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軍後民 | 中山國鐵器生產的特點

先軍後民 | 中山國鐵器生產的特點

原標題:先軍後民 | 中山國鐵器生產的特點




中山國的鐵器生產有著顯著的特點。在軍事領域,雖然期鐵兵器已經嶄露頭角,但直到戰國中晚期青銅兵器仍是主流;戰國晚期中山國鐵器應用最多的是鐵工具,尤其是農具,基本取代了其他材質的農具而佔主導地位;在生活用具方面,出現了大型鐵製品和精工鐵器;中山國大量的鐵制船體構件也為其他國家所罕見。鐵器在生產和生活的很多領域已經替代或正在逐漸替代銅器。



鐵器首先運用于軍事裝備


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人類發現或發明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手段,往往首先應用于軍事方面,然後才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推廣。中山國的鐵器亦是如此。到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中山國鐵器均為戰國中晚期,戰國早期資料尚未發現,但根據文獻記載可知知一二。《呂氏春秋·貴卒》雲:「趙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日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可知中山有以鐵杖為兵而迎敵者。這句話常用作證明中山國鐵器發達之史料。那麼,這段記載所反的「趙氏攻中山」事是什麼時間發生的呢?查《呂氏春秋》一書,「趙氏」這一稱呼除此處外還出現有四次,分別如下:


《呂氏春秋·論威》:「豫讓必死於襄子,而趙氏皆恐。」


《呂氏春秋·長攻》:「因以代君之車迎其妻,其妻遙聞之狀,磨笄以自刺,故趙氏至今有刺笄之證與「反斗」之號。」


《呂氏春秋·慎大》:「趙襄子攻翟,勝左人、中人,使使者來謁之,襄子方食摶飯,有憂色。左右日:『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憂色何?"襄子日:『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日:『趙氏其昌乎"!」


這幾處「越趙氏」都是指戰國初期趙襄子之時的趙國。


《貴卒》篇所述「趙氏攻中山」之事,《國語·晉語》中亦有記載:「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可見確為戰國早期趙襄子時事。戰國早期的中山國屢屢遭到晉國威脅,所以重視軍事裝備的精良化是很正常的,同時在與近鄰晉國的交往中便於學習到其先進的鐵器製造技術,因此中山國能擁有如此精良的鐵兵器,在鐵兵器數量較少的戰國早期閃爍出耀眼的光芒,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木皮鐵杖


杖身為八棱型,鐵心外包以木皮,木皮外密纏絲線並塗上絳紅色的漆。杖兩端裝有飾以錯金銀雲紋的銅帽和銅鐏,製作工藝十分考究。


戰國後期,鐵制工具佔主流


到了戰國中晚期,各國注重農業生產,製造鐵器的技術也有了進步提高,這使得鐵器有了大規模生產的可能。雷從雲撰文統計了六個地點出土鐵器中生產工具的比例以及農業工具在生產工具中所佔的比例,說明鐵器出現之後,最重要的使用方面是在農業生產上。從所舉例子看均為戰國中晚期的遺址和墓葬,準確地說,應該是反映出戰國中晚期鐵器最主要的是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中山國鐵器各器類中,無論是出土數量、出土地點還是器形種類,農業生產工具也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山國出土的5322件鐵器,其中工具有362件,占出土鐵器數目的69%。墓葬中出土鐵工具總共50件,除去一大部分盜墓工具外,墓葬填土中被棄修墓工具17件,佔34%。石家莊市市庄村遺址出土鐵器完整和殘部共有47件,器形完整者有、削等。另外還有帶子母口的連接在一塊的方鐵條、鐵片等。這些鐵器多數為生產工具。可見,戰國中晚期中山國和其他各國一樣,鐵器製造的重點放在了農業生產工具上。


鐵钁




鐵鍤


戰國早期中山國鐵器生產數量不多,以鐵兵器見長,到了戰國中晚期則以生產鐵工具,尤其是農具為主。這一方面是由鐵器的製造工藝水平決定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山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獨具特色的大型鐵器和精工鐵器


在生活用具方中山國大型鐵器和精工鐵器的鑄造很有特色。靈壽城二號遺址出土的大鐵釜系用八塊范組合澆鑄而成。釜身及肩部有凸弦紋,弦紋起到加固作用。此件大鐵釜通高34.7厘米、肩寬37.2厘米、口外徑24厘米、器壁厚0.5厘米,是目前戰國時期出土的鐵釜中最大的一件。


鐵釜


鐵制生活用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出土於中山王墓東、西庫的兩件長方形火盆。這兩件鐵盆形制相同,是取暖和燒烤肉食的用具。火盆敞口、折沿、直壁、平底,底部兩側各有兩個蹄形足,外壁兩側各有兩個獸面鋪首銜環,銜環環為銅製。整個器物不僅體型大,而且工藝精美,器身周正,邊角規整,表面平光,堪稱中山國壽鐵工藝水平的代表之作。



高18厘米、長89厘米、寬45厘米,重66.5公斤。


類似的大型鐵製取暖用具在漢代中山地區也屢有發現,但在器形大小上都略遜於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兩件大火盆,充分說明了戰國時期中山國製造大型鐵器的技術已經十分精湛。在靈壽城六號遺址一號鑄鐵爐門外的作業坑東南部堆積了大量的鐵渣、燒土塊、殘坩堝塊和陶范殘塊,其中一件坩堝殘塊長45厘米、中部徑20厘米。這樣大型的坩堝范,證明中山國的確已經掌握鑄造大型鐵器的技術條件。


鑄造工藝精湛,成就精美藝術品


中山國鐵器的鑄造工藝也毫不遜色,不僅能夠造大型鐵器和銅鐵合鑄器,而且把鑄鐵技術和精美的金銀錯技術進行完美結合,製作了一批很有特色的鐵質藝術品。中山王墓西庫出土的中山王厝鼎,通高51.5厘米,重60公斤,銅體鐵足,是我國目前發現戰國時期的一件較大的銅鐵合鑄器。鐵與銅熔點不同,兩者合鑄為一體有一定技術難度。這件鐵足銅鼎,鐵足部分應該是白口鑄鐵。因為接近共晶成分的白口鑄鐵,熔化溫度和青銅相近,分子間擴散作用較易進行,可以達到較好的熔接狀態。戰國中山國的工匠很好地掌握了這種技術。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錯金銀殘鐵器雖然已經無法分辨出器形,但周身滿飾精細的錯金銀花紋,繁華富麗略見一斑。這些多屬於中山王族的奢侈消費品。



鐵足大銅鼎

車船構件,獨領風騷


中山國鐵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其車船構件的大量出現。中山國葬船坑出土船隻是中山王厝生前御用的豪華遊艇。船體之華麗自不待言,連接船板用的鐵箍也是前所未見。在葬船坑出土了鐵制船板箍共有71件,由寬1.6~1.8厘米、厚0.15厘米的長鐵片繞制而成。這些鐵箍的作用是使船板拼接牢固,於不同的部位,其形狀也不同。有學者對鐵箍質量和船板拼接方式進行了細緻研究,認為鐵片雖未經金相分析,但肉眼觀察幾乎與現代鍛打的熟鐵無異。船板的聯拼方法是先在相鄰的兩船板上,於距板邊40~50毫米處各鑿一20余毫米見方的穿孔,以鐵片經穿孔繞扎三道或四道,相鄰的兩船板即為之聯拼;然後將穿孔之間隙以木片填塞,再注以鉛液封固。與戰國其他各國相比,中山國車船構件的鐵器化起步較早。


船底鐵箍




舷邊鐵箍


編輯整理:何會娟


參考書籍:《鮮虞中山國史》


《中山國經濟研究》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

《厝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薦讀】《故國中山》—迤邐中山 紛紜爭辯
清明節前志願者在蛟潭庄趙三小烈士墓前舉行公祭活動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