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讀經與讀子
大家 小 文
1987年10月,《群言》開設了《文史漫筆》欄目,取「文史」之廣義,求「漫筆」之隨性。欄目的作者可謂大家雲集,鍾敬文、唐弢、黎澍、季羨林、張岱年、金克木、任繼愈、周有光、鄭昌淦、金開誠、袁行霈……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文章或論述治學心得,或參與當代爭鳴,皆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又彷彿信手捻來,寫到千字左右便戛然而止,堪稱「小中見大、精光獨具」,是《群言》30餘年經典中的經典。從本期起,我們將陸續刊登這些通俗易懂、讀來有味的「大家小文」,邀您一同感受大家筆下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 《群言》首任編委會主任陶大鏞與《文史漫筆》專欄部分作者在一起
讀經與讀子
文 | 張岱年
中國古代經學,由來已久。《莊子·天下篇》述「古之道術」云:
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荀子·勸學篇》云: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這些都是關於戰國時期儒家經學的論述。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經學成為學術的正統。《漢書·儒林傳》說: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經師講學,聽眾常有千百人,所講亦常常流於煩瑣。
漢代以後,經學經過多次演變,迄於清末,才逐漸喪失其正統的地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儒學獨尊的局面結束了。但是仍有少數人鼓吹「尊孔讀經」。事實上,以經學為學術正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詩》、《書》(《尚書》)、《易》(《周易古經》)、《禮》(《儀禮》)、《春秋》五經,是中國最古的文化典籍,「六經皆史也」,確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是,到了今天,它們與我們的距離太遠了。經書的一個特點是文辭古奧,不易理解。其中《尚書》的文字更是佶屈聱牙,晦澀難讀。時至今日,五經只能作為專門之學,由專家學者來研究,不能是一般知識分子的必讀書了。
「五四」時期,曾有人反對讀古書,甚至有人反對讀中國書。這事實上是偏激之談,是難以推行的。
不讀中國書,專讀外國書嗎?外國書是應該讀的,但是中國書也不可不讀。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於中國的傳統的精神文明應有所了解。只有對中國精神文明的基本內容有所了解,才能燃起熱愛祖國的激情。
世界上各先進國家莫不尊重自己的民族傳統(當然也重視別的國家的文化成就)。而近年一些鼓吹「全盤西化」的人們卻偏偏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實際上這是可悲而又可笑的!
對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還是應該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弘揚其中的精華。
我們要想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思想,讀經不如讀子。先秦諸子實為中國文化精華之所在。我認為,有十部子書,乃是中國知識分子所必讀。這十部書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管子》《韓非子》《孫子兵法》,以及漢代王充的《論衡》。
這十部書中,《論語》《老子》字數不多,可以全讀;其餘《孟》《庄》等書,都宜選讀。
例如《孟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集中於《告子》《盡心》兩篇,但是關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言論,見於《滕文公》篇,也是必讀的。
《莊子》可選讀《逍遙遊》《齊物論》,以及《馬蹄》《秋水》等篇。
《荀子》的《勸學》《王制》《天論》《正名》等篇,《墨子》的《兼愛》、《非命》以及《經上》、《經下》等篇,都能益人神智。
《管子》書中提出全面的治國安邦的政治學說,其中《牧民》《形勢》《權修》《樞言》等篇,兼重法制與道德教化,確實具有深切意蘊。韓非專講「法、術、勢」,排斥道德教育,未免陷於偏謬,但是他的議論往往「切於事情」,如《顯學》《五蠹》等篇,犀利透闢,仍然值得閱讀。
《孫子兵法》系千古名作,不僅適用于軍事。王充《論衡》文詞冗贅,但其《自然》《物勢》《論死》《訂鬼》等篇乃是宣揚無神論、破除迷信的光輝文獻,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以上僅舉各家的代表作,閱讀當不限於這些篇,這裡不必詳列)。
《漢書·藝文志》中《論語》在「六藝略」,《孟子》在「諸子略」,後來都列入「十三經」,在本質上屬於子書。五經中的《周易》又分經傳,其中《周易大傳》(「十翼」)傳說是孔子所著,事實上應是孔子再傳弟子所著,本質上亦屬於子書,其中精粹之語很多,是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所應理解的。《禮記》本是孔門七十子後學所著,許多篇章取自儒家子籍,亦應選讀。
自16、17世紀以來,西方學術突飛猛進,但是西方學者並未詆毀西方的古代傳統,許多學者仍讚揚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代西方學術確已推陳出新、超越了傳統,但是並不標榜「反傳統」。超越傳統是必要的,但是超越傳統,必須先理解傳統。
正如列寧所說:
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忘記自己的民族傳統、甘心自卑自賤、自暴自棄嗎?
近年有些人寫文章論述哲學問題,從古希臘講起,一直講到西方近代,卻隻字不提中國本土的思想,好像中國是一片荒漠。這種「數典忘祖」的作風,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嗎?
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學者應不會忘記先秦諸子的精湛思想。
當然,先秦諸子距離我們也已兩千年了,我們應超越他們的局限,達到新的高度。
摘自《群言》1990年第4期
TAG:群言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