之外,其餘均須加入同業公會,初期繪畫者也是作為手藝人,與各類手工業者混雜在同業公會中,後來至1339年佛羅倫薩始成立獨立的繪畫公會,畫家才與其他行業的工匠分開。行會中的繪畫教育為著宗教的目的服務,所以要求極其嚴格,作為工匠身份的畫家,掌握技藝能力的學習是主要的,藝術創作更為注重的是製作的流程,如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美術史家瓦薩里曾經在他的著作《名人傳》的前言中附錄《技術前言》,不惜繁文縟節地描敘從中世紀開始流傳下來的壁畫的複雜製作程序;教學細節上也是精益求精,如對色彩的運用,要求學徒需花六年時間「攻克色彩難關;學會壓縮尺寸和碾磨石膏粉;掌握塗色、用媒染劑進行修飾處理、製作金棉線和作壁畫的經驗」。
此時期美術教育基本特徵:主要重視技術手法的嚴格性和技藝的精湛;藝術組織形式是行會組織;思想上唯宗教服務;產生了一些關於藝術知識、技藝提高的藝術手冊,如琴尼尼等的《藝術手冊》。
三、文藝復興美術教育
西方文明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開始進入文藝復興階段,這是西方文明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繪畫藝術在此時也發展到頂峰,尤其是古典藝術,這一時期,也是專業美術教育的重要形成、發展期。
如上所述,中世紀末期佛羅倫薩的繪畫獨立公會的成立,實質上成為將畫家的地位從其他手工業者行列中脫穎而出的先聲。藝術家的地位開始由工匠上升到了中產階級,藝術家們正是在為自己的地位提升而不斷努力著,尤其是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出現,使得藝術家們越來越為世人所看重,甚至視之為天才。以往的行會教育似乎越來越不能滿足藝術家對自身素養的提高。順應而生,這時早期形態的美術學院出現了,雖然初期仍以行會形式出現,但實質上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都開始有質的變化了,這標誌著專業化美術教育(即上文提到的形式化美術教育)時期的到來。
首先說到學院——academy一詞,也是淵源於柏拉圖。academy地處雅典的西北部,曾是柏拉圖與其弟子們聚在一起談經論道的場所,因而成名;由此Academy也成為自由的、非正式的學術聚會的代名詞並發揚開來。十五世紀末,義大利出現了諸多學院,包括對神學、語言、考古學、法律、醫藥、自然史等進行研究的學院,及至後來出現的繪畫和雕塑學院。
1498年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創建了達·芬奇學院;1562年著名的美術史家G ·瓦薩里倡議創辦佛羅倫繪畫學院,瓦薩里的最初目的是使達·芬奇一直奮鬥的目標更加明朗化——藝術家徹底擺脫行會的束縛;1563年,西方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所美術學院宣布建立,米開朗基羅和藝術家庇護人、貴族柯西莫被推選為該校首腦,建立第一所美術學院的目標有兩個:1、建立一個在大公的特殊庇護下的佛羅倫薩重要藝術家社團;2、初選者的教育問題。但在教育教學的細緻問題上,這所學院存在著不少問題;接著1585年卡拉奇兄弟成立了波倫亞美術學院;直到1593年曾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就讀過的祖卡里擔任了羅馬聖路加學院的校長,開始反省以前佛羅倫薩學院存在的問題,對聖路加學院及學員們的藝術教學制定具體的章程與制度,美術學院的雛形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此期美術教育基本特徵:
1、思想上,古希臘教育思想得到追崇,受到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人文學者開始思考美術教育對普通人的影響,並發表了一些具有歷史影響力的理論見解。
2、建立了西方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批美術學院,其中瓦薩里和 祖卡里等人都對早期美術學院做出了貢獻;不過側重點不同:瓦薩里主要強調美術學院的代表性作用,而祖卡里更強調美術學院的教育功能。
四、17、18世紀美術教育
(一)藝術學院美術教育的發展
從各方面來說,文藝復興之後的兩個世紀,仍然奠基於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想的繼承,當然又在對其的傳承中有所革新。不過此時歐洲的風向標,已經從義大利轉向了法國。
令人關注的是藝術學院,上文提到藝術學院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普及,如果說15、16世紀的佛羅倫薩學院就旨在仿效設想中柏拉圖的一種形散的教育,在藝術實踐和理論上也似乎沒有什麼穩定的體制。那麼到了17世紀,局面發生了改觀,藝術學院為藝術理論提供了堅固的體系框架。這兩個世紀以來,藝術學院的發展逐漸達到巔峰,藝術學院的影響涉足很多領域,並成為藝術理論的家園。然而事物通常過則僵死,這種初期扶持學院發展的框架到了後來反成為限制藝術及其教育發展的阻礙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關註:
1、美術學院的藝術理論
藝術學院包括了繪畫雕塑和建築,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建立之初,瓦薩里把它們統稱為「設計藝術」(Disegno),是「採用了設計構思的美術」, 而後的菲力波·巴爾金努齊則稱它們為「採用了構思的美術」,斯堪莫茲稱它們為「美術」,17世紀法蘭西「學院派」興起後,「美術」的說法才被普遍接受,並一直保留下來。設計的統一性為美的理想所取代。
18世紀啟蒙主義學者盧梭主張要看重美術教育在發展人感覺方面的作用,經過他對教育認識的詮釋,更使得美術教育進入了另外一層台階。盧梭的關於尊重學生自然發展水平,並在此基礎上開展教育活動的觀點,開啟了後世美術教育中自然主義的源流,至今影響不衰。因此,被認為是第一個從一般教育學意義論述美術教育的人。
不過,另有一位18世紀的美國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關於實用主義的美術教育觀念,更是對於工業化時代的十九世紀產生了現實的影響。
2、學院派的美術教學實踐
理性主義思潮的結晶——笛卡爾的《方法論》無疑對17世紀新古典主義時代的學院派藝術教育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笛卡爾的《方法論》的信徒,新古典主義者是把模仿古典和「規則」的概念結合在一起的。
成立於1664年的巴黎皇家繪畫雕塑學院被認為是現代美術學院的雛形,其首任院長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他不僅認為理性主義可以為學院藝術教育創立一個永恆的基奠,並且還將規則體系全面運用到藝術教學之中。巴黎皇家學院規定了一系列嚴格的關於繪畫規範與古典趣味的章程,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和比較清晰教學思路,注重通過素描寫生課對學生進行指導,甚至壟斷素描寫生課,當時學院以外的素描寫生教學均被禁止。學院還通過講座的方式教授藝術理論,包括透視畫法、幾何學、解剖學和作品分析。這些都成為以後的美術學院效仿之處。
歐洲其他國家的美術教育體系基本維持著對巴黎皇家美術學院和重商主義的依從,所以基本都差不多。整個歐洲,1720年有19家美術學院,而且,只有巴黎、羅馬、佛羅倫薩、博洛尼亞四家可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學院,余者皆散漫、不正規,到1790年前後,就發展到百餘家美術學院了,然而這麼多新的美術學院仍然只是巴黎體制的結果。
(二)藝術沙龍的影響
18世紀的法國,最重要的一道風景線還有「沙龍」,「沙龍展」指的是皇家美術學院兩年一度的展覽,它和宮廷音樂會一樣,是上流社會和知識分子聚會和社交的場所,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文化中心和信息傳播中心,以及重要的學術和藝術中心,沙龍引導著社會的新思想和新風尚。在這裡,他們認為精通美術應該是一個紳士必備的素質和修養,也是我們所說的「博雅」素質。因此,這無形中帶動了整個社會業餘愛好者的美術教育的興起。
五、19世紀美術教育
19世紀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面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工業和物質無時不在主宰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由機械化引發的對人自身、思想的反思。此期出現的英國藝術和手工藝運動,是由藝術理論家羅斯金倡導、莫里斯用實踐來積極驗證的,這項運動應該算是將藝術與工業製造積極融合的典範,他們主張通過美術教育提高工人的審美趣味,從而達到提高工業產品品質的目的。一方面由此引發的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人們注重展示自己的獨特創造才能和觀察事物的方法。
在教育教學方面,仔細思考起來,似乎19世紀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美術教育更加不能脫離開實用的教育,另一方面由於浪漫主義思潮的湧起,在「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下,藝術教育的目的更加向個性化、純粹審美、主觀表現的方向奔去,藝術創作更要求具有獨創性,學院派美術教育漸漸成為這種藝術思潮的桎梏了。
(一)工業革命與圖畫教育
這也是我們在上文提到的20世紀初傳入我國的為著實用主義的美術教育思想。與羅斯金、莫里斯開展藝術和手工藝運動的初衷一樣,圖畫教育的目的就是為順應工業對社會的需求,在英國和美國等一些國家,在學校開展圖畫教育漸漸成為全社會性質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史密斯教作為波士頓的第一點陣圖畫指導和馬薩諸塞州第一點陣圖畫督學,為美國的美術育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並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制訂了從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圖畫教學計劃。而且,他還促成了藝術師範學院的成立。同時,1870年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頒布了圖畫法案,要求向所有超過5萬人的社區的男女成員和兒童提供強制性的免費圖畫教育。
另一點陣圖畫教育專家裴斯泰洛齊,他受盧梭的知識來源於感官的思想的影響較深,然而實際上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學法不同,他卻是理性的教學理念實踐者,語言、形象、數字作為他的教學基本工具,構成了他的圖畫教學方法。
(二)浪漫主義思潮興起
這一時期,在「為藝術而藝術」口號的宣揚中,浪漫主義思潮興起,象徵主義的靈魂人物波德萊爾明確指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步態、眼神和姿態」。繪畫要表現現代生活,藝術是藝術家同大眾溝通的媒介,因此藝術家那種內部的固有的反省十分重要。在這種風潮的影響下,藝術創作朝著表現自我的方面發展,被當作一種天才的行為,原創性成為了藝術最重要的特徵。當時出現的浪漫派、印象派與拉斐爾前派等藝術家的創作在近現代繪畫史上顯得如此燦爛奪目,同時專業美術教育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引人注意的變化,排斥以技法訓練為特徵的創作實踐,強調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獨特創造才能和觀察事物的方法。
(三)兒童研究運動的開展
開始於19世紀80年代的針對兒童美術進行的研究熱潮,被稱為兒童研究運動。這個研究的起因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一些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藝術與部族人的藝術具有一致性,兒童向成人發展實際上是復演了人類從蒙昧向文明發展的全過程,這個研究的動力與基礎當然是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學中對於神經系統和感官生理心理現象的研究成果被引入美術教育領域,尤其是兒童藝術研究當中,到19世紀末,歐洲德、英、法國和美國都相繼興起了對兒童藝術研究的熱潮。
六、20世紀美術教育
20世紀前期世界處於多變而動蕩之中,工業化的進程帶動了其他方面的變動,如工業設計理念對美術教育的衝擊;在中後期,世界格局全球化、多元化對於美術教育的影響更大,豐富流變的教育思想和研究,美術教育的視野和領域越來越廣闊。
(一)設計理論的研究和實踐(20世紀初期)
20世紀初期,歐洲美術學院在德國兩個地區的發展得以重生。一個在魏瑪,格羅皮烏斯創建了國立包豪斯,一個在柏林,在布魯諾·保羅的帶領下,美術學院與工藝美術學校徹底合併。德國在1918年在改革美術學院方面成功地走在了歐洲各國的前列,美術學院與工藝及工業設計學校融在一起。
20世紀30年代以後,德國包豪斯提出的將時代技術引入藝術家生活的觀念深刻地影響了美術教育,其結果是現代藝術材料、攝影和視覺研究(包括感覺意識)湧進了基礎教育的美術教學計劃中。不僅對高等美術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現代基礎美術教育影響至深。
(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對美術教育的影響(20世紀中期)
上文提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對後世影響甚大。美國教育家杜威即是深受其影響的一位,並且由他開始了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20世紀中期,受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藝術教育的主流思想中瀰漫著浪漫表現主義的氣息。
首先,杜威本人由自然主義教育觀延伸開來,他主張教育要尊重學生的自然發展,要注重教育與生活體驗的關係,真實的體驗對於教育產生的影響,學生的興趣是作為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
在注重學生自主和創造力方面,下面三位美術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向更有志於此。被冠以兒童美術的自由表現之父的維也納藝術家兼教育家西澤克,他認為兒童美術具有內在價值,反對兒童被授予過多的技法訓練,給學生以自主,以進行他們的創造性自我表現。他的實踐和觀念得到很多美術教師的認同和仿效。在美國進行美術教育研究的維克多·羅恩菲德,他也認為自由的表達是兒童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反對成人過多干預,他主張藝術教育的目的重在培養人的創造力,從而有利於學生的美感、身體、心智和社會成長,他的著作《創造與心智的成長》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美術教育方面的著作。他同樣不注重技法的訓練。
赫伯·里德從榮格的心理學出發,將美術對人的表現力和作用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連繫起來,相信藝術中的創造性表現與健康的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應該激發兒童的想像力,鼓勵他們用色彩、線條的創造性表現形式。他的《通過藝術的教育》全面地闡述了他的藝術教育思想,成為美術教育的一本經典著作。
(三)作為學科的美術教育(20世紀中後期)
在20世紀中後期,在美國由於對國力轉弱的質疑,歸結到教育的問題上,即對進步主義教育的觀念和主張表示懷疑,認為光注重創造力和自我表現,這樣培養出的孩子以後對國家的科學、知識等領域不能有所幫助。科學知識的價值開始又被重新肯定,教育中對教學的嚴謹性、程序性和連貫性被重新肯定。
將美術當作一種科目,並像對待理工學科那樣,努力建構其構架的,這樣的觀念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首推者布魯納,他在1960年發表了《教育過程》,提出了「科目結構」(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的概念,認為所有的課程都應該依據本學科的結構中尋找。緊追其後的是曼努埃爾·巴肯,他最有影響力的觀點是將美術課程內容分為創作、美術批評和美術史。學科定向的美術教育由此開始。
1983年,美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成立。這個機構的領導人格內爾發表了題為《一種以科目為中心的美術教育:將美術作為一種科目研究的方法》的文章,由此,「以科目為中心的美術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思想(簡稱DBAE)就成為這個藝術教育中心的宗旨。從DBAE當然是從60年代的「科目結構」的初期構思而來,不過已經開始完善起來。這一點我們將在第四章具體探討。
20世紀的多元化、全球化的趨勢下。美術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原有基礎上的美術欣賞、自然寫生畫、手工藝、模型畫和實物畫、色彩與設計等,還有一些地方課程資源和現代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得美術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廣闊;在方法和材料上的兼收並蓄,美術教育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多變;美術教育研究的視野開始涉及少數民族藝術、黑人藝術和女性藝術等,尤其20世紀末對視覺文化研究的大量涉及,美術教育的研究視野已經展現出一個更開放、更遼闊的天地。
※旅行畫畫,才是最過癮的人生經歷!
※一棟棟讓你開懷大笑的房子
TAG:童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