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菩薩戒本經》(35)

四十一輕戒(27)

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本不是、盲無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云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

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這位菩薩聽聞,學習菩薩法藏的大乘佛法,包括經、律、論三藏。「甚深義」,應該說是法性,諸法如,「如來者諸法如義」。真實義也就是讚歎這個甚深義,或者說甚深義是教法,真實義就是証法,教証二法。

前面這二句「甚深義、真實義」是教意,「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諸佛菩薩無量神力是第二種事,就是說菩薩的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楞嚴經》卷第四:「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那麼這就是不可思議的神力。

「誹謗不受」,這位菩薩聽見了這樣的甚深義、真實義,這樣的神通力,他不接受,而且誹謗。怎麼樣誹謗法?「言非利益」,這樣的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對於眾生沒有利益,眾生不會因此而能夠轉迷成悟,也不會斷惡修善,也不會能得聖道的。「非如來說」,這也不是佛說的,有大乘非佛說之意思,那麼就是其他的人說的了。「是亦不能安樂眾生」,這些甚深義、真實義,只是空談玄理,說諸佛菩薩無量神力,然而眾生還不是在世間流轉生死,對眾生又有何好處?不能對眾生有所安樂,不會得好的果報的,這是他誹謗的言詞,「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

這是說誹謗佛法究竟從哪裡來的。或者是他自己自心思惟,自己在那裡不如理作意,就忽然間有這樣的邪知見。或者隨順邪知邪見的人,而也跟著誹謗佛法。不管是怎麼樣,這樣謗毀就是犯戒了。

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

「是菩薩」指初學凡夫,初發心菩薩。「聞第一甚深義」,「第一」就是殊勝的意思,這位菩薩聽聞佛法裡邊殊勝的第一義諦,甚深的道理,包括了諸佛菩薩無量的神力,「不生解心」,心裏面不能明白第一義諦的道理,就是不相信這件事,那應該怎麼辨呢?「是菩薩,應起信心」,這位菩薩,雖然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既然學佛,則應信佛。這些高深道理都是佛說的,是佛所證之境,應該反省自己的智慧不足,對於佛法之第一甚深義,不能了解。應怎麼辦?「應起信心」應該勉強自己發起信心。既然信佛,當然要信佛所說的法,是佛所證的聖言量,絕對不會錯,我們雖不能了解這些道理,但我們要仰信於佛,應當要生起信心。

不諂曲心,作是學:「我本不是、盲無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云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

「不諂曲心」,諂曲就是虛偽,要發誠實心,「作是學」,應該這樣子去學習,心裡如此想,行為也是如此,心口合一,這樣子去學習大乘佛法。怎麼樣學習呢?「我本不是,盲無慧目」,不是就是錯誤的意思,應該這樣子責備自己,我本不是,我根本是搞錯了,盲無慧目,我是個生死凡夫,沒有智慧,我們不是沒有肉眼,而是沒有慧眼,我雖然是有眼睛等於是盲,就是沒有智慧,智慧才是眼睛,我沒有智慧就等於就是盲了,所以對高深的道理不能了解。

我們要相信「如來慧眼」,如來就是佛,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的眼睛,佛親證的境界,他所見所說的法是正確,佛親證的道理,由他親口宣說,絕對真實,沒有錯誤的。我們尚無智慧,當然無法了解。《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如是隨順說」,如前面所指的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如是之說是佛為了隨順深具善根大智慧的人而說的。如是心裡這樣想,這樣做,佛所說的法、高深道理,雖然還不能了解,我應該隨順、信受、學習,隨順佛所說的,慢慢的學習,將來就能了解。

「如來有餘說」,佛陀為有智慧的人說的甚深妙法,佛也有其它的說法,隨順我們這些沒有智慧,鈍根人而說的方便佛法,不管深的,淺的,方便的都好,都是契機契理的佛法。我們應當先學淺的,由淺入深,將來就可了解、體會高深的道理。「云何起謗」,怎麼可以生起誹謗之心?

「是菩薩,自處無知處」,這位凡夫菩薩,應該把自己安住在「無知」,我不明白這個道理,是我的愚痴。

「如是如來現知見法」,如是就是前面所說的甚深義、真實義、和佛的無量神力,這是現知見法,是佛陀一切種智所現知,佛眼所見的一種高深的境界。凡夫隔一層紙就看不到另一面的世界了,有人一點點讚歎就歡喜,一點點說我們不對就不高興,如此,如何去批評佛菩薩之第一義諦?的確是不應該。

「正觀,正向」,佛所現最高圓滿知見,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只能夠以正念的觀察去學習,正信的去趣向,向著佛菩薩的境界一步一步正確地向前進,抱持如此的態度。應該能夠這樣自處無知處,不犯,這樣子就沒有犯這條戒。

「非不解謗」,我雖然是不解,但是也不會因不了解而生起毀謗,相信知道佛說的法,真實不虛。雖仍不懂,也不解不謗了,因此就不犯戒。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皆悉犯也)。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雖或)不(能即)生解心,(然)是菩薩,應(於此甚深義。勉)起信心,不謟曲心,作(如)是(心而)學:「(應自責言)我本不是,盲無慧目,如來(具足十力)慧眼,如是隨順(上根眾生而作此第一義)說,如來(亦復更)有餘說(以逗我等淺機之人,然則若深若淺,皆是佛說,皆是慧眼應機之法我今),云何(妄自)起謗?」是菩薩,(若能如是)自(知退)處(於)無知處。(而於)如是如來現知(現)見(之)法,正(念而)觀,正(信趣)向,(是名)不犯,(以)非不解(而便起)謗(故不犯也)。

甚深義者,事理皆超情離見也。真實義者,全事即法界理。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如所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是也。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者,全理成希有事。重重含攝,不可窮盡。如所云: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等是也。以要言之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雖不即解,亦應仰信,不可輒生誹謗也。寄語來哲,特宜慎此。

「甚深義」其中所講道理,皆超情離見,無論事相、理性,皆非凡夫之思想情見所能知道,這就是甚深義。「真實義」即真實之道理,諸法事理本來如此,真真實實,是佛親知親證,所謂全事即法界理,就事相當體即顯示一真法界高深之理,故曰全事即法界理,其內容即明三諦圓融,不可思議之理,三諦即真、俗、中三諦。諦即實實在在之真理,真、俗、中三諦之理皆圓融無礙,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無障無礙,是為三諦圓融。三諦真理甚深微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用口議,是為不可思議。例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類道理,皆是全事即理,三諦圓融不可思議之道理,在大乘佛法中,比比皆是,如《華嚴經》中。此即所謂大乘佛法的真實義,高深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戒本經》(7):四重戒(5)四、謗亂正法戒
關於佛歷的二種不同演算法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