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教育,你不變世界會變!

做教育,你不變世界會變!

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信息與知識的運用日益綜合化,傳統行業包括教育行業將面臨重大衝擊。泛在教育、人工智慧在現代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推動著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發生變革。在這種形勢下,只有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提供可選擇的教育、轉變教師角色、創新教育管理、建立合作溝通模式,才能積極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特點,應對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挑戰。

做教育,你不變世界會變!

以變應變

關於中國未來教育的思考與對策

第一

互聯網時代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推動人類文明最重要的動力是工具的發現和發明,工具是生產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的歷史大概分為4個階段:石器時代,距今約20000年;鐵器時代,距今約2000年;蒸汽時代,距今約200年;互聯網時代,至今約20年。從中可見,從距今20000年到2000年、2000年到200年、200年到20年、20年,人類文明發展遵循著一條清晰可見的線索。由此可以發問:2年後人類將會發生什麼?

在人類開始運用互聯網以來的20多年間,經過了3個重要節點:IT時代(信息技術時代)、數字時代、人工智慧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儘管人類生活依然以現實為紐帶,但事實上現實社會已經被一個虛擬世界所包圍。人工智慧與其他的信息技術、製造工藝以及大數據等技術的整體發展,將給人類帶來完全不同的新面貌。互聯網時代對現實生活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電子商務。電子商務以其便捷的物流、低廉的價格、周到的服務迅速形成了相較於傳統銷售模式的獨特優勢。一方面是電子商務平台蓬勃而興,電商銷售額屢創新高;一方面是傳統購物中心、商鋪等面臨市場選擇的嚴峻考驗。一冷一熱兩重天的背後是互聯網時代對商務模式的重新架構,使商品交易這一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活動煥發了勃勃生機。

2.移動支付。以微信、支付寶為主要代表的移動支付是中國信息技術革命的重大成果,代表了互聯網時代支付手段日益電子化、便捷化的趨勢。移動支付以其獨有的優勢風靡中國,並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移動支付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顯示了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了足以與信用卡相媲美的偉大發明。

3.共享單車。共享單車解決的不僅是交通工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共享經濟給我們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人們不用取得物的所有權,就能隨時隨地享受物的便利,而不必擔心無處存放或者損壞失盜。按照共享經濟發展趨勢,接下來還將會出現共享汽車、共享飛機,經濟社會發展的面貌將會煥然一新。

4.高速鐵路。毫無疑問,大家都強烈感受到了高鐵帶來的便利。現在最快的高鐵是350公里/小時。目前正在試驗500公里/小時的高鐵,同時實驗室已經在研究2000公里/小時的高鐵,大約15年後就可以投入運行。到那時,高鐵幾乎可以取代飛機,成為人類快捷出行的首選。「地球村」將真正成為現實。

第二

技術的整體性突破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教育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變革的可能性

上述變化的特徵,概括起來就是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快速增長。據統計,現在每一年信息量的增長量是人類有信息以來所產生的信息量的總和。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知識更新周期是3-4年。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就意味著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的東西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另外一個特徵是知識綜合化速度在加快。千百年來,傳統的學科就是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而現在引導科學技術發展的都是諸如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航空航天科學、海洋科學、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為代表的綜合性學科,學科的門類以及所涉及的深度廣度與日俱增。

知識的綜合化,當然會對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美國科學院的分析預測指出,1790年,全社會從事知識服務的工作人員僅佔2%,工業和製造業的工人只有3%,而95%以上是農業人員;而到了2020年,從事知識服務業工作的人數佔到工作人員的87%,農業勞動人口不到1%,工業和製造業相關人員只有12%。可見,從事綜合知識服務的工作將成為社會職業的絕大多數。

近年出版的《奇點臨近》《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同時揭示了一個可能性,就是計算機,包括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以一種加速度的發展方式前進。人類的演進,從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電氣時代,再到信息化時代,到人工智慧,已經快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但是人類演進的速度,比起未來計算機發展速度來說卻是小巫見大巫。儘管現在人類的智慧依然遠遠超過計算機、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但與此同時也越來越接近一個「奇點」。「奇點」過後,人工智慧很可能將反超人類智能。到那時,不再是實體世界控制虛擬世界,而是人工智慧控制人類智能。35-40年後,我們可以見證這一時刻的到來。

這樣的變化,為今後帶來了非常大的可能性:傳統的工作崗位、工種甚至行業不斷消失,而新的崗位、新的工種和新的行業又不斷崛起。一份美國企業家委員會提供的報告預計,未來幾年將有12種工種消失,包括計程車、郵政、造紙、固定電話、手機、信用卡、錢包、電影院、有線電視、快餐店員工、保險等。現在高中畢業生在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反覆琢磨選擇什麼專業,可是等到大學畢業時,這個專業可能已經沒有了。

未來已來,我們已經感受到未來的邊緣,未來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我們的身邊。

第三

中國未來教育的特徵和前景

喬布斯在去世前的最後兩年與比爾·蓋茨進行了12次討論,討論的話題是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一問題要從現在教育發生的變化說起,這些變化將對未來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1

泛在教育登上舞台

所謂傳統教育,是指在固定的校園中,教師和學生在固定的時間按照規定的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而隨著互聯網、移動通訊、雲技術的實現以及其他信息技術的發展,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任何內容,這就是泛在教育。泛在教育正在替代傳統教育,儘管在體制內這種景象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現,但泛在教育在體制外已經風生水起,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如今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從事課外教育的上市公司,它們沒有校園、沒有教室,甚至沒有教師,但是卻擁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學生,可以引領十億甚至幾十億的人。它以網路為校園,以電腦終端、手機為教室,旗下的教師遍布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德國、義大利等世界各地。

泛在教育是以網路為紐帶的學習方式。什麼時候學習、學習多長時間、由什麼樣的教師教學,這些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網路教育公司作為中介,向教學的雙方收取管理費,並負責解決有關問題。此外,泛在教育還可以根據個性化的需求,向學習者提供一對一、多對一的教學方式,並吸收反饋意見進行調整改進。

儘管價格不菲,但很多家庭仍然認同網路教育的方式。因為現代信息化的交流手段不僅給學習帶來了便利,而且可以收到比傳統的學校教育更大的效果。這就是泛在教育風靡世界的原因。

2

人工智慧初見端倪

按照國家規劃,人工智慧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正在迅速推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這在深圳羅湖已經有了豐富的應用和實踐。

二是開放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在線學習教育平台。美國有兩家比較著名的大規模在線教育,一個是哈佛大學和MIT聯合製作的,另一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主導的。它們的網上課程,瀏覽的人數很多,但課程時間不長。如斯坦福大學的慕課在線教學,以前都是憑藉電腦終端,而現在主要開發手機平台。一門課程被分成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1分鐘到1分半鐘,學習者可以利用零碎時間來觀看學習。所有模塊看完後就學習了一門課,並獲得相應學分。學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取得文憑。這改變了高等教育的形態,將會對高等教育產生影響。

現在大數據在線學習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優勢。首先是打破了學習的條件限制。當今教育體系下,什麼年齡段就上對應的學校。但網路學習課程完全是按照興趣自主選擇,年齡、性別、學習基礎、國籍都沒有限制。所以,可以實現很多國家的人,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在一起學習。

其次是實現對學習者的分類指導。按照大數據分析的功能,可以迅速把幾萬人進行分類,實行差別化教學。比如以前批改幾萬張考卷需要很長時間,但現在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將所有考生分類,不僅要分析答題正確率,還要分析錯題原因——是因為問題沒有看明白,是數學基礎不具備,還是文化差異導致了歧義?假如題目正確率很高,它會提示選擇這門課程沒有必要,建議選擇高一級課程;如果正確率很低,它會建議降低一個層級選擇另外一門課程;做錯了個別題目,則會有針對性地建議補習什麼知識、增加什麼學習,讓學習成績更好。

再次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相互融合併應用到學習教育之中。許多學校已經建立了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下一步關鍵是如何把手機變成教學工具。現在有些學校仍不允許學生使用手機,這就等於在幾百年前不讓孩子識字一樣。對學生來說用手機學習、交流已經成為了基本的生活方式,就像水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儘管這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擔憂,但比起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巨大效益來說微不足道。

文憑認證制度阻礙著慕課的推廣。現在國家對慕課文憑還不承認,因為它的驅動力還不夠強。在美國,至少50%的大學都有在線課程的學習,多數學校都把一部分課程改為網上授課,另一部分才是面對面授課,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當然,網上授課需要更多的後台管理和服務人員,而現在技術上的難點是技術的創新與制度的認證制的矛盾。要不斷提高技術服務,就要大量投入以及大量用戶參與。怎麼讓人停留?就要承認慕課文憑。這就成為了一個死結,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落後的生產關係已經阻礙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馬克思還說,先進生產力一定會推動落後生產關係的變革。如果有一天,大家明確感受到在線教學的效果和課堂學習的效果是很接近的,那麼最終承認它就是時間問題了。

三是個性化教育呼之欲出。迄今為止,人類教育方式經過了兩次大的變化:一是從沒有教育到有了教育。那時是個人對個人的個性化教育,但接受教育的人很少,所以稱之為個性化的精英教育。二是工業革命後,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每個人必須受到必要的訓練、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所以開始了義務教育、公共教育的概念。接受教育的人數急劇增多,相應的資源和教師供不應求,傳統的個性化教育已不再適用。這時候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提出了班級授課制的概念,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所有人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然而,集體性的大眾教育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用同樣的內容、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標準對待不同的人。按照心理學家的分析,人在7歲時,每個個體的心理年齡從3歲到11歲不等。同樣是7歲的孩子上學,有的學生心理年齡只有3歲,有些心理年齡到了11歲,這種情況下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儘管有一個口號叫面向大多數,但往往只能面向1/3,另有1/3的人跟不上,1/3的人吃不飽,只有1/3的人跟教師的教學是匹配的。

此外,課外輔導也給集體性的大眾教育帶來衝擊。按照教育規律,應當在適當的時間教授適當的內容。可是現在課外輔導教學異常發達,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上輔導班,這導致學生水平普遍超出了教學內容。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和家長只得投降,因為如果不上輔導班的話自然就落後了。集體化大眾教育的弊端已經越來越讓人感覺到必須改變。

個性化的大眾教育為克服集體性大眾教育的弊端提供了可能。即使在同一班級,個性化的大眾教育針對每名學生推送的內容、評估的方式,提供的解決方法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直觀地看到每個人解析問題時停留的時間,可以了解每個人思考問題的過程,從而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國際化進程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實驗室團隊研發出一個人工智慧翻譯器,可以供36位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同時進行語言互換。世界上最常用的有30多種語言,如果人工智慧翻譯器能夠達到99%的翻譯準確率,將對教育國際化進程產生革命性突破。在這樣的趨勢下,未來全世界的大學將會分成兩種:一種是主導性大學,另一種是輔導性學校。主導型大學將只有300多所,集中最優質的資源、最優秀的教師和最優良的服務,教學內容覆蓋所有學科,影響所有國家。而其他大學就成為主導性大學的輔導學校。這種全球的影響力和國際化的程度將會超過我們的想像。

現在互聯網仍然存在語言的隔閡,大多數人只能看中文網站。但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實現同步翻譯。將來網民可以隨時獲得世界上所有的互聯網信息,由於語言而導致的文化隔閡、交流障礙都將消失,那時候人才的流動、工具間的流動將會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方便。未來國際化的進程會對教育提出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辦學模式和教育方式的改變?

3

以變應變

在改變的形勢下,應對之策的核心觀點是以變應變。以變應變,就是在變化中適應變化、主導變化。變什麼、為什麼而變,這是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自從有了學校制度以來,人們的基本觀念就是學校是一個讀書的地方。上學和讀書經常作為同義語,教學和教書也差不多是同義語。讀書、教書是基本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模式。但是隨著社會變化、知識更新,這種思想觀念面臨著挑戰,現代教育把培養能力看得更重。

在不同的維度里,國際上公認在未來最需要的能力有4種。這4種能力被認為是核心素養,是一個人能夠適應未來變化和挑戰不可缺少的能力,對這4種能力的掌握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水平和幸福程度。

1.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就是能夠對事物進行理性推理的能力。哈佛大學校長有一句名言:培養的任務是什麼?就是能夠判別什麼人在胡說八道。他把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歸納為要有批判性思維,對問題的根據、合理性要能夠做出評判。

2.溝通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和分享都需要溝通,而溝通是需要有條件、有基礎的。

3.創造性。未來的世界變化很快,高度個性化、高度小型化將成為發展趨勢。只有在某一領域、某個方面有所建樹,具備較強的創造性,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發展需求。

4.文化流暢性。也就是在國際上進行交流的能力。只有具備國際視野,通曉不同國家的法律,了解別國風土人情、價值觀和思維方法,才能夠跟別人進行平等交流。

這是國際上最強調的4種基本能力,也被稱之為核心素養。怎樣適應這種高度智能化、個性化、國際化的發展需要、發展可能,在社會變化當中把握主動,走在時代前列呢?以下幾點是值得討論的:

1.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不管企事業單位也好,政府管理也好,只要能夠很好地運用互聯網資源,就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反之,任何的事業和活動如果不能跟互聯網結合起來,就難免失敗的命運。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如果教育不能夠跟互聯網結合起來,不管是怎樣的高水平,不管有多少投入,也終將被淘汰。

世界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大都非常緊密。如果現在互聯網出了問題,那麼整個社會將陷入癱瘓,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然而,學校即使沒有互聯網,教學活動依然可以照常進行。儘管在教育活動中已經大量應用現代信息化手段,但這些手段仍然處於輔助階段,還沒有達到相互融合、不可分離的水平。

國家提出的目標是用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共分成3個階段: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在中國,校校通已經全面實現了,班班通也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人人通也超過了70%。隨著更加成熟的5G技術被廣泛應用,這一目標實現的前景是無限廣闊的。

為什麼要強調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不用現代網路化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認為網路可以代替一切也是不現實的。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了一個實驗,教師在20個班級講授同樣的內容,講完後進行考察,班級80%的人通過了;在另外一個相近水平學校的20個班,將同樣的內容用互聯網和影視的形式向學生播放,最後考察的通過率只有20%。由此可見,線下教育是不能被替代的,關鍵在於如何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

四川成都的手拉手行動就是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個良好典範。這個活動讓成都教學質量拔尖的學校與大涼山、小涼山十分落後的學校結隊,通過網路結成同步課堂:在成都的學校上課,在另一個很遙遠、很貧困的學校同步收看課程。上課時,教師既可以提問成都班級的同學,也可以提問線上幾百公里以外的學生。由於網路課堂的放大效果,教師很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很認真地研究每一次的教學效果,這樣一來,不但落後的學校學生水平有了很大進步,教師的敬業精神、專業水平和事業動力也明顯提高。由此可見,線上線下的融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提供可選擇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強調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內涵式發展和教育質量絕不能僅僅用考試分數來衡量。升學率固然是教育質量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真正內涵式發展在於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才是真正個性化的本質,才是小班、小組教學等各種形式的本質。

相比傳統商店,超市的優勢在於體現了高度人性化。超市的成功給教育帶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怎樣提供各種各樣可選擇的教育。要衡量一所學校內涵式發展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標是能否提供可選擇的教育。如果一個學校的課程、教學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學生的流動是自由的,那麼,這個學校的可選擇性就是高的。

曾有學校提出了口號:每一個學生有一張自己的課程表。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張課程表,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理念。每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興趣和未來規劃來設計個性化課程。這種形式要得以實現,首先要有豐富多樣的資源,特別是網路資源。第二要有多種渠道,學生能從各個方面獲得信息。第三要有多種模式,包括組織形態、教學形態、活動方式,當然還有選擇的機制,學業、學分、文憑怎樣跟自己的課程組合一併得到認可。如果最後只有通過考試才能得到承認,那麼其他模式都將失去意義。

國外大學已經在可選擇教育的模式方面做了探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在提供可選擇教育方面進行了一項重大的變革,不再按照學科、院系開設課程,而是由學生自主從8個類別數千門課程中各選擇1-2門作為自己修習的課程,只要修習了足夠的學分就可以畢業。哈佛大學本科學生不存在專業之分,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進行專業化學習。因此注重提供可選擇教育,也將是應對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3.教師角色的轉變。教育界普遍有疑慮和擔憂:在信息化、網路化,特別是人工智慧浪潮席捲而來的形勢下,教師會不會失去崗位?這種擔憂有一種瀰漫之勢。最近英國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未來幾百種職業當中,按照失去崗位的可能性來劃分,教師排在倒數第二位,被淘汰的可能性是0.43%;排名最後的是藝術家和創造者。儘管教師職業被淘汰的可能性不大,但教育活動中一些機械性、重複性、有標準答案的工作,有很多一定會被人工智慧替代,比如改卷、改作業的工作,將來完全可以由人工智慧來解決。還有重複的練習,也可以由既溫柔又耐心的人工智慧代替。

教師要做什麼事情呢?教師要真正回歸到教學的本原上去,就是做人的工作。教師是人的事業,所從事的工作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碰撞、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教師從大量重複、瑣碎、機械的活動中解放出來之後,可以從事更具有人類本性的活動,教師會更加幸福、更加開朗,師生關係也更加和諧。與此同時,教師本身的素養要提高。如果不更新陳舊的觀念、知識和方式,要過渡到高度現代化的教育領域是不現實的。

今後教師的活動將有幾個特性:一是更複雜的知識傳授,是對知識綜合性的運用。二是更加富有情感,是以情感的交流和切身體驗作為基礎的教育方式。三是更加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讓學生身心得到更好地放飛,教師成為學生情感、意志、心理波動、美好想像的最適合的對話者。

4.創新教育管理。教育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目前要努力為此創造條件,首要的是打破制度性的分割。消除制度性的分割需要創新,這種分割多年的慣性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從技術上已經完全成熟了,但是要被推廣,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利益、管理和法律的阻力。同樣,中國已經形成了千百年的教育制度、管理方式不可能在一朝一夕改變,但要為此做好以下準備:

首先要樹立一切皆可聯繫的設計理念,努力打破制度性的分割。現在學籍、教育種類、教育類型、文憑方方面面都被分割成不同的類型和階段,所以要讓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籍管理、不同的文憑、不同的專業之間互通有無。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網路上完全沒有障礙的自由行為,我們需要在觀念上讓這些障礙慢慢消失。

其次,要打破單一中心,樹立人人都是中心的觀點。在現代化信息化背景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手上都拿著自己的麥克風。面對著鋪天蓋地的信息以及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消息,每個人對自身價值、利益以及所關注的人和事,都是社會發展無限的動力。要讓所有人的創造性都能夠競相迸發、每個人都會發聲、每個人都被傳播,就要尊重和保護這種創造性,這也是教育過程中要讓創造性自由生長的要求。當社會真正尊重每個人立場上的時候,教育肯定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里都有自己的獨立地位,每個人的身份隨時可能轉換:在這個地方可以是教師,到那個地方是學生;在這個地方是主導者,到那個地方是協調者。要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這樣一種平台。

再次,要走向開放。數據是最重要的資源,很多錯誤都是緣於信息的不準確。以前教師教學過度依賴教學參考書,而現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是沒有秘密的。只有開放、開放再開放,才能和大家共同發展。

5.建立合作溝通模式,實現共享共贏。現代社會的競爭已經發生了變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信息、資源等渠道很多,傳統的相對封閉的教育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改變「零和遊戲」的思想模式,培育合作和相互溝通的心態,建立一種新的相互聯繫的模式。比如學校和學校的聯盟,課程和課程之間的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教育才能夠健康發展。

推 薦 課 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