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心中的茶,便是茶事里的江湖

心中的茶,便是茶事里的江湖

明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局部



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品茶,

重趣味疏形式,近園林而遠塵囂,

諸般藝術很自然地與生活結合。兩三知友相會,評書論畫,間以琴棋相會,香花相映,此為古人常見的休閑活動,何等洒然清雅,並呈現生活品味。

欣賞愉悅,古今皆同,品茶賞器更可增添生活情趣。




明  唐寅《事茗圖》卷局部




中國茶道如何延續至今


當中又歷經了怎樣的更替變化


 我們就從飲茶風氣最盛的唐朝開始講起



 


煮茶是最主要的品飲方式


風行於文人和僧道


在詩文中常稱為煎茶

《茶經》中專有一章論述煎煮方式


是以茶餅研碾成末然後為之


 





碾茶


唐代茶餅有方有圓


李群玉寫詩道碾茶


「珪壁相壓疊,積芳莫能加。


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





 

唐 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




餅茶先是要「備茶」


以竹夾夾茶餅放在炭火上烤


將茶置於紙囊不讓其香味外泄


晾涼碾成末用茶羅篩選


以釜盛水煮開 投茶


其間會加鹽或是特別的香料


 





在陸羽之前


並沒有關於飲茶過程的敘述


由於陸羽的推動


飲茶風氣由最初的


風行各大寺廟漸漸開始在文人間流行


他們喝茶品茗不單是為了解渴


茶已然成為他們寫詩的題材





 




宋代改煎煮為點茶


將喝茶方式上升到極致


飲茶

以團茶和草茶

為主


點茶的點為滴注的意思


將茶末置於茶盞以茶瓶注湯點綴


民間興起鬥茶的玩法


過程中通過茶湯的變化決出勝負


 





宋代點茶上品茶湯尚白


所以流行起了黑釉茶盞


例如福建建盞兔毫盞


吉州窯木葉紋


剪紙貼花茶盞


 



 

南宋 黑釉剪紙貼花茶盞




然而以草茶茶末點啜者


則多使用白瓷、青瓷、青白瓷





 

宋 影青茶盞茶托


 




元代由於蒙古人統治


飲茶文化雖不出色


但在茶史與茶器史的研究屬於過渡期


依然以飲用末茶為主


葉茶湯泡尚不構成主流


 





宋代所流行的黑釉茶盞


元代也在普遍使用


末茶所用茶器仍然不脫宋代範疇


而芽茶茶器則混沌不明


簡而言之,

元代為


宋代末茶點茶至明代葉茶泡茶的

過渡期


 








明代飲茶文化進入新境界


茶葉製法發生變革


飲茶習慣也隨之改變


明人改用茶壺容茶沸水沖泡


一切由繁入簡


 





明代茶器也隨飲茶方式改變


新興泡茶器皿如茶壺與茶鍾


特別是宜興紫砂或朱泥茶壺


以及白瓷茶鍾




 


 

明宣德 甜白暗花蓮瓣紋蓮子茶鍾




明朝中期後的茶事


有人認為是中國茶事的文藝復興


文人雅士要擁有自己的茶事


書齋旁要建有茶寮


對茶事十分虔敬


且對飲茶空間十分講究


對人數、心情、氛圍諸多禁忌


往往一人獨啜


或二三好友評畫論書


旁友茶童專門備茶







 





清代與明代飲茶方式大致相同


只不過在宮廷飲茶器皿十分講究


清宮也流行葉茶


所以在茶壺、茶盅和茶罐上


器物的精美程度超越了過去





 



盛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國力強盛財力雄厚


在茶器的燒造、釉色與裝飾技法上


具有很大的突破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琅五彩花卉壺




康熙朝製作的瓷胎畫琺琅


及宜興胎畫琺琅器


為清宮琺琅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雍正朝琺琅彩器


無論胎釉、彩繪都更臻絕妙





清雍正 磁胎畫琺琅青山水茶壺


 



乾隆當為中國歷史上最好品茶的皇帝


他熱衷興建茶舍


舍內設置竹茶爐、宜興器、竹木茶具為主


乾隆常在品茶後作詩遣興記錄心得


豐富了清代飲茶文化史


 





歷經唐宋元明清歷代巡禮


茶文化呈現出繽紛多元的面貌


而品茗賞器的雅興一直延續迄今


融入我們的現代生活


茶香四溢 遠播世界



若是覺得以上內容還不夠料


別著急 我們這有更詳盡的讀本







好書如良師,

《歷代茶器與茶事》可以說就是習茶人的一位好老師,值得在學茶過程中細細咀嚼玩味。






作者廖寶秀尋訪惠山泉





作者廖寶秀老師是原台北故宮的陶瓷器專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寫了一篇小文《茶的沖泡方法》,發表於台北故宮早期推廣茶文化的《三希堂茶話》中,

開始了她三十年專註茶事,精研茶器的研究生涯。







作為陶瓷專家,她有機會遍閱故宮所藏曆代茶器,與「國寶」們親密接觸,真切感受古代最高製作水平的茶器的形制與材質,由此建立起來的鑒賞眼光,遠非常人可以企及。同時,出於對茶的一片赤誠,她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

就借學習交流遍訪內地及世界各地各大博物館,對於出土與存世的茶器可謂如數家

珍。





廖寶秀的至善小齋




在《歷代茶器與茶事》中所呈現的每一件茶壺、茶杯、茶罐、茶畫,都是她所見中的精選。

本書「如白描

一般」的敘述手法,引領讀者進入古代飲茶的情境之中,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人使用何種茶具、採取何種方法飲茶,古人飲茶方式的情趣與興味。




晦夜不生月,琴軒猶為開。


牆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


茗愛傳花隱,詩看卷素裁。


風流高此會,曉景屢裴回。


——皎然《飲茶賦》




廖老師指出,

「大抵文人雅士品茶,重趣味而疏形式,近園林而遠煩囂,因此諸般藝術自然地與生活結合」。

這或許就是中國「茶之道」的精髓所在。清人陳其泰言讀小說「善悟者,自得之」,品茶、焚香,書法、繪畫,皆同此理。而今我們尋求對中國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或許首先應該從其中體悟與感受中國茶之道的獨特所在。

詩書畫意,無論何種傳統文化,都不離詩意的寄託和藝術的品位。

在《歷代茶器與茶事》中,無論講茶器、茶畫還是茶事、茶史,古人對茶的詩意體悟與藝術感受都隱含在其中。習茶中的諸多困惑與難題,也都會在藝術與詩意的熏陶中,逐漸開悟。




品茶,是生活,是文化,是藝術,是時尚,也是人類共通語言。


(本文來自:楠書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器格物 的精彩文章:

茶 席 布 置
探秘:閨房裡的家私

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