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驗主義中的直覺重要性!

超驗主義中的直覺重要性!

直覺

 直覺

張信哲 

00:00/05:27

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強調直覺的重要性,其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愛默生語),其隨著實踐哲學誕生而淡化。超驗主義者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一,萬物皆受"超靈"制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這種對人之神聖的肯定使超驗主義者蔑視外部的權威與傳統,依賴自己的直接經驗。"相信你自己"這句愛默生的名言,成為超驗主義者座右銘。這種超驗主義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助於打破加爾文教的"人性惡"、"命定論"等教條的束縛,為熱情奔放,抒發個性的浪漫主義文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1 超驗主義興起的原因、定義

19世紀的世界處於一種科技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大量增加的狀態,美國毋庸置疑也是這種狀態。然而凡事有利有弊,19世紀時期美國的工業化、工業革命等推動了美國歷史的車輪,卻也給美國人帶來了很多困擾。他們一方面痴迷於經濟發展帶來的「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卻也忍受著內心世界的彷徨和貧乏。超驗主義思想推崇思想自立性的重要性和價值,它認為物質生活很庸俗,這種思想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對於當時的人們無疑是一劑良藥,因此它受歡迎也就不難理解了。那麼什麼是超驗主義呢?超驗主義是有關於文學、哲學以及藝術的運動。由於一小群知識分子反對加爾文教派和唯一神論教派理性的形式主義他們從而提出了人與自然的神聖這一信念。超驗主義者認為人人都有內在的神性,只有通過接觸自然才能使神性與人的天性相互融合,從而超驗主義十分強調個人主義、自立、拒絕傳統腐朽的權威思想。

2 有關於超驗主義的代表作家

1.拉爾夫·華爾多·愛默生

說起超驗主義,我們基本都會認同有個人是專門為超驗主義而生,他就是愛默生。愛默生出生於一個世代為教士的新英格蘭家庭。在他小時候,家族就沒落了,因此經歷了「上流社會的貧困生活」。他小時候接受過加爾文教,然而上了大學後他拋棄了加爾文教的諸多原則,轉而接受了基督教的上帝一位論信仰。由於承認人類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日臻完美,顯然上帝一位論的觀點比加爾文教進步。愛默生任波士頓第二教堂唯一神教派牧師之職,但是不久,他發現上帝一位論非常重視理性,於是決定辭去職務。他去了歐洲,與克萊爾、柯勒律治和沃茲華斯等人交上了朋友,並把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想帶回到了美國。愛默生曾經主辦過超驗主義者的雜誌《日晷》,宣傳超驗主義思想。一段時間裡,超驗主義十分盛行,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們是「瘋子」。「超驗主義者」這個稱號在剛開始流傳的時候是帶有貶義的,意思是不腳踏實地的人。儘管離開了牧師這個行業,但是愛默生從來沒有停止過「佈道」,當然不是在講道壇,而是在教室里。

愛默生將超驗主義的觀點做了一個系統的綜合,其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超靈」,因而他對精神異常重視。在《論自然》里,他寫道:「從哲學角度上來說,宇宙是由自然和靈魂構成的。」愛默生認為世界是能夠被感知的,並且他強調了理想主義的重要性,因為理想主義才能看到上帝的世界。「整個世界:人和萬物、行為和事件、國家和宗教……都是上帝永恆思考的靈魂所繪的巨大畫卷。」

很自然我們能夠發現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超驗主義觀點,即個人,而不是大眾,是最重要的。如果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鍛煉自己,使自己變得神聖,那麼他就越來越完善,甚至是完美。這就是愛默生所說的「人的無限潛能」。愛默生試圖說服人們相信完善自己的過程是沒有盡頭的;人們應該也能夠自立;每個人都應該將世界視為是為自己而存在的,並能夠控制自己的存在。每個人都要理解,通過創造世界,他同樣創造了自己;而通過創造自己,他同樣創造了世界。愛默生認為:「世界是為你存在的……」,你要「建造你自己的世界」,「相信自己」並且「創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世界就是你的。

2. 亨利·大衛·梭羅

梭羅是愛默生的朋友,比他小大約14歲。梭羅的母親卻十分有抱負,決定送兒子上大學。她成功了。梭羅進了哈佛大學,但他卻不怎麼喜歡學校的氛圍和生活;畢業後,梭羅回到家,先是幫父親打理生意,後來自己開了一家私人學校。梭羅和愛默生交上了朋友,使用他的圖書館,並且接受了他的觀念。1845年,一件影響梭羅本人和美國文學的事情發生了,經過愛默生的允許,梭羅在屬於愛默生的瓦爾登河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於7月4號搬進去居住,過了兩年多簡單的生活。梭羅想遠離美國忙碌的社會生活,因為他覺得那樣的生活越來越物質化。梭羅在瓦爾登河畔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就像他告訴我們的,他每年花大概六周的時間種植豆類,生活並不富足,卻很充實。他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寫作和享受自然。梭羅是一個有著敏銳感覺的林中居民,身處原始森林,他完全沉浸在與自然的交流中。

梭羅的代表作是《瓦爾登湖》,書中他向我們闡釋了對自我、對自然、對萬物的思考。他告訴了我們一些生活快樂豐盈的「秘方」:對物質的要求要簡單,簡單的猶如原野的一叢小草;對精神的追求不要停,去充盈內心世界。這些都與超驗主義觀點不謀而合。

3 超驗主義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超驗主義推崇的種種原則的確是美好的,然而現實世界裡,芸芸眾生並不是都有愛默生和梭羅的覺悟。人類充滿著物慾和其他慾望,所以苦行主義其實也沒那麼受歡迎。換個角度來說,社會需要這些慾望來推動。超驗主義者們的談論、默想其實是與社會發展的趨勢是背到向馳的。內戰之後,美國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卻迎來了一次「鐵鐵盧」,機械文明大行其道,然而另一方面物質主義也盛行起來。超驗主義思想,這種試圖開闢廣闊人生前景的理想被人們徹底扭曲了。美國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典型代表,它的發展軌跡令人嘆為觀止,在短短兩百多年間,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急功近利的喧囂聲中,美國產生的超然脫俗的超驗主義理想顯得那麼的可貴。這種高尚的生活理想勇敢地向世人喊出悖於時代潮流的呼聲,也顯得是那麼可貴。美國高度發達,而另一方面,現代物質文明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全球性問題則越來越嚴峻。人類要重新思考人類理想與社會現實發展的矛盾問題。美國超驗主義理想提供了另一種關於美國的發展、文明的發展的思考,雖然在現實中未能發揮明顯作用,不過已經足夠珍貴。

4 結語

超驗主義影響了美國的方方面面。美國的文化、民族精神、美國文學和社會發展等等無一不受著超驗主義的潛移默化地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超驗主義有如此高的地位的原因。物質是重要的,而精神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受到的東西也應該被平等對待,超驗主義無疑為當時甚至現在的精神空虛的美國人提供了一片凈土。本文嘗試著分析了超驗主義本身,也特別關注了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這個方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超驗主義或許對當今的美國乃至整個世界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超驗主義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為美國文化中一個重要遺產。這種思潮發源於單一神教,同時又接受了浪漫主義的影響,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結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為可能。超驗主義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其社會目標是建立一個道德完滿、真正民主自由的社會,儘管帶有烏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愛默生語)。它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一,萬物皆受「超靈」制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這種對人之神聖的肯定使超驗主義者蔑視外部的權威與傳統,依賴自己的直接經驗。

超驗主義的主要思想觀點有三。首先,超驗主義者強調精神,或超靈,認為這是宇宙至為重要的存在因素。超靈是一種無所不容、無所不在、揚善抑惡的力量,是萬物之本、萬物之所屬,它存在於人和自然界內。其二,超驗主義者強調個人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個人是社會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的革新只能通過個人的修養和完善才能實現。因此人的首要責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貴。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其三,超驗主義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認為自然界是超靈或上帝的象徵。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不只是物質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靈的外衣。因此,它對人的思想具有一種健康的滋補作用。超驗主義主張回歸自然,接受它的影響,以在精神上成為完人。這種觀點的自然內涵是,自然界萬物具象徵意義,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體現。

愛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這句話成為超驗主義者的座右銘。這種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助於打破「人性惡」、「命定論」等教條的束縛,為熱情奔放,抒發個性的美國式文化奠定了基礎。

正因為愛默生的超驗主義觀點摒棄了加爾文教派神為中心的思想,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人」就上帝,才使得超驗主義明顯地烙上資本主義上升期的時代轟烈:「一個人一定能夠成為他想成為的人。」而這種素來被稱為美國平民宗教的自立自強,激勵了美國民族精神的發展完善。

因此,超驗主義者的貢獻就在於在理想主義的旗幟下重新審視了「美」的哲學命題,解放了美國思想,也使美國文學(包括散文創作)從模仿英國及歐洲大陸的風格中脫穎而出,開創了美國文藝復興時期。

其實,「超驗主義」作為一種並不確切的戲稱,也許只在認識論的意義上表現了這一思潮的一個特徵,即崇尚直覺和感受,而這一思潮的意義也許更重要地是體現在它熱愛自然,尊崇個性,號召行動和創造,反對權威和教條等具有人生哲學蘊涵的方面,它對於美國精神和文化擺脫歐洲大陸的母體而形成自己嶄新而獨特的面貌產生了巨大影響。

直覺思維的重要性是什麼?

上文提到,直覺思維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人們常常會批評這種方式, 因為直覺和預感總是不易被相信科學的人所接受。那麼,我們應該放棄 直覺嗎?邏輯思維是大家所推崇的思維方式,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邏輯是 一種有趣的規則,但大家在解決問題的開始就按部就班地尋找這一規則,思 維的活躍性就會被壓抑。事實上,邏輯應該是建立在思維和直覺的基礎上的, 如果先有邏輯再有直覺,這無異於本末倒置。正確有效的思維方式應該是在直覺出現以後,經歷多方面的推敲論證, 輔以邏輯的證實,從而得出結論。所以,直覺思維是十分重要的,每一個偉 大的想法出現之前,通常都是直覺,而非邏輯在推動。倘若只有邏輯而沒有 直覺,就像畫圖時手中有尺卻沒有筆,頗有無從下手之感。不要以為牛頓發 現萬有引力是「蘋果」的功勞,如果沒有對「引力」概念的直覺,那麼被蘋 果砸過,剩下的一定只是疼痛而已了。直覺思維和預感就像是在旅途開始時的一個指路標,它並不能觸及遠方, 卻能夠給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在科研的過程中,必須先有對某一領域敏 銳的直覺,並在過程中通過實驗逐漸修正方向,才能最終得到優秀的成果。 這就是直覺思維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現象無法解釋,而是憑直覺來判斷。這種現象在哲學上可稱為直覺現象。直覺現象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在科學家們的科學創造與科學認識中也經常出現,並且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國化學家普拉特和貝克曾對許多化學家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有33%的人表示在解決重大問題時曾經有直覺現象出現,50%的人偶而有直覺出現,其餘17%的人未有此現象。這種調查在某種數量上表明了直覺在科學創造中的重要地位。

所謂直覺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它包括直覺的判別、現象和啟發,是非邏輯或超邏輯的,藉助於模式化「智力圖象」的思維,是感性和理性、具體和抽象的辨證統一,是認識過程的飛躍和漸進性的中斷。直覺往往伴隨著被稱之為「靈感」的特殊的心理體驗和心理過程。具有認識產生的突變性和思維過程的非邏輯性等特點。下列舉兩個例子:

[例一]法國數學家彭加勒是本世紀初最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發現福克士函數定理之前,曾花費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來證明這種函數之有無。他每天坐在寫字檯前耗費一、兩個小時,但一無所獲。有一天他違反常例,偶爾喝了咖啡,不能入睡,各種思想紛紛而來,互相衝突排擠,其中有兩個想法聯繫了起來。到第二天早晨,他終於弄清有一種福克士函數的存在,而且可以由超幾何級數推出。其餘的工作便是花幾個小時將結果表示一下。後來他去旅行,在腳踏上汽車踏板的一剎那,突然產生了一種設想:用束定義福克士的變換方法同非歐幾何的變換方法是完全一樣的。該例子說明了直覺思維的突發性。

[例二]德國化學家凱庫勒長期從事於分子結構的研究。他曾經在公共汽車頂上打瞌睡時想出了碳鏈結構式;而對於苯分子的研究,則是在1865年的一個晚上,他在書房裡寫教科書,不知不覺在火爐邊打起了瞌睡,做起了夢。夢中的碳原子象爐火中柴火一樣閃著火星,猶如蛇一般地彎曲盤繞,突然,他見到其中一條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這幅圖象在他的眼前嘲弄般地旋轉不已。在他醒後,化了整夜的工夫弄清了苯的六角環形結構式。凱庫勒在半睡眠狀態下獲得的直覺的閃現,成了科學史上廣為流傳的佳話。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直覺對科學創造的重要性,那麼直覺思維產生的內在條件有哪些呢?

首先,直覺和靈感出現在艱苦的探索過程之中。剛生下來的嬰兒,哪怕他是未來的震驚世界的天才,都無所謂直覺和靈感而言,因為它的大腦並沒有發育完善,也談不上自身具有什麼活動的經驗。而科學工作者經過艱苦的勞動,頭腦中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形成各種「潛知」潛於大腦儲存的不同層次之中,是直覺和靈感產生的前提。「潛知」愈豐富,導致直覺創造成果的基礎就愈厚實。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環結構式之前已經對苯的結構問題思考了十二年之久。克萊因在他的數學史著作中說:「歷史背景是重要的,現在的根深扎在過去,而尋求理解『現在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子』的人們來說,過去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無關的。」

其次,直覺和靈感往往出現在思考問題後稍事休息之際。精神處於鬆弛狀態,潛意識活動加強,有利於直覺和靈感的產生。彭加勒是經過長期思索一無所獲,去旅遊,完全忘記了他所研究的數學問題時忽然產生的思想,發現了福克士函數定理。

另外直覺和靈感有時是受到某種啟發下發現的。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得不到解決,思想陷入僵局,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種因素的刺激或受到某種啟發,思想會豁然開朗,僵局打破,問題迎刃而解。阿基米德在解決「王冠之謎」時,在長期思索後,由於浴桶水溢出來的啟發,獲得了一種「直覺的頓悟」,找到了表示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水的重量關係的阿基米德原理。

從科學家們的實例中可以看出,科學家們每一項發明創造都是基於其長期的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的。試想,一個對分子結構一無所知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在夢中發現苯環結構式的;一個對物理學一點不通或根本不關心的人在洗浴時,不管浴桶中的水怎樣溢出,他也不會想到浮力問題的。因此,直覺和靈感的產生是在實踐經驗基礎上,由於思維高度活動而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比較迅速的直接的綜合判斷。

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展,直覺在科學創造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人重視,而在我國教育界,從學校授課、考試各個環節來看,強調獲取關於事實的知識,忽視直覺能力的培養,忽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的現象十分普遍。如何改變這種善是教育者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在教育過程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S.布魯納認為,應當做更多的工作去發現從最早年級起便開始發展學生的直覺天賦的方法。為此,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對直覺思維的運用,另一方面要改進教師對直覺思維的運用。教師應當對具有直覺能力的學生予於讚許,哪怕學生的知識、才能、直覺能力超過了教師。

布魯納還指出,教育者應當善於刺激和保護學生們的科學好奇心,不潑冷水,努力啟發他們自由靈巧地思考問題。馬爾茨曼曾經進行過啟發大學生創造思維的實驗。他用「天空」一詞刺激學生作出不同的反應,學生第一次聯想到美麗的雲彩,第二次聯想到發達的航空事業,第三次聯想到天體星球,第四次聯想到用宇宙行機進行星球間的往來,第五次聯想到太陽能和宇宙中能源的利用。經過這種訓練,確實會幫助創造者提高直覺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也提出,應當給教師以廣泛的自由,其中包括選擇教材和使用教學方法的自由,因為自由的教學環境、教學條件正是造就學生自由創造力的前提。

因此,要培養出未來的創造者,就需要有一種自由的教學氣氛。教育者應當自由地施教,受教育者應當自由地學習。只有這樣,潛在的創造力才有可能充分地挖掘出來,才能培養出大批的科技人才,才能造就未來的居里夫人和愛因斯坦!

此書的基本內容都與直覺的成見相關,雖然並沒有確定給出直覺的定義,但他卻用系統1來概括了直覺的範圍。書中定義人類大腦的兩種思維模式系統分別為系統1和系統2: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註等主觀體驗相關聯。系統1(即直覺)大致的案例:確定兩件物品孰遠孰近;察覺語氣中的不友善;在空曠的道路上開車;下象棋時看出一步好棋(前提是你是位象棋大師)等。 系統2的案列:保持比平常快的步行速度;數出文章中a的出現次數;檢驗一個複雜的邏輯論證的有效性;在陌生的狹小空間里停車等。可以看得出的分別是系統1大體上是無意識的,其中的很多能力被當作與生俱來的。而系統2是必須集中注意力的,耗費腦力的,往往伴隨瞳孔擴大心律增高(實驗結果)。這兩個系統的分工非常高效:代價最小,效果最好。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分工也很有效,因為系統1很善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熟悉的情境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1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這一系統易犯系統性錯誤。你會發現這個系統(直覺)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作簡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案列問題: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直覺性的答案是球10美分。但這導致總共花費1.20美元。那些說球為10美分的人讓我們了解到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這個人沒有認真檢驗這個答案是否正確,而他的系統2傾向於直覺性答案。驗證根本不需要費什麼事兒,只是大腦工作幾秒鐘(這個難度)。認為答案為10的人顯然不愛動腦子,沒有給出這個錯誤答案的人顯然思維更活躍。關於這個問題的市調結果也很有趣: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的學生50%以上給出了直覺性的錯誤答案;而聲譽差一點的大學則有80%以上的學生沒有驗證就脫口而出。這個問題也是次數的主題:很多人過於自信,過於相信自己的直覺。他們顯然覺得認知努力沒什麼意思,會盡量避免思考。所以回到你的問題,直覺可信嗎?回答是,多費神驗證一下你才能知道他是否可信。而最後一個問題,只有女人才有直覺嗎?當然不,而且除了人類,動物也有直覺。(很強力推薦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理性的反義詞並不是感性。非理性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思維中的某些認知誤差,而不單單是情感因素造成的。)

"人類好像從很早就開始形成一種傾向,即處理問題都有某種特別的根據。假定我們手頭的任務是砍柴,是將一個馬群趕進峽谷,或者是為捕獵一種龐然大物製作一架捕獸器,所有這些工作都是此時此刻的問題,而且通常情況下,超出他們本身是沒有甚麼意義的。。。。大體來說,史前的祖先們不必超過當時情況本身來考慮問題。」(p5,失敗的邏輯)推而論之,「我們的思維模式中的某些傾向--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關係,還有線性思維--的確合適過去的簡單世界。」(德爾納,失敗的邏輯)自有有文明和交流以來,看似單一的事件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蝴蝶效應。在紛繁的影響要件里完美地理出對應當下問題的因果或線性邏輯關係往往對個人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擁有超級計算機,演算每個變量的無限可能性)。這使得「邏輯的理性思維」不一定能對解決複雜問題帶來非常高的成功率。我理解的「直覺」就是綜合大腦意識里、潛意識里、下意識里包含的所有的變量可能性而對事情的發展做下的預期。關於潛意識和下意識里的要件,我們基本稱之為「感覺」或者「直覺」,那是含混不清的,似有且無的,當然也並非完全的。對「直覺」的研究主要屬於認知心理學範疇。讀的還不夠多,這裡就只當補充前幾位了。

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怎麼知道結果會這樣?比如,你怎麼知道他就是你這一生要找的人?你怎麼知道他會來找你?你怎麼知道這次面試會被錄取?等等。很多時候面對這樣的疑問,你常常會說:「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覺。」而這個感覺,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直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六感。但是一提到直覺,我們的腦海里就會發出這樣一種信號,就是它不可信,認為它沒有經過任何邏輯思維,基本就是憑空得來。然而,日本生命網路人壽保險公司會長兼CEO出口治明告訴我們,直覺是可信的,它絕不是胡亂猜測,它是人們無意識地在大腦里檢索的結果。並在《當機立斷:通過「數字·事實·邏輯」做決定》一書中寫到:遵循那1%的直覺,越是重要的時刻,越容易產生第六感。這裡的第六感,即是直覺。為了證明的確如此,還列舉了火災逃生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發生火災時,應該「身體盡量下蹲,左手捂住嘴巴,靠近窗戶匍匐前進,後手開鎖逃離現場」等對應措施。但是當火災真的發生時,卻沒有人會按照步驟進行,結果常常是拚命地往外逃,等回過神來,已經遠離了火場。而解救我們的正是直接,因為當緊急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不會根據指令一步一步行動。這時大腦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充分運轉,進而採取行動。可見:當人們意識到「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時,大腦就會充分運轉,靠直覺做出決定。那麼,我們怎麼確定大腦憑直覺給出的答案就是正確的呢? 日本權威的腦部研究專家池谷裕二認為,人們積累的經驗越是豐富,直覺的準確度就越高。因為「方法記憶」成就了直覺。就像人們騎自行車,為什麼一旦學會了起自行車,哪怕很久不騎還是會騎。因為人們在騎自行車時動用了身體各方面的肌肉,只是活動過程複雜,很難被意識到而已。其實,這一活動作為方法記憶被無意識地留在了大腦中,人們即使沒有意識到肌肉的運動,也會騎自行車。直覺和它一樣,即使人們沒有意識到,但大腦已經處理了大量的信息,為我們指引答案。也許你會說,那我之前從來沒有過某一方面的經驗,那是不是關於那方面的直覺就是不準確的。作者出口治明表示如果缺乏經驗或許會失敗,話雖如此,但如果毫無行動,直覺的準確度也不會提高。所以,要相信當下的直覺,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行動起來。另外,作者出口治明表示就算是毫無意識的狀態下大量信息湧入大腦,在關鍵時刻這些信息也可能會帶來意外靈感。就像日本天才音樂家坂本龍一先生,很多人都認為他是音樂界的天才,然而了解的人都明白身為作曲家的坂本龍一先生並不是天生就有獨創性。據說他的父母給他買了各種各樣的音樂唱片、錄音磁帶,從古典音樂到爵士音樂,從搖滾音樂到浪花調,就連睡覺時也不放過,讓他24小時地聽音樂。正是聽了各種各樣的音樂,無意間將大量的音符輸入大腦。當他準備譜曲時,大腦中積累的這些音符便可以自由自合,形成音樂。可見,所謂直覺,就是目前為止信息輸入的累計。一個人積累的少,那麼大腦只能給出與之相對應的自覺反應;而積累得多,也就產生相對更準確的直覺。所以,要想鍛煉直覺,就要增加信息輸入。向無意識的大腦輸入越多經驗和信息,就越能提高直覺的準確率。在《當機立斷:通過「數字·事實·邏輯」做決定》這本書里,作者出口治明給出的鍛煉直覺的建議是:到各處去增長見識、多讀書、多與人接觸。並說「旅行、書、人」是有效的信息來源。因為:旅行,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我們在閱讀中知道某個城市的景點和到實地去參觀,這兩種感覺是不一樣的。通過文字描述,我們可能只會想像「大概就是這樣」,但當到實地時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也許會感覺「百聞不如一見」。這是因為我們的感官都在工作。還有,工作一段時間後,適當度個假,更能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讀書,作者認為它是旅行、書、人這三種信息輸入方式中性價比最高的,而且他推薦大家看古典書籍,尤其是從古至今被人們誦讀的經典。比如,作者之前就讀過《韓非子》,書中經常會出現與現代大企業相同的情況。從兩千多年開始,人類框架內的政治學就沒有再改變。這當中人類是怎麼思考的、行動的?從《韓非子》這本書中,都可以深刻得了解到。人,與人接觸是鍛煉直覺的另一個重要的信息輸入方式。因為在偶然的見面中,總會遇見對自己今後影響很大的人,或獲得有趣的信息等。另外,作者出口治明表示,不論是讀書還是聽別人講話,不僅僅要關注結論,還要試著去理解對方推導出這一結論的思考過程。通過再體驗式的思考過程後,才能掌握思考能力,並通過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了解世界、學習歷史、與人接觸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沒有比旅遊、書本和人更好的信息輸入方式了。因此,直覺是可以相信的,而且信息輸入越多,積累越豐富,直覺越準確!

直覺是在不充分條件下憑過往經驗和知識對事物形成的判斷。對科學家來說直覺是不可信的,對藝術家來說直覺很可信,對女人來說直覺是可信的,對男人來說直覺應該沒那麼可信,對自信的人來說直覺可信,對我來說直覺可信。女人信賴直覺是因女人本身就是感性的,女人做出判斷的時候並不需要充分的客觀條件充分的論證,我們更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內心的感受,但詭異的是往往很准。例如在電話里因為一個停頓可以判斷對方的心情。男人也有直覺。在1q84中有詳細描述過偵探牛河憑直覺判斷青豆暗殺領袖的原因。網上有這樣的帖子,某男某天老覺得內心不安家裡會出事,結果回家發現妻子出軌了。。。悲催的直覺。。。我覺得還可以討論一下對Geek來說直覺意味著什麼,因為Geek偶像jobs一直強調要追隨內心的直覺,今天李開復老師在回答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也提到了要相信直覺,為什麼Geek大師們都如此相信直覺呢?

投了屈默默的贊成票,特別欣賞屈默默的這句話:「直覺是在不充分條件下憑過往經驗和知識對事物形成的判斷。」,但屈默默說:「女人信賴直覺是因女人本身就是感性的。」似還可深入些。  女性因為承擔撫育的重任以及抵禦能力相較男性為弱,需要感性和直覺。這種直覺甚至能感覺到許多細節的含義。如嬰兒啼哭和表情變化時,母親要立即有所敏感反映予以照料,特別是女性面臨的危險因素多於男性,需要敏銳地注意到不利因素,等不到深思即要有適當的避險行為。既要照料下一代,又要自我保護,需要並培育了女性的直覺。  男性也有直覺,但不如女性突出、準確和廣泛。當男性因強壯和自信而不在乎一般的危險時,直覺就弱化了,也會忽略許多細節。除非是特別的危險,需要的則是理性、智慧和勇氣。但男性也會有直覺,如碰上一個人後,第一眼看他的感覺就不好,這樣的直覺男性常常也會有。但男性對此的敏感度和準確率不如女性。  隨之而來的是,男性立即處置直覺的本事,常常不如女性。在社交中,女性第一眼見人感覺不好時,會比較委婉,甚至笑臉相迎,讓對方毫無覺察,這對女性是有利的。而男性則往往會無所謂,甚至當時就有不快的表示。這是從發生的概率說的,具體到人來說,會有差別。  女性和男性的這種差別,雌雄動物中也有一些相似行為,觀察一下母雞的公雞,稍有一點危險因素,孵小雞的母雞就會警覺,而公雞則不在乎。但這種差別,更多地是和人類歷史的歷史進程及性別角色定位有關。  有過一次驚喜的直覺例子。本人參與摸獎抽獎之類的活動,從來都沒份,因而從來心如止水。偏偏有一次在飛機上摸獎,乘務員宣布摸獎時,心裡就一陣竊喜:此次肯定有我,結果果然是頭獎也。至今不解,覺得有點聊齋。

感覺直覺就是你的大腦進行了一次快到你無法察覺的分析。比如你直覺某個第一次見面人很討厭,可能是你曾經遇到過某個和他有相同特質的人,那個人剛好給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個人認為沒有什麼無緣無故的直覺,我的強烈直覺基本能找到其根源。比如我見到短髮的中年男人腦袋大脖子粗那款,會直覺這個人非常不好相處,是因為我和這類人有過爭執而且非常不愉快。初中一次放學回家覺得情況不妙,是因為只有我媽一個人在家,這個時候她應該在書房玩電腦,而客廳亮著燈,走廊和樓道燈關著說明應該沒客人,那麼我媽很有可能是特地侯著我。這一系列的分析可能在我看到樓道燈和客廳燈的時候就完成了。

何地準確和高明,好的醫院一般都會讓病人再次複檢。這是為什麼呢?直覺彷彿在告訴我們,檢測儀器出錯的概率一般都很小,我們既然被檢測出了重病,那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再次檢測還能有更好的結果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里將人腦分為兩種系統。系統一是人類的直覺,控制著人的感性反應;系統二是人類的理性,表達著人深層次的思考意識。

無關性別,直覺是每種生物特別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它們在應對世界的生存挑戰時對環境的即時反應。時刻處於大自然叢林法則下的動物,練就了一身無與倫比的直覺系統,因為這不僅關係著個體的生死存亡,也關乎到一個種族的延續。因此,直覺是所有動物與生俱來對世界的第一層感知。然而,人類的特別之處在於,除了直覺,還有一種偉大的理性統治著人腦。正是因為理性的光輝,我們才能在世界的殘酷生態環境下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的主宰。不過,生活中,直覺和下意識的反應是最迅速的,這符合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體驗。這種直覺既有先天的成分(直覺源自我們的祖先當初在叢林里時對可能到來的危險的一種自我保護,這種自我保護被我們一代代繼承下來),也有後天的訓練。比如,當我們學會了熟練駕駛汽車時,對汽車的操作就變成了我們下意識的動作,從而成為一種類似本能的潛在直覺。這種源自亘古時期的本能反應,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自然而不矯揉造作的反應往往讓我們感覺最舒適,因此我們對它是如此地深信不疑,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時,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憑著直覺去做判斷和決定。然而,跟著感覺走,就一定能抓住夢想的手嗎?直覺可信嗎?

當你參加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告訴你,面前有三扇門,只有一扇門背後是一輛特斯拉電動汽車,另外兩扇門背後什麼也沒有。你可以選擇其中一扇門,如果選中了,你可以領取大獎,如果選不中,只能遺憾離場。你很開心地選擇了第二扇門。主持人這個時候打開了另外兩扇門裡的一扇,門後什麼也沒有。這個時候他讓你在未打開的兩扇門中重新選擇。請問,你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呢,還是改變你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會覺得,剩下兩扇門只有一扇門有車,任意選擇一扇門拿到大獎的機會都是二分之一,因此選擇哪扇門都無所謂,於是,很多人就會堅定原來的選擇,這就是直覺告訴我們的結果。但是,通過理性的計算,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應該馬上更換自己的選擇,堅定地選擇另外一扇門,因為另外一扇門拿到大獎的概率是第二扇門的兩倍!讓我們來看看這種違反直覺事。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換了門,我們有兩種可能中獎,是不換門中獎概率的兩倍!這就是直覺帶給我們的誤區。接下來,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場景:假如一個人去醫院做健康檢查,意外檢查出自己身患某種重大疾病,普通人的第一直覺反應就是,現在醫學這麼發達,既然醫院已經檢查出了重病,那我得病基本就是鐵板釘釘,再次複檢的意義何在呢?不錯,醫學檢測的手段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精度。當一個確實身患重病的人,在醫院被儀器確診的概率是99.9%;同時對於健康的人而言,診斷為健康的準確率也是99.9%。這似乎給了我們極高的自信,我們究竟有沒有得病,醫院的檢測可以一錘定音。但是,在以下這個例子中,我們得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結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看看:假設人群總共有1億人,某重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萬分之六,也就是說這裡面只有6萬人是真的患者,而且由於我們的檢測只有99.9%的確診率,那麼其實這6萬人里只有59940人會被檢測出患病,剩下的60人是沒有患病的。而且,就算是這1億人里被檢測為健康的99940000人里也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會被誤診,這樣,我們在剩下的99940000人中會檢測出99940人患病。本來只有60000人是真實的患者,現在我們的檢測手段卻導致了159940個人被檢測出患病。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幕:在一億人中,被機器認為是患者的人們站在一起,其中有近三分之二卻是健康的!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被醫院診斷為重病時,醫院會建議病人再次複診的原因。第一個例子是誕生於美國一檔電視節目的「蒙提霍爾悖論」,第二個例子是鼎鼎大名的貝葉斯定理,它們都是概率論與人的直覺反差較大的經典例子。跨越直覺這一步,是人類能夠超越現實、進入世界本質的重要里程碑,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理性的偉大勝利。所以,當你下一次再用直覺判斷事實的時候,一定要停下來想想:跟著感覺走,會不會掉坑裡頭?

直覺就是猜,可是從知覺原理來看,什麼不是猜?視覺是典型猜的產物,接收到光刺激轉換成信息在大腦內進行加工,瞬間找到對應的記憶,辨識出對象,而大部分視錯覺也是因為如此,從記憶中找到近似的對象與實際不符。於是我們需要認知得更加複雜具體,定睛一看,獲取更多的信息,信息加工的工作量加大,進而得到更符合實際情況的解答。如果要觀察一個巨大的物象,免不了盲人摸象,觀察一個細微的物象,免不了無能為力,這時候就要藉助工具間接測量,再得到信息進行腦內加工,得到想像出的但又是符合實際的答案。同理,將間接的信息聯繫起來,賦予語言,形成邏輯,推理得到符合實際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抽象邏輯思維。這一切從簡到繁的認知過程,都沒有脫離根本的認知原理,認知是一種「像」而非「是」,準確的說,認知像「像」而非「是」,當然「是」這個字眼約定俗成的作為「指向」來用並沒有問題由此可知,直覺是較為簡單直接、較為原始、工作量較少的猜,更複雜間接高級工作量大的猜被稱作觀察、推理、理性認識等,直覺的可信度概率上是相對較差的,但不代表在一個具體問題上,直覺會不如高端猜的答案。所以,從階段性的結果看,當直覺勝過大工作量認知的時候,被當作神奇的事情,是因為投入產出比倒置而高端認知有時候因為佔用大腦系統資源,會對官能感知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加大認知誤差。比如:快閱速讀誤錯列排句的子及以注力意高集度中造的成乏缺宏察觀覺。呵呵,覺得這句話彆扭的同學是從第幾個字開始發現彆扭的呢?發現越晚越說明在這句話上對直覺依賴越差哦,如果加粗這句話引起注意又會是另一種效果。直觀接受信息,減少大腦加工,更容易察覺各種細節顯然不是女人才有直覺,因為普遍觀念中認為女人思維簡單缺乏高端認知訓練,更依賴直覺,所以總有些「女人的直覺」的說法。如果說女人有直覺,小動物的直覺豈不是比女人還敏銳? 當然,女性有其不同於男性的感知和思維方式,比如更有同情心和耐性,有時候也被歸結為女人的直覺 除了官能的直覺,也有思維的直覺。記憶儲備越豐富,猜的選取樣本越豐富;思維越活躍,猜的效率越高;大腦加工的經驗越多,猜的命中率越高。所以直覺也是可鍛煉的,需要靈感的人更容易得到靈感。但這始終是低端的猜,在看上去像之後,還需要高端的分析加工來確認,沒猜中就再猜一次吧至於其它的直覺,在能分析出過程原理之前任由其歸為神秘主義也無妨。

直覺很多時候往往不是直覺,或者說不是你想像的那種虛無縹緲,無中生有的「靈感」。其實更多的時候直覺是對你人生經歷的一種詮釋。其實大部分時候直覺比本能來的更有根據性。 人越長越大,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下次你再碰見類似的事情,你的思想和身體會去回憶上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後的結果,然後視情況套到這一次上面。在事情發展的過程中,事件走向是不斷變化的,那麼你回憶的結果也在不斷變化,試圖找出最合適的那一次,如果走向和某次事情越相似那麼結果也和那次越相似。比如我在高中讀書的時候,做選擇題,很多時候我不會,但是我能猜的很准。大家都覺得我直覺很准,其實我能感覺得出來,答案不是憑空出現在我腦子裡的,是我腦子根據以前做過的題,即使和這個都不一樣,但是總有相似之處,然後在潛意識裡將以前的經歷組合處理,再告訴我哪個答案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說為什麼人生經歷很重要,經歷的越多那麼你對某件事結果的可預見性就越強也越準確。因為你有太多相似的經歷。而上面有回答說,科學家是不相信直覺的,藝術家是相信直覺的,男人的直覺是不準確的,女人的直覺是準確的。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是相信直覺的,直接的準確性大多數時候也不取決於性別,好吧,也可以說性別有一定的影響。科學家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相信直覺的,因為直覺是無處不在的,沒有人會毫不在意他。很多研究就是以直覺為引導才可以進行下去的。而且有的時候實驗的結果本來就是一次次試出來的,而試多少次才能成功,先試什麼才能減少試驗次數,有的時候直覺也會是個很好的助力。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女人的直覺更準確。其實女人的直覺更多的時候準確在感情方面。因為女人本來就對感情更加關注和敏感,所以她們更注意細節,並習慣去記住感情上曾經的經歷和其中的細節,所以你要是沒有足夠的表演天賦卻又喜歡出去偷個腥,那你就慘了。女人記憶中有足夠的經歷和細節能讓她們推算出你大概幹了什麼。然後當然gg了。當然,正因為女人的敏感性,所以對周圍的任何事物,不僅僅是感情,她們都能記住更深的細節,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女人的直覺更准。但是如果一個男人也有這樣的敏感性,而且經歷的更多的話,那他絕對比女人有更準的直覺。因為大多數男人的邏輯思維還是要稍稍好於女性。但是如果你女朋友出去偷腥了,如果她演的稍微像一點,如果你不是智商情商夠高的話,呵呵呵。

如若神秘性是對複雜事物的好奇與敬畏,那麼我認為直覺很神秘。當問自己什麼是直覺時,直覺告訴我我並沒有找到答案。這個確實的否定聲音彷彿來自遙遠的宇宙某一地,亦彷彿來自最近的心底。它的含糊不清是最大的神秘來源。直覺是可能性之和,就像以某點為中心發出的光,它會向各個方向輻射。它來源於時間,直覺是時間流動並且向前的特徵表現。換句話說,人們常以為的那種帶有方向感的直覺—發自心底,無中生有的聲音來自虛擬精神化的理智,你只能看到照射到你的光。直覺是一種虛無。人為什麼能夠將一朵凋謝的花與它在盛開時聯繫在一起?大腦對事物進行認識時,是一個分解,然後又結合的過程。首先提取特徵,然而大量的特徵並不能完全描述事物本身,但是大腦的還有另一個功能:自動填補特徵與特徵之間的空白,它會造成完整的錯覺。那麼直覺為什麼看似能夠迅速作出判斷?事物以特徵的形式儲存於大腦之中。認識世界時會用到歸類法。就像在眼前放置一片過濾鏡,光能夠從鏡子上的已知特徵穿過並進入人眼,未知部分則是黑暗。造成的結果就是進入分析階段的已知特徵大腦會進行整合,大腦將黑暗處自動變亮。大腦的這種認識過程是種本能。開燈的一瞬間,就會有光照耀,光經過過濾鏡然後在牆上形成亮斑也是一瞬間。

直覺客觀上來說,就是:潛意識邏輯(這個詞不是術語,是我自己組合的)潛意識有邏輯的推斷出這個人有問題,但是顯意識無法察覺,只能體會到這種強烈的情感,那就是這個人有問題。「為什麼有問題?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有問題!」但是如果你能誘導深一點就能把他潛意識裡的邏輯誘導出來,這時候他可能就會和你說: 上次怎麼怎麼了,剛才怎麼怎麼了,以前怎麼怎麼了。。。。。其實邏輯是很強的。女人因為人類進化和社會處境,很多話不會直接說出口,這也是女人說話往往拐彎抹角內涵豐富的原因。長期以來不會直說的習慣,導致大多數東西被埋在潛意識裡,所以顯意識只能感受到強烈情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女人看上去往往感性,所以女人往往直覺准。

直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不論男女,但對女性而言,更容易依賴直覺思維,這方面表現的也會敏感一些——因為女人是感性的。很多時候,直覺披著的外衣,叫做「靈感」、「預言」、「職業嗅覺」或是「頓悟」,我個人覺得這是人的身體和大腦,接觸外界正常的一種反饋,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和進化機制。我常常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從不相信直覺,但是有很多次,正是它拯救了我的學業和生活,並逆轉了一些看似要輸掉的官司。後來,經過理性思維——我悲劇般的發現,我習慣於懷疑自己的直覺,但總是輕信別人的直覺。

1%的靈感,就是一個人的直覺能力。

一群人走進沙漠找水。

有的人忙著不斷打井,錯了一個再打一個,鍥而不捨。

有的人不忙著幹活,他先看風貌、找資料、訪土著,試圖摸清了規律一舉而勝。

也有的人晃晃悠悠直接走到一塊地前,直指下面說,這裡有水,往下一打,果然有水。

第一類是經驗主義者,第二類是科學主義者,第三類便是直覺主義者。

在商業的世界裡,的確存在著很多直覺超好的企業家,他們能從一個很不起眼的細節里迅速發現上帝指間的細縫,不需任何論證就能找出最便捷的解決方法。

我認識一位老資格的飲料企業家,他以擅長營銷聞名業界。在很多年裡,每當歲末,部屬們便會把很多花花綠綠的飲料鋪滿他碩大的辦公桌,他一小口一小口地試飲,然後堅定地告訴大家:糖度應該是這個,含乳量應該是這個,顏色應該是這個。

據說,與所有的實驗室報告相比,他的舌頭從來是最準確的。

我還認識一位網路遊戲的總裁,他從來不玩遊戲,每次遊戲上線審定會,他就蜷坐在最後一排,一個個產品經理上台路演,聽完一整天,然後由他決定,哪個可以上,哪個的某些細節要修改,哪些就是臭狗屎。

「如果調研公司會告訴你誰是爆品,他為什麼不自己上?」

記得2007年的時候,我訪談馬雲,聊及支付寶,他說,在論證會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擔心,在假貨橫行的淘寶平台上,這一模式會造成不可控制的壞賬擠兌,只有他自信地認為,「到淘寶來做生意的人絕大多數是想賺錢而不是來欺詐的。」我問他,依據從哪裡來?他想一下說,是直覺。

愛迪生是一個勵志哥,他講過一句很著名的格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這句話被貼在幾乎所有中學教室的白牆上。

其實這句話還沒有講完,愛迪生的原話是:「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這1%的靈感尤為重要。」

1%的靈感,就是一個人的直覺能力。

商業活動就本質而言,是一場面對不確定性的智力博弈,這種不確定性由消費者的潛在心理和未知的使用習慣構成,甚至連消費者自己也對此一無所知。

因而,對此的判斷從來是危險的和不可靠的。

所謂的判斷又有兩條路徑,其一是喚醒和迎合需求,其二是創造新的需求。譬如在喬布斯看來,後者才是牛逼的企業家應該乾的事情,用他的話說,「我們有很多用戶,我們對自己已擁有的用戶基礎做了大量研究。我們還非常小心地關注行業趨勢。但最後,由於這一做法將某些事情複雜化了,所以要通過用戶小組進行產品設計真的很難。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你展示給他們看,他們才弄清楚。」

高迪說,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喚醒和迎合需求是「直線」,創造新的需求是「曲線」。擁有超人直覺的天才無疑是上帝最寵愛的那一小撮人。

直覺主義也許是商業遊戲中最迷人的那一部分,但它很容易走向反智。

在很長的時期里,中國企業界是一個被直覺主義者統治的世界,他們天賦極高,勇於判斷,能夠在極混沌的環境中直達要害,火中取栗。久而久之,他們中的一些人沉迷於直覺,不再相信知識和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調研,成為了商業世界裡的神秘主義者。

直覺主義者很像一個短跑選手,牙買加人博爾特的百米衝刺能力基本上來自天賦神力,而馬拉松冠軍的成功則大多取決於後天的勤奮。恰巧,企業家的工作是馬拉松式的,很難想像,他每天都帶領著團隊百米衝刺。

一個過度迷信直覺的人,會對所有的理性知識產生懷疑,從而自信地自我屏蔽。所以,古往今來的天才,很少死於強大的敵人,而大多窒息於自我沉醉的花環之中。

一個人的成就,在早期有可能來自於直覺,長期則必來自於敬畏,後者與勤奮、對規律的尊重和對風險的防範能力有關。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行業的顛覆,往往來自於邊緣之外的小人物,他以前所未見的直覺能力擊破現有的競爭壁壘,建構起全新的技術或應用場景,而他的可持續成功則必須建立在科學決策和對行業的長期專註上。

在直覺、經驗與科學三種能力中,直覺會通達經驗,但卻可能遮蔽科學和理性。

人的直覺能力經常引發激烈的爭論,有很多人強烈贊同,也有人反對,榮格認為它是人類意識的重要功能之一,成千上萬靠「感覺」過日子的人會很贊同他。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殘酷的現實、冰冷的邏輯是無可替代的,所謂的直覺都是一些胡說八道。

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同樣重要

人的思維大體有兩種方式:一是抽象的嚴格的邏輯思維;二是形象的自由的直覺思維。機械工程專家楊叔子院士寫道,一般來講 ,學理工的多半習慣於邏輯思維,一步一步嚴格地論證與推理,可謂「步步為營」,「欲窮千理目,更上一層樓」;而學文的,往往習慣於直覺思維,海闊天空自由飛翔的靈感和頓悟,可謂是「悠然心會」。

現在的問題是,上述兩種思維能否相互滲透、彼此支持呢?一個人能否與應否具備這兩種思維?--楊叔子回答--答案無疑是肯定的。而且,頓悟、靈感、直覺思維,往往帶有發散性、開拓性,富於創新,似乎還重要些。愛因斯坦就講過,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開拓的想像力是無限的。世界級大建築師貝律銘也講過,對他建築思想影響最大的不是其他東西,是《老子》這本書。其實,一個人的這兩種思想是很難一刀切開的。邏輯思維,主要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施有館,主要由左腦完成;直覺思維,主要與人文科學活動及發展有關,主要由右腦完成。右腦,它的記憶量遠遠大於左腦。然而,兩腦以大量神經相互聯繫,信息迅速傳遞,迅速交換,彼此支持,彼此互補。歷史已充分證明: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技術專家與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相比較,應該說,思維方式本質上是統一的。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技術專家,首先敢於做宏觀的思考,大膽設想、浮想聯翩,把思維觸覺伸向方方面面,標新立異;而後再縮圍探索,步步為營,深入分析,嚴密論證,進行嚴格的邏輯推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誕生,愛因斯坦不就是如此工作的嗎?量子力學的誕生,普朗克、薛定諤、海森堡等不也就是如此工作的嗎?有人講的好,當時某些名家認為他們是瘋子,而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劇中有句話:「瘋狂的人往往能說出理智清醒的人說不出來的話。」他們就是這種瘋子。他們之中,有的酷愛音樂,有的熱戀詩篇,有的醉心登山,這是眾所周知的。音樂、詩篇、登山的愛好,對他們的思維方式不會有影響嗎?

個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首先是進行大量的非常細緻的嚴格的定量考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件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進行廣泛的歸納與高度的概括;一旦獲得有關事物的本質材料後,就天馬行空,縱情弛騁,拓荒創新,形象思維,以求靈感、頓悟、直覺。量類人物對比,顯然,科學技術專家開始主要是直覺思維,取得突破,而後是邏輯思維,求其實現;文學藝術家則恰恰相反,開始實際上主要是邏輯思維,取得立足之地,而後是直覺思維,必求創新。可見這兩者只是各自的重點與先後次序不同而已。上述是錢學森先生在這方面的精見解,這表明錢學森先生本身正是充分有此體驗的。

楊叔子教授一再告訴學生,文學中有科學,音樂中有數學,漫畫中有現代數學中的拓撲學。漫畫家可以「幾筆」把一個人畫出來,不管怎麼美化或醜化,不管怎麼極度誇張,就是畫的活象,神似的很。為什麼那麼的象?因為那「幾筆」不是別的什麼,就是拓撲學中的「特徵不變數」,技術事物最本質的東西;畫的「神似」,「神似」就是」特徵不變數「的體現。沒有日積月累的耕耘、深入細緻的考察、反覆艱苦的實踐,那能夠有此神來的」幾筆'?音樂中少數幾個音符,文學作品中少數幾個句子,就能把人物和情景描述、反映得栩栩入生,活靈活現,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同樣,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例如笛卡爾(1596-1650),他堅信世界和諧這一哲學觀念,成功地將彼此似乎無關的代數與幾何融成一體,創立了「 解析幾何」。萊布尼茲能夠成為微積分奠基人之一,難道與他的哲學思想無關?「美」的感受是精神世界的活動,是人文的,主要來於右腦。徐利治先生在華中理工大學就講過,他 深深感受到數學中的某種簡單性,對稱性,和諧性,統一性與奇異性的「美」。而通過計算機技術來 展現的分形幾何所包含的絢麗繽紛、千姿百態的奇妙圖形,真是「美」不勝收,嘆為觀止。這不是藝術又是什麼?

一個在事業上有為的人,應有較為完善的思維。從事科學技術的人 ,應具有足夠的人文知識、經受充分的人文調治;而從事人文學科工作的人,也應學習十分基本的科技知識並接受十分必要的科技訓練,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思維方式較圍完善的人。

但是,每個人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經歷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例如地球物理學家馬在田院士,從他自己童年開始逐步形成的思維特點是,善於抽象思維,弱於形象思維。使得他原學建築設計專業,形象的觀察和思考力不從心。到二年紀有機遇被選中去蘇聯學習,重新選擇了天體物理這門比較抽象的專業。對於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力線、重力場、地震波和電磁波,他學起來倒很得心應手。後來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應該說主要得益於選擇了適合他自己的思維方式的專業。

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被譽為「自由詩體之父」。他極大的影響了美國二十世紀的詩歌的發展方向,對在他之後的很多著名詩人影響頗深,例如艾茲拉·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卡爾·桑德堡、艾倫·金斯伯格等等。他在一百五十面前所定義有關美國的主題——民主、仁愛、死亡以及生命不斷的更替,到最後都成為了美國文化中深刻的含義。

他的創作生涯處在超驗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所以他的作品融入了這兩種元素。研究惠特曼的詩歌更多注重的是其浪漫主義色彩,但是他的詩歌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充滿了超驗主義色彩。由於受到艾默生超驗主義的影響,惠特曼在他的詩歌中融入了超驗主義色彩,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惠特曼式的詩歌以及美學經驗。在惠特曼的詩歌當中,超驗主義的元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超靈、個人以及自然。這三點正是超驗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正是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讓我們對惠特曼的文學主張和寫作的角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文重在分析惠特曼詩歌當中的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從超驗主義的角度進一步理解惠特曼的詩歌。 超驗主義的主導人物拉爾夫·瓦爾多·艾默生(1803-1882),他是第一個切實發現惠特曼才能並鼓勵他的有影響力的人物。「我一直苦苦思索,是艾默生讓我茅塞頓開。」 1842年的3月5日,艾默生髮表了一篇名為「詩人」的演講。這篇演講旨在尋找真正的美國藝術,強調了藝術家們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發現美的能力。當時的惠特曼二十三歲,是一名編輯和紐約一家報紙的評論人。艾默生演講的時候,惠特曼就在現場。聽完演講之後之後,惠特曼深受啟發。他發現艾默生與他有著共同的觀點:「美國的詩歌應該是獨特的、具有民族性的、樂觀的,並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的第一本詩集《草葉集》發表於1855年,積極響應了艾默生對美國本土詩人的號召。事實上,他還給艾默生送去了他的詩集副本,希望得到艾默生評價,而艾默生的回復便成為了文學歷史上最著名的書信之一。兩人的交流使得他們的文學主張相互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惠特曼詩歌會有超驗主義的元素。在1856年出版的《草葉集》的附錄中,惠特曼加上了這樣一句話:「我在一個偉大職業生涯開始的時候遇見了你,拉爾夫·瓦爾多·艾默生」。

美國超驗主義又叫做「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或者是「美國文藝復興」,通常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運動,對解放的文學思想和國家政治思想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超驗主義」一詞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升起或者是超越界限???。超驗主義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強調直覺的重要性,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超驗主義者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一,萬物皆受超靈制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 「相信你自己」這句愛默生的名言,成為超驗主義者座右銘。這種超驗主義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助於打破加爾文教的「人性惡」、「命定論」等教條的束縛,為熱情奔放,抒發個性的浪漫主義文學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超驗主義總結起來就是三個方面:超靈、個人以及自然。

惠特曼的很多詩歌都試圖將詩人和讀者從傳統的通泛的研究靈魂和精神狀態的限制中解放出來,因為這樣的超驗主義探索遠遠的偏離了我們現實世界。惠特曼的詩歌往往是通過一個微小生物或者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來發現隱藏其後的精神層次的東西。真是這樣的觀點讓惠特曼可以發現所有事物中的美以及欣賞享受萬事萬物的必要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超驗主義在惠特曼的詩歌中是如何體現的。

第一,惠特曼強調個人的直覺。艾默生將超靈定義為神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統管一切的精神力量,萬事萬物都源自它同時也都是它的一部分???。這裡的神直的並不是特定的某個宗教的神,而是指整個世界裡至高的強大力量。由於這個神的存在,人類的種種限制將只是暫時的表面的。超靈也強調直覺的力量,它相信人們不僅通過對外界的官感同時也通過人內心的直覺來認識以及學習。而且人通過內心直覺所學要比通過外界官感所學更加的真實。超靈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可以超越我們經驗所得的知識,因此直覺便成為人心中的明燈。惠特曼對超驗主義的見地就是體現在他對於個人直覺的堅定信念,而不是對歸納和推理的信任,他認為真相存在於人的直覺當中,而不是人的理性思想。真理可以被感性的感知而不是邏輯的證明,只有直覺才能觸及真理:

你將會得到大地和太陽的一切美善,

(還有千萬個太陽留在那裡,)

你將不再會間接又間接地去認識事物,

也不會通過死人的眼睛去觀看一切,

也不會以書本里的假象和鬼影作為你的糧食,

你也不會通過我的眼睛觀察,從我去獲得一切,

你將靜靜地向各方面傾聽,經過你自己而濾取它們。

這一節詩是關於詩歌的起源。惠特曼直接指出外界的知識來源都是不可信任的,任何人二手的信息都比不上人直接通過五官所獲的信息。人應充分信任人的直覺而非經驗或者書本法則。惠特曼主張激活人的直覺來獲得知識或者尋找詩歌的起源,這也正是他創作的方法——「浸入這個世界來體驗這個世界」???。

第二,惠特曼相信個人靈魂與超靈之間的交流。超驗主義認為由於超靈的強大,人類可以和神直接對話,因此消除了人發展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依賴自己,形成獨立個性的人格。他們相信人的神聖以及無限。惠特曼相信人的內心獲得真理,內心的真理通過在自然中人的內心與超靈的交流獲得,並且只有在與超靈的統一中人的獨立的自己才會存在。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棵橡樹在生長,

它獨自站在那裡,枝條上掛著青苔,

沒有任何夥伴,卻依然長著濃綠而歡快的葉子。

那狂放,不屈,旺盛的樣子使我想到我自己,

但我驚訝於它如何能孤獨地站在那裡,長著歡快的葉子,

而附近沒有一個朋友, 我知道我做不到。

這可橡樹為什麼會讓惠特曼如此感興趣呢?這裡的橡樹就像大自然的縮影一般,讓詩人想到了他自己,讓詩人思考人與自然的內在關係,也就是超靈對詩人內心的呼喚。正如艾默

生說過的「超靈存在於每一個自然生物當中」????。當詩人被這橡樹所吸引的時候,他的靈

魂便在自然中開始了和超靈的對話。同時,人與超靈的交流也存在於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極大的同一。惠特曼《自我之歌》的第十節詩便呈現一幅慶祝人的同一的畫面。「逃亡的黑奴來到我的屋子的前面站著??我讓他在桌子旁邊緊靠我坐著,我的火槍則斜放在屋子的一角」。這方面內容在十九世紀的歷史中可以找到更多的映照,當時備受壓迫的黑人不願默默忍受,想要和白人一樣,想要獲得平等的對待。不論是強是弱,是貧是富,是多數還是少數,都應團結在一起,建造一個人心和超靈緊緊連接交流的社會。所以在惠特曼的詩歌中,個人主義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充分的體現——獨立、平等以及個人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等等。

第三,惠特曼詩中的自然之愛。在超驗主義當中,自然是精神的象徵,是神的化身。自然是有生命的,充滿著神的存在。人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夠獲得指引。超驗主義強調人的思想和自然的融合。對於惠特曼來說,自然不僅僅是他抒情的背景,而是一個有著生命力的實體,人只有通過與自然的交流,不論是贊同還是爭論,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對於普通人來說自然指表面的現象,然而對於詩人遠不止於此。尤其對於收到超驗主義影響的惠特曼來說,自然是神聖的超靈的象徵。惠特曼不僅讚美自然,同時也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他確信自然中世界的秩序很明顯,人類應該模仿自然當中的結構,因為這些秩序、結構和法則都是超靈的體現,是一種高於人的大智慧的體現,這一切都有待於人類的發現、欣賞和學習。惠特曼在他的詩歌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自然蘊含了人類需知的一切知識,只要人通過不斷的思考來了解自然,並學會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人便可以與之交流,獲得真知:

現在空間和永恆的偉大思想己充滿了我,

我要以它們來測量我自己,

現在我接觸到別的星球的生命,

這生命跟大地的生命一樣來自遙遠的地方,

或是將要來到,

或是已經超過了大地上的生命,

此後我將不再漠視它們,

正如我不漠視我自己的生命。

在這節詩歌中,惠特曼用來自大地其他生命的永恆和空間的思想來衡量他自己的生命,得出人終將一死的結論。詩人通過對自然中生命的反思,得到了關於自身的結論,這正是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詩人暗含人從自然得到種種指引,從而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也正是超驗主義中關於自然的理解。

本文主要從超驗主義的角度對惠特曼的詩歌進行分析,從超靈、個人主義以及自然三 方面去探尋了惠特曼詩歌中的朝顏主義色彩。他將艾默生等人的超驗主義觀點充分的融入了他的詩歌創作當中,其重大影響不僅在文學上,在文化、哲學等方面都給美國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此可見分析惠特曼詩歌的超驗主義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是意義重大的。為惠特曼詩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和思路以及一種更深刻的理解。惠特曼詩歌作品中的超驗主義思想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積極樂觀的關於人與自然的哲學思想。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魂更新 的精彩文章:

姐夫說我看問題看得深,想的多!
抖音里的貓跟狗都已經成精了,其實背後的隱情你卻不知道!

TAG:靈魂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