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放這種片,一年不超過5部
必看,必看,必看。
Sir已經念叨這句一個月了。
終於等來了它。
看完後,Sir還想補一句:
電影院見,電影院見,電影院見——
《湮滅》
Annihilation
映前,已經賺足期待。
導演,亞力克斯·加蘭,科幻迷不能不知道他。上一部作品(處女作)《機械姬》一鳴驚人,獲獎無數,已躋身必看科幻電影陣營。
主演,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鵝》),演技派詹妮弗·傑森·李(《八惡人》)和奧斯卡·伊薩克(《機械姬》)。
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夫·范德米爾科幻小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第一部《湮滅》。
……對,就是它打敗了《三體》,拿下了2014年星雲獎。
映後,爭議不少。
主流媒體普遍給出難得的高分:
爛番茄87%(《星際穿越》僅71),Metacritic 79(《星際穿越》僅74)。
也有觀眾不買賬,表示看不懂,豆瓣僅7.3(對比下《星際穿越》的9.2,明顯低了)。
這種處境,讓Sir想到去年另一部科幻片《降臨》。
同樣藝術水準極高,影評人愛到痴迷(爛番茄94%),部分觀眾卻「吃不慣」(豆瓣7.7)。
怪不得試映後,派拉蒙要求導演修改結尾,至少讓女主顯得更具同情心吧……不過導演最終還是不改。
幸虧沒改。
這類科幻片真的曲高和寡、純拍出來裝B嗎?
今天,Sir也想請你一起下個結論。
不過,還是先從故事說起吧——
以下內容有輕微劇透,介意者請繞行文末看解析部分
開篇,一個未知「物體」墜毀於美國黑水國家公園燈塔。
形成彩光,圍住周圍區域,片中稱為「閃光」(shimmer)。
3年來,「閃光」不斷向外擴張,覆蓋了公園和附近居民區,照這個速度預測,波及到一個城市、一個州……都是遲早的事。
宗教活動?外星人?多維度空間?人類猜測紛紛,一籌莫展。
政府不斷派水陸空軍隊和科研人員進去,全部有去無回。
除了一個人。
中士凱恩,他的小隊進入「閃光」後音訊全無,消失整整一年。
最後,只有他僥倖逃出。
卻神情獃滯,好像變了一個人。
他不僅不記得被困一年發生的事。
而且很快,他多處器官功能衰竭,體內大出血,陷入昏迷……
嗯,人類仍然一籌莫展。
凱恩妻子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飾)是生物學博士。為了救丈夫,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跟隨志願隊,進入「閃光」。
這個自願組織的隊伍,還有另外四個人。
心理學家文崔斯,地貌學家謝帕德,物理學家拉德克和醫務護理人員安雅。
嗯,清一色女隊。
(沒記錯的話,科幻片中尚屬首次)
五人扛著槍,背著包,跨進「閃光」。
前腳才跨進去……後腳就啥也不知道了。
她們好像大夢一場醒來——直到清點食物時,才發現在裡面至少待了三四天,而這幾天的記憶已經全部消失。
電子設備都能正常啟動,卻發不出,也接收不到信號,連指南針也不指南了。
再往裡走,越走越怪……卻不是怪獸、惡魔、邪惡外星人那種老套的。
「閃光」里,是一個超越人類認知範圍的奇異世界。
生殖隔離,我們高中就學過。
大概意思是,不同物種因為生殖器官、交配方式,甚至基因配對種種不同,不能跨物種生育後代。
即,人跟什麼魚ooxx也生不出美人魚。
但在閃光的世界,似乎有某種東西,攪亂了基因庫?
同一株植物,能長出百合、玫瑰等不同的花。
鱷魚能長出鯊魚的牙。
越接近燈塔,變態越嚴重:
和黴菌、植物合體的士兵屍體,自然長成人體形狀的藤蔓植物……
似乎,不同物種,不論死活,都在不斷產生變異、複製、解構、重生。
鹿長出開滿梅花的鹿角(真成了「梅花鹿」);
每隻鹿也不再獨一無二——
一對雙胞胎鹿,從外形到顏色,再到奔跑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漸漸的,這種神秘的規律開始改變著隊員……
指紋在變化,五臟六腑在「流動」,思維越來越散亂。
莉娜在顯微鏡下觀察自己的血液,能看到變異細胞正在高速分裂。
依次為:正常細胞,進入閃光不久後的細胞,到達閃光深處時的細胞
她會變成啥?
其他人又變成啥?
一棵樹?一隻熊?還是直接分解、消失?
好了,Stop……再劇透下去就沒人性了。
故事獵奇,但《湮滅》絕不是那種依靠一驚一乍,刺激聳動去撩撥你的俗貨。
相反,它的視覺配樂在大部分時間都極盡克制,溫柔含蓄地呈現著一個特殊的「閃光」世界。
有時候,反而滲透出一種神秘莫測的冷峻美感。
隨便截幾張圖你看看。
再隨便放首配樂你感受下。
湮滅來自Sir電影00:0004:04
你現在知道,Sir為什麼說它「神」了吧?
從腦洞、視覺,再到聽覺。
《湮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一次外星人。
普遍科幻片中的外星生物,都是具象、有目的性的。
比如《異形》《怪形》,具有強大攻擊性,近乎猛獸。《阿凡達》,外星生物跟人長得差不多,生活方式也差不多。
而《湮滅》呢,從頭到尾我們都不知道外星人長啥樣,甚至我們無法稱其為人。
它更像一種超脫形體的能量。
它入侵方式如此佛系,把「閃光」扔在那,然後任由發揮,自然而然地改變一切。
變異也好,複製也好,植物也好,人也好……都隨便,怎麼舒服怎麼來。
為什麼說它高級?
因為極有可能,你絞盡腦汁找到的終極答案,只是人家的一種微小可能。
而從主體內核上。
《湮滅》又讓我們重新認識地球人。
看片時,你可以留意幾個細節——
莉娜給學生上課,提到物種的起源,是細胞。
大約40億年前,一個單細胞生物一分二、二成四……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
但細胞也有缺陷。
最大最普通的「缺陷」,就是不能無限分裂,這也是我們人類變老、死亡的根本原因。
但有一種細胞除外,癌細胞。
電影里,有個一閃而過的場景,莉娜手中拿了一本書,書名就做《亨麗埃塔的不朽生命》(The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書中講述,1951年人們從一個患宮頸癌的黑人女性身上提取出一個不朽細胞,婦女死了,而細胞卻一直存活,並可以無限分裂,後來它被命名為海拉細胞,用以科學研究。
而「閃光」里的能量體,就像海拉細胞,可以永生不死,無止境地存在下去。
但永生是好事嗎?
或者說,我們人類渴望永生嗎——先別回答「當然」。
事實恰恰相反。
為什麼我們需要給生命限制周期,因為永生太可怕了,就像絕對的自由只能帶來絕對的虛無,當你意識到你能無限期地活下去,那你根本沒有動力活好每一天。
片中女心理學家這麼分析自己(我們):
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
我們喝酒 我們抽煙 我們毀掉好工作 或者是美滿的婚姻
她還說過另一句:
(自毀傾向)這些不是決定,它們是一種衝動
衝動意味著什麼?
你抑制不了的本能。
為什麼明知進入「閃光」危險,莉娜還要去?
因為莉娜曾對丈夫凱恩不忠。
莉娜進入「閃光」救凱恩,不只出於愛,更多是因為愧疚,她說過:
我欠他的。
其他女人也類似,她們並非什麼選拔出來的人類精英,她們都背負著傷痕和痛苦……一個酗酒,一個喪女,一個自殘,一個有絕症。
凱恩呢,為什麼一開始願意參加這種自殺式任務。
因為他早知道了這個秘密,卻不想戳破。
(所以出發時他不想吻別)
但這座巨石一直壓在心裡,最終,只能用「死亡」去逃避。
看見沒?
即使沒有外星智慧,我們也時不時做出一些自我毀滅的事啊。
片名,湮滅(Annihilation),本是一個物理學概念。
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併產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過程。
注意兩個關鍵詞,消失和產生。
當其中一隊員到達「閃光」源頭燈塔,便感覺到它(外星智慧生物的能量)進入了她體內,不斷生長,一點點分解她的思想和身體。
最後,讓她消失,產生出更巨大的能量。
可以這麼理解,湮滅,是先摧毀(原來的),再重生(新的)。
所以,摧毀不一定是「壞事」。
正是它,給了人類重生。
注意片中有一個反覆出現的圖騰。
真菌士兵的手臂上有。
護理員安雅、主角莉娜的手臂上也有(進去之前卻沒有)。
那是一條銜尾蛇。
來自宗教神話中常見的符號:
一條蛇正在吞噬尾巴,形成了圓環或8字型,涵義為「自我吞食者」(Self-devourer)。
它的象徵意義很多,有無窮大、循環的意思。
它是不死之身,在自我吞食的過程中,實現了重生。
手臂上有它的三個人,恰恰都以不同方式,藉助「閃光」實現了重生。
所以重生在片中,並不僅是「活得長」。
而是活出新生,找到新的出口。
它象徵的不只是生與死的循環,更是宇宙的循環。
不僅是人的肉身。
一個細節讓人細思極恐:
莉娜她們進入「閃光」後,發現一間空屋子,便在裡面露宿。
而這間屋子,和莉娜凱恩的家一模一樣。
前面說過,「閃光」能讓物種相融,但這樣看來,它不僅能改變整個物質世界,甚至,折射出人的精神、記憶?
和去年的《降臨》很像,在觀影中,Sir產生了很多很多問號,有關人生、有關宇宙、有關情感……
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疑問,讓《湮滅》成為近年不可錯過的科幻片。
回到開頭的問題。
你還認為它是不接地氣的裝B電影嗎?
迎合一下已知的故事套路和感官刺激,讓觀眾看哭、看嗨,這多容易啊。
但,宇宙不是為了觀眾的G點而存在的……
如果宇宙總是溫柔地順從人類的倫理、思維定式和想像力局限,那人類為什麼現在還困在地球?
比如《2001太空漫遊》,借一塊從天而降的黑石碑,講人類文明的起源。
再如《銀翼殺手》,將複製人和人混編在同一個墮落空間,彼此追逐廝殺,它讓觀眾不可迴避地質問內心:我們是人,那他們是什麼,我們有人性,那他們有的叫什麼?
這就是這類高概念科幻片存在的價值。
回到《湮滅》,Sir也強烈建議:
觀影時,多給一點點耐心。
雖然它不如《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那般宏大,但它提出的問題並不比人家小;它描述的未來,一樣迷人且深邃。
說不定看完你也可以給自己的大腦系統,升個小級。
第二個建議。
去影院看,屏幕越大越好,音響越壕越好。
Sir看的是《好片院線》推薦的影院,百麗宮影城零點場。
儘管之前已經看過網飛上線的版本,但大銀幕再看一遍結尾那場華麗、澎湃、想像力非凡的「湮滅」畫面。
你看截圖根本體驗不到
完全是不一樣的震撼。
彷彿墜入了另一個空間的眩暈感。
這種「當下是現實還是夢」的不真實,甚至跟著Sir一路打的回家,久久才息。
最後,Sir再聊一個細節。
關於結局的爭論——會有劇透。
莉娜和她的丈夫凱恩,誰被湮滅了,還是都被湮滅了。
在Sir看來,答案幾乎呼之欲出。
眾所周知,有性生殖更利於生物的生存,他們的繁殖速度,後代質量遠比無性繁殖更快、更強。
那麼,更高級的外星生命,一定會通過這種形式繁衍。
那為什麼「閃光」會墜落在燈塔?而不是其他地方?
「燈塔」有什麼寓意嗎?
著名女作家伍爾夫,曾寫過《到燈塔去》。
書里的「燈塔」,很像一種對「到不了的境界」的嚮往。
發現沒,真正牛逼的科幻片,人類絕大多數都沒好結果。
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悲劇收場?
Sir猜大概是,在那些遙望星空的科幻人眼裡,既然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那人類,一定不是生物進化的終點。
這種對「超越人類智慧存在」的嚮往,讓他們一次次提出各種可能性,一次次打破我們固有的思維和想像。
借《湮滅》的說法——
他們不是在摧毀,在改變。
只是停不下來,抑制不住地要創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上影院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