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習茶就是丟掉一些自以為是,拾得一些嚴謹與堅守

習茶就是丟掉一些自以為是,拾得一些嚴謹與堅守

Loving You

 晴日共剪窗

程璧 

00:00/03:57

2018 用心泡好茶的無亦無er

vol.2

無亦無人文茶飲是

華師大茶文化研究方向的小姐姐的創業品牌

坐落於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涵芬樓內

於2017年9月正式投入運營

茶飲櫃檯的增加,豐富了校園飲品文化

白瓷蓋碗、竹茶盤的搭配也提升了師大飲茶的人文氣息

無亦無-「自在」春茶系列之龍井

空間運營以來

共有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12位夥伴

接受了專業的茶文化培訓

每人的培訓不低於30小時

無亦無er的第一課

就是學慣用中國傳統飲茶器皿——蓋碗

沖泡一杯中國茶

從這期開始

我們會陸續推出無亦無er的習茶心得

期待更多對中國茶感興趣的夥伴加入我們

無亦無-人文茶器系列之「山水」

本期推出的是孟憲承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吳亦蔚倩的習茶心得

無與有

一直覺得開在學校涵芬樓里的這家茶空間很有味道。一杯「讀郁達夫」開啟了我和她的緣分。我的舌頭先嘗到了這個茶的味,然後,我的眼才看到這個茶的名——「無亦無」。如今,我從一名茶客變為一名無亦無er,通過一杯茶,體味著道的無與有。

無亦無人文茶飲冷泡系列之「讀郁達夫」

01

「 我是為了茶的優雅而來,

卻發現自己並不懂她」

我是先喜歡文學,而後喜歡茶。「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如果說酒是入口的愁悶,出口的狂放,茶便是入口的安寧,出口的留德。我是為了茶的優雅而來,但在泡茶的一刻,卻發現自己並不懂她的雅。培訓初期,水溫、投放順序、浸泡時間、手勢與儀態……一個都不能馬虎。我總是小心翼翼地記錄下每一個茶的沖泡方法,唯恐傷著茶葉。可是,拿蓋碗時顫抖的手,忽淡忽苦的茶湯,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硬邦邦地告訴我,我不懂她,只是死記硬背的那些內容,不過是鏡花水月。我不甘心,一遍又一遍背誦著她們的名字,水溫,沖泡程序:綠茶,徑山,猴魁……紅茶,易武曬紅,正山小種……可是,知道了名字,知道了泡茶的方法,我依然沒有泡出作為一名客人的身份曾經品嘗過無亦無er們泡出的記憶中的味道。以前,還仗著自己知道的茶知識耀武揚威,但是現在……是的,我必須承認,自己對它一無所知。

然而,這,只是「無」的第一步。

02

「知其然,卻不過問所以然」

「普洱生茶和熟茶有什麼區別?」

「茉莉香片里為什麼沒有茉莉?」

「太平猴魁的核心產區是哪裡?」

無亦無-「自在」春茶系列之太平猴魁

培訓中,第一次新人測評環節中,海嵐老師問了我們以上的問題。我們面面相覷,最後一個問題更是讓我滿臉羞赫。那曾經是我最喜歡點單的茶,我卻連它的出生地都不清楚,居然還覺得自己很了解它!自己的喜愛失了光彩,一片虛無。我開始反思,自己學習了這麼久的茶,卻只知道「其然」,從不過問「所以然」,彷彿茶就理所應當地等著我按照培訓操作手冊上的規矩一板一眼地浸泡就可以了。我忘記了所有的茶葉都是從有生命的綠葉而來,經過有生命的人的手,一遍遍篩選,一遍遍揉捻,日夜的汗水,歷經千辛,才能以如此安靜的形態出現在我面前等著我釋放它們用生命的餘光放出的香氣與甘甜。他們是有靈性的,只有用心方能釋放他們的靈。之前自己淺淺的喜愛,簡單而循規蹈矩地泡茶,失去的,是茶的靈。

03

「習茶是一種儀式」

《小王子》中說:「儀式是一件被人忘記的事。」

習茶就是一種儀式。每周,束好頭髮,凈好手,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海嵐老師一點點講解茶與茶道。一周的忙忙碌碌,在泡茶的那一刻,必須全部清除,必須用全身心的投入,任何其他念頭都會影響到茶的口感。老師說:「茶很簡單,不過就是拿起和放下,可茶又不簡單,在拿起放下中,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拿起,拿到什麼程度,何時放下,放在何處。」我是好功之人,凡事總想又快又好完成,可又總是未及好,先求快。其他事物或許還能被我勉強糊弄,可是茶卻不行。出水快了,茶味不足,出水慢了,茶湯變苦;水溫低了,浸不出茶香,水溫高了,殺死了茶靈;求快而不把茶具歸位,茶具便會面臨粉身碎骨的危險……習茶時,我必須沉靜下來,每出一道茶都需要思考得失。「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一次擦肩而過」,老師說五百次的反覆沖泡與上百小時的理論學習或許才能與一杯好茶相遇一次,或者可以說,五百次一樣的虔誠於耐心才能泡出一杯合格的茶。以前熟悉的道理,彷彿在習茶的時刻,才能真正明白。

04

「大音希聲」

「……太陽最烈時,人就頂著烈日,採摘枝頭半放的茉莉花,堆溫至半夜花開時……凌晨三點,工人再將茶葉和花朵混合攪拌,一吐一吸,篩花,再混合,反覆七次以上……」

這是茉莉香片的製作過程,理論培訓中,海嵐老師很平淡地地說著,我卻心神震顫,從此再不敢輕覷一包小小的茶葉。多少辛勞與心血,都是這樣默默隱藏在小得似乎微不足道的葉子背後,泡茶之人,怎能不用心?我們常常用理所應當的態度咀嚼著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知識,一邊還不以為然。不曾想過,沒有前人栽樹,後生又怎能在樹陰中聒噪?

2018年4月1日 無亦無訪茶小組 攝於杭州西湖龍井村,採茶人正採摘的是獅峰龍井

一直很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習茶,給予了我理解這句話的一個安靜的角度。我想,日後的習茶,會使我慢慢地,深入地,觸到這句話的靈。

或許從習茶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步入了有無相生的奇妙過程,丟掉一些自以為是,拾得一些嚴謹與堅守。

最後的最後,又或許是「大道無形,大音希聲」。

2018年4月1日 無亦無訪茶團隊攝於獅峰山

撰文|吳亦蔚倩

圖片|李越 張利峰

4月新茶季,無亦無來了一隻叫

冇mao的喵

他會在每個節氣跟大家見面

告訴大家

一隻「有文化喵星人」

是如何度過

廿四節氣茶生活的

清明 試新茗

快來品嘗蔚倩沖泡的太平猴魁吧

我們是誰?

虛室生白茶文化研修社

虛室生白茶文化研修社,由華東師大民俗學研究所茶文化研究領域博士生聯合創立。秉持「從茶開始,不止於茶」的理念,致力於傳統制茶工藝的恢復、茶葉生命跟蹤體系建立、非遺傳承人培訓和中國茶文化的高校推廣。自主品牌「無亦無」,產品均系本社成員親自尋訪的小眾茶。堅持推廣」核心產區、茶樹群體種原料,手藝人手作」作品。

另外,虛室生白茶文化研究社創辦「節氣校園茶會」,秉承「帶你把節氣過成自己的詩」的理念,該社團已經面向全體師生和校外人士成功舉辦了小寒、大寒、冬至、驚蟄、清明、穀雨、立夏等七場主題茶會,該社創始人張海嵐認為,二十四節氣已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俗學專業的研究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讓二十四節氣習俗走進高校校園,讓已經遠離土地和自然的高校大學生有機會了解寶貴的節氣智慧和豐富的節氣習俗,節氣茶會以茶為平台和媒介,融合各種傳統文化形式,雅緻地展示節氣文化,讓節氣文化能在高校校園得以實踐和建構。如何更好的踐行非遺的校園傳承,也是未來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那麼喝茶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您養的杜鵑花茶花盆裡放了草木灰,一定要這樣去處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