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雙志博士帶你走進德國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李雙志博士帶你走進德國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圖片提供:李雙志,設計:陳曉婕

3月7日,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攜手震旦博物館為大家帶來了本年度第一場德語電影沙龍活動,李雙志博士以其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深入淺出的對電影《阿爾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進行了剖析,贏得了在場觀眾的交口稱讚。我們對於當天的電影沙龍進行了簡要的梳理,讓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

影評人李雙志博士,青年研究員,現任職於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語系。曾教授德語文學史、德語影視等專業課程。他的課程活潑而不失沉穩,詼諧幽默中蘊含無窮回味。

更像是一次電影課堂

而非簡單的觀影放映

德國電影沙龍這一活動是為了向大家展現一個不一樣的德國,通過電影可以看到社會中不同階層老百姓的生活,窺見其喜怒哀樂,了解成長煩惱亦或家庭糾紛。我們選擇這部電影作為開幕電影也正是想送給大家副標題中這樣一句話:歡迎來到德國,歡迎來到電影中這個不一樣的德國。在電影沙龍之中,觀眾們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而是主動的交流,這更像是一次電影課堂,而非簡單的觀影放映。

? wikimedia.org

標題中的「ALMANYA」

在沒有觀看電影之前,這部電影已有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地方,那便是它的標題。標題中「ALMANYA」這個詞並非德語,但它的含義正是「德國」。在許多羅曼語系的國家,德國這個詞幾乎都是以「Al」開頭的,例如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當年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土耳其。這個名字源於當年羅馬帝國對於黑森林地區民族的稱呼。土耳其與德國聯繫緊密,德國的柏林被稱作小伊斯坦布爾,其中聚集了大量的土耳其人,而今年移民的大量湧入也使得這種東方化更加明顯。但實際上土耳其移民以及民族融合同時也使得德國更加的寬容,德國正在漸漸變為一個移民社會,正在重新面對自己新的身份以及多元的文化。這其中恰恰包含著德國本土民眾和土耳其族裔的文化認同。

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劇照丨? Roxy Film

德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阿爾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於2011年亮相於柏林電影節,同年又在德國電影節上斬獲了最佳劇本獎。本片一上映便在德國掀起了討論的熱潮,德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這個問題成為了大家思考的重點。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總是在媒體的浮光掠影的了解德國,但這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德國。電影在多個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樑,讓我們以電影的語言了解風土人情和老百姓真正的生活。這部電影展現出了德國社會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也就是移民社會。再進一步說,電影中的主題是移民家族,而非西方常見的家庭。西方是一種小家庭的社會,這是東西方所不同的地方,移民在血液里所深藏著的文化認同在這部電影之中通過一個家族的命運被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劇照丨? Roxy Film

這部電影實際上有著半自傳的性質,1973年出生的導演實際上與電影中家族成員有著類似的經歷。這部電影實際上就是以她的視角進行的拍攝。德國2016年人口達到了8000多萬,而具有移民背景的人佔到了四分之一,其中最多的便是土耳其人。當然,這一情況這兩年由於中東移民的大量湧入而變得更為稍有不同。

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劇照丨? Roxy Film

本片由黑白電影開始,通常來說彩色電影中夾雜如黑白的片段正是為了交代歷史事件,形成一種特別的電影框架結構。影片開始時,大量的土耳其人湧入了德國,那時候是五十年代。二戰結束以後德國失去了大量的年輕男性,勞動力匱乏成了一個大問題。這時候德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勞動力,初期主要是與義大利以及葡萄牙籤訂協議,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勞動力也由於戰爭遭受了損失,於是土耳其開始進入了德國的歷史舞台。這個國家不是戰爭的主要戰場,所以也沒有受到過大的影響,這些土耳其人加入到德國戰後重建的工作之中。像是本片中的海珊便是一名鋪路工人。電影呈現了海珊家族三代人的生活,這也正代表了土耳其人在德國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1961年德國土耳其簽訂勞動協議),土耳其人開始被大批引入德國;第二階段則是人道主義時期,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可以申請家庭團聚,片中的海珊正是用了這個方法將自己的家人全部接到了德國;而在第三階段時,德國社會終於理解,移民後代也是德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左派政黨當勢,此時社會開始追求人道以及平等,同時移民法的頒布也加快了這一進程,在德國長大的人可以獲得德國國籍,如果父母曾經為德國經濟起飛做出過貢獻,那麼同樣也可以獲得德國國籍。這三代人同時也是德國社會的三次改變,他們不僅僅是土耳其人,同時也有著與德國文化的部分認同。在學術上有這樣一個詞語,「hybridity」,中文叫「混雜身份」,也就是指有著雙重(或多重)民族身份的人,尤其是這兩個民族又擁有截然不同文化的情況。電影開始便為我們展現了差異迥然的畫面,德國是一個需要勞動力的工業大國,而土耳其有著濃濃的田園氣息(idylle)。雙線結構也是這部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種結構中包含了閃回的手法。彩色與黑白在影片中相交織,一方面家族第三代的小女孩講述著過去祖輩的故事,一個土耳其的家庭是如何踏上德國的國土,在這裡紮下根來;而另一方面則是現實中正在發生著的內容,一家人浩浩蕩蕩的長途跋涉,由德國驅車至土耳其。這一切彷彿是一個輪迴,兩條相反的線,兩條不同的反向線索。同時導演通過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這一雙線結構變得更加精妙。現實中的線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土耳其語,但在小女孩所講述的回憶中,語言上出現了多次的轉換,而這種轉換對於略通德語的人來說感受會更加的明顯。首先女孩對小男孩,她的表弟講述故事的時候,出現的是土耳其語,這部分電影並沒有字幕,觀眾們一頭霧水。而小女孩為了能讓小男孩理解對話的內容,才將土耳其語改成了德語;其次當第一代的移民到達德國時,本該聽到的德語變成了土耳其語,而土耳其語則變成了德語。這樣的設置是為了讓觀眾切生體會到第一代移民的焦慮與恐懼,同時展現出了在一個陌生的社會之中,混雜的身份是如何通過混雜的語言展現出來,文化碰撞又是如何通過無法溝通的語言困境展現出來的。在不懂語言的情況下,第一代移民是如何生活的,而他們又是怎樣漸漸將語言學到了手。語言的習得正代表著他們開始漸漸靠近一個新的文化身份。

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劇照丨? Roxy Film

土耳其和德國文化之間

首先是一種相互的恐懼

宗教上小男孩的母親嘲笑德國人供奉耶穌像,因為在伊斯蘭宗教中明確「不立偶像」;戴眼鏡的小男孩在夢中看見可怕的耶穌形象,這位基督甚至想要吃他的肉,當他夢醒卻發現只是一隻老鼠;小男孩的母親在剛到德國時語言不通,想要買牛奶卻買到了豬肉,這對她的宗教信仰簡直就是一種褻瀆!但到了第二代,文化開始漸漸融合,土耳其的孩子走進幼兒園,其他的孩子露出討好的笑容或者不解的神情;第二代中有人娶到了德國妻子,而他們的孩子土耳其語並不好,實際上代表著與土耳其文化一種漸漸地脫鉤。李博士對於這一系列文化反應做出了解讀:首先電影中的夢一般來說是對於恐懼的一种放大,除了小男孩的夢,海珊的夢也是對此一種極好的反映。在他的夢中,他的妻子吃著德國的食物,穿著巴伐利亞的傳統服飾,這些都是對於德國最為刻板的印象。這也是海珊的心結,他一部分變為了德國人,但是另一部分卻又不願放棄土耳其的身份。電影中還有一個片段,海珊看看這櫥窗里的自己長出了希特勒的鬍子,在他的心中如果他全然丟失了土耳其身份的話,德國人邪惡的一面也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劇照丨? Roxy Film

但這部電影實際上也收到了一些批評的聲音,評論界表示這部電影有美化土耳其社會以及土耳其女性地位的嫌疑,八十年代土耳其女性並沒有什麼地位,丈夫不讓她們學習德語,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待在家中做家庭主婦,清掃屋子,撫養孩子。而孩子的德語同樣也並不好,導致他們無法融入社會。而這部電影的導演已經在德國社會獲得了新的自由,掙脫了土耳其文化對女性束縛,所以她並不願意把這一切展現出來。

導演雅瑟敏·薩姆德雷利及劇本娜思琳·薩穆德里丨?Yasemin Samdereli, Nesrin Samdereli

在電影的最後,一家人回到了從前的村莊里,昔日的海珊一家和現今的海珊一家通過非現實的手法相會,而故事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導演使用留白的手法為觀眾留下了一個謎團。藝術總是會為我們留下想像的空間。

這部電影寄託了導演對於光明美好未來的嚮往,並且通過電影導演呼籲大家接受這種文化間的多重身份,希望由此將文化碰撞轉化為文化認同。

電影《阿曼尼亞——歡迎來到德國 》劇照丨? Roxy Fil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