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漢:送子赴義,大義母親氣動山河——記東漢名士范滂母親

東漢:送子赴義,大義母親氣動山河——記東漢名士范滂母親

范滂別母的故事,記載於《後漢書范滂傳》。大義范母的故事,雖然史書記載不多,卻成為一代代傳統中華母親教子的優良典範。據史書記載,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母親程氏,有一次讀《宋史》,讀到范滂別母的故事,禁不住連聲感嘆。蘇軾看到了,便問母親:「如果有一天我也像范滂一樣忠烈殉國,你會支持嗎?」程氏答道:「如果你能像范滂一樣,我為什麼不能像范母一樣呢?」可見,范母慨然大義的壯舉,悄悄影響了多少優秀的中華母親!在無數優秀母親的影響下,又成就了多少為國家興亡奮不顧身、舉身赴義的中華英雄兒女!

今天我們就重溫一下范滂別母的感人往事,並從中感受一個大義母親在親情與正義之間的艱難抉擇。

范滂是東漢名士,字孟博,汝南(約當今河南)征羌(今河南省郾河縣東南)人。他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為州里人所敬重佩服。

漢朝時,還沒有實施科舉入士制度,朝廷選賢舉能的主要方式就是「舉孝廉」。這是當時盛行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即「孝子」和「廉吏」。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以孝德治天下,所以「孝」和「廉」是古代最為推崇的兩大美德。漢朝時候,規定每二十萬戶,要推舉一名「孝廉」,由朝廷任命官職。曹操就是通過這種制度,被朝廷委任開始走上仕途的。在當時社會,「舉孝謙」制度為朝廷籠絡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和「舉孝廉」制度的不完善,逐漸被權貴和金錢左右,出現一些弄虛作假、道貌岸然之輩,像漢朝就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到了隋朝,開始出現科舉,延綿至明、清逐漸盛行,歷經了1300多年。

范滂就是經過「舉孝謙」,被朝廷委任做官的。他生性疾惡如仇,為官清厲,兩袖清風。他出任「清詔史」到各郡巡視考核官吏——相當於今天的中央巡視組到各省巡視檢查——時,許多貪官污吏聽說范滂要來,就提前掛印出逃,帶著一家老小隱姓埋名,流離鄉里。他任「汝南郡功曹」——相當於現代主管人事和經濟的副省長——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因而得罪了不少當朝宦官,經歷了兩次「黨錮之亂」,最後終被迫害至死。

東漢末期,宦官與外戚輪流當權,朝政穢亂。桓帝時,宦官趙津、侯覽等人為非作歹,並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而官員成瑨、翟超、劉質、黃浮等不畏權貴,在大赦以後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進言,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了這些官員,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後處死了蓄意在赦前殺人的張成之子。張成是宦官黨羽,宦官一黨於是煽動張成弟子牢修給桓帝上書,誣陷李膺等人「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桓帝大怒,詔告天下,逮捕並審理黨人。太僕卿杜密、御史中丞陳翔等重臣及陳寔、范滂等士人都被通緝。太尉陳蕃認為「罪名不章」,拒絕簽署詔書。桓帝見詔書無法生效,乾脆跳過司法程序,直接讓宦官負責的北寺獄審理此案。李膺、陳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獄,受盡酷刑折磨,仍然而不改其辭。

范滂與李膺同時被捕,被釋還鄉時,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車有數千輛。不久,第二次黨錮之禍再起,朝廷下令捉拿范滂。督郵吳道奉命執行緝拿任務,他到了縣裡後,抱著詔書,自己關在驛館中,伏在床上哭泣。范滂聽說這件事後,說:「這一定是因為我!」於是自己立刻趕到監獄。縣令郭揖看見范滂大吃一驚,急忙掛印,想要拉著范滂和他一起逃亡。郭揖說:「天下這麼大,你何必還要在這裡不走呢?!」 范滂說:「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怎麼敢因為我的事連累你,又使的我的老母親流離他鄉!」郭揖流著淚讓手下綁了范滂,關押起來。

范滂被捕的消息傳開後,全縣的百姓都趕去送行。范母也在送行隊伍之中。范滂看到年邁的母親,忍不住痛哭失聲。他安慰母親說:「弟弟范博是一個孝敬的人,他可以贍養您。我跟隨先父去了,死得其所。母親您要割捨掉不舍我離去的想法,不要再增添悲傷了。」范母擦乾兒子臉上的淚痕,正色道:「你現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齊名了,死了又有什麼遺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聲,又要追求長壽,好事是很難兼得的!」 范滂跪下來接受母親的教誨,再三拜別而去。經過的人聽見了,沒有人不感動的留下眼淚。

范滂被害時,年僅三十三歲。

范滂別母,給天下人和中華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千古絕唱。後人在評論范滂的義舉時,稱其: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顧,至於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壯矣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薇論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薇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