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鰲論壇宗教領袖對話:行願大千,心手相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博鰲論壇宗教領袖對話:行願大千,心手相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南海佛教網博鰲訊:由國家宗教事務局主辦,海南省民族宗教委員會、海南省佛教協會承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 「宗教領袖對話」分論壇4月11日下午在海南博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領袖對話

這是繼2015至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宗教領袖對話」分論壇連續成功舉辦三屆之後,博鰲亞洲論壇第四次迎來宗教分論壇的舉行。博鰲宗教論壇正在成為連接中國與亞洲,中國與世界的「心」紐帶。本次論壇主題為:行願大千,心手相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印順大和尚,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桐柏宮主持張高澄道長,聖公會環南教會前主席、新加坡聖公會榮休主教周賢正,分別代表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教派的宗教領袖展開對話。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田薇主持論壇。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田薇主持論壇

印順大和尚發言

印順大和尚首先對這次宗教論壇的主題進行了闡釋,他表示,中國國家領導人在昨天的博鰲演講中,提出如何解決當今複雜變化世界的「時代之問」,給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答案」,並將永續改革開放道路,促進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的交融發展,加快開放力度作為主要動力。他還強調「博鰲方案」對此做出的貢獻。因此,今年博鰲宗教分論壇將主題定為「行願大千,心手相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印順大和尚說,「行願」之說見於多部佛經,行是實踐的精神,願是崇高的理想,合意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所以強調願行合一與知行合一,亦即有理想且有行動去努力實現。「大千」則是大千世界的略稱。行願大千指大乘菩薩行者以無我利他的菩提心,心手相連,拔苦予樂,普度眾生。

簡而言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我們宗教界在大千世界的所行之願,是發心之處,是心之所歸。昨天,中國國家領導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了全面透徹的說明。他說,「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我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並同有關各方多次交換意見。我高興地看到,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和認同,並被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五年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變得更加具象而實在。

印順大和尚強調,四年來,博鰲宗教論壇為我們行此大願打下了基礎,巧合的是,四屆宗教論壇的主題都是圍繞著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發願行願的:2015年的主題是「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強調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善願善行,它的構建需要中道圓融的原則。2016年的主題是「心平天下平——同願同行亞太夢」,強調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和平之願。巧合的是,自此以後,南海形勢趨於穩定。2017年的主題是「法乳同源,和合共生——匯聚佛教智慧與願力的黃金紐帶」,強調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合之願。今年的主題是「行願大千,心手相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一統前題。

這就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通過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促進世界更和平一樣,博鰲宗教論壇也通過四年一輪的努力,發願行願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此願可信可行。

四年來,來自世界各地、各宗教領袖之間互相溝通交流,以期凝聚共識、消弭分歧、尋求最大公約數,共謀民眾福祉,增進了各宗教、教派之間的理解與交流,取得了眾多共識,達成了一系列合作。讓人高興的是,我們發現,中國宗教界人士這幾年作為宗教使者,行走在「一帶一路」上,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張高澄道長發言

主持人田薇幽默地將往屆宗教論壇關於命運共同體的討論成果比作「1.0版本」,並詢問具有計算機博士學位的張高澄道長,是否還有2.0版、3.0版。

張高澄道長表示,談到命運共同體1.0版和2.0版的問題,我們人類考慮的無非兩件事情,一是怎樣把物質世界開發得更加適合我們的內心,二是怎樣讓我們的內心世界更加寧靜有道,更加符合自然之法則。這兩個方面道教歷來都是比較積極主動的,我們提倡內修,提倡對物化的生活和物質需求保持知足的狀態。人類的所有問題都跟「不知足」有關,跟慾望超過了物質世界的承載能力有關。

這次博鰲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到了全球變暖的議題。全球變暖在我們道教看來,其實就是大家對於「儉」不是很重視,如果大家生活儉樸、知足,我們的地球就不會變暖。

《道德經》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教哲人太上老君很早就提出,保護天地,「儉」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對於世界文明而言亦然。要守「儉」,內心寧靜、清凈無為的修鍊方法很有效,這方面我們道教有很多經驗。

周賢正主教發言

對於「1.0、2.0版本」的探討,周賢正主教表示,十多年前,我參加過瑞士的達沃斯論壇關於宗教的分論壇,我想謙卑地說,恐怕我們1.0版本還達不到。我們亞洲除了在經濟、文化方面要對世界人類作出貢獻外,宗教這個領域也一定要提升。這個提升不是說要去創造新的神學經典,而是我們現在應該怎樣提升亞洲的宗教文化,彼此加強學習交流,奉獻普世價值,在不同的領域發揮我們的長處。

今天亞洲各國代表中,我來自東南亞,我經常看到許多災難,看到難民的孩子死在海灘上,父母欲哭無淚。我覺得這個時候,宗教已經不是一種個人的信仰喜好,而是一種責任。

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從歷史中一路走來

談到佛教在新時代的發展,印順大和尚說,佛教如果不能引領這個時代,適應這個時代,被時代淘汰是必然的事。所有的宗教都需要順應因緣,順應當時的環境和個體來解決具體問題。佛教兩千多年的歷史,就是順應因緣變化和社會需求不斷調整、豐富完善的過程,不斷吸收各方面的智慧來完善我們的體系,增強我們的社會能力,希望我們面對困惑的時候能夠有光明的前景,不管信還是不信,我們總希望在無情世界裡面找到一點溫度,也希望在紛紜複雜的世間找到一份安定的力量。這種力量讓我們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清晰地把握當下和未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田薇進一步將話題引向了科學與宗教的關聯。張高澄道長表示,道教對科學有很深刻的理解,許多科學物理的重大發現,都證明了在我們所見的東西背後蘊含著種種嚴格的自然法則。《道德經》里早就提到過這個事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覺得《道德經》關於量子力學的描述特別清晰,它有句話,叫做「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意思是天道是恍惚的,你要認識他不可能像數學一樣,但是恍惚不是恍惚得死去活來,而是裡面有真有像,有妙意在裡面。而量子力學裡有一個測不準的原理,意思就是量子到了非常微小的時候,物質的存在、量子的存在是不精準的。

談到這方面,我想科學跟宗教其實有很多地方可以良性互動,宗教人士的眼光夾雜著一些科學思想,科學家也應該有一些宗教的辯證思維,宗教人士可以有科學的思想,科學家也可以有宗教的情懷,這樣或許我們宗教可以開發出一個新的2.0版本。

暢談宗教的包容性

主持人問及宗教、文化、文明之間的包容性問題時,周賢正主教表示,包容的觀念有不同的層次,一種包容是我不得不接受大家,還有一種包容是聖經里談的,包容並不是你喜歡不喜歡,上帝造人就是意,這個意的觀念很特殊,聖經裡面不分貴賤不分男女,大家都要包容,包容是一種責任。

張高澄道長說,我們南宗有一個特點,南宗修鍊,內心達到和諧之後就是一個非常包容的人了。南宗祖師中,有一個紫陽真人,他是最早提出來儒釋道三教歸一的。假如我在西方碰到一個外國人跟我傳教,他第一個動作指著天上,神是唯一的,這個很對,跟我們道教的無所不在一模一樣。其實不同宗教的人是很容易走到一起去的,不管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等宗教,大家有時候碰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都是生活當中的一些小問題,我用我的方法解決,假如我的宗教沒有直接的解決方法,那麼我們也可以借鑒他山之石。

對於宗教的包容性,印順大和尚表示,佛教是具有包容性的宗教。我想起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他的觀點,這就是佛教。」科學家歷經千辛萬苦攀登到科學頂峰,總會發現佛學大師在那裡點頭微笑。

所有佛教經典都是針對我們芸芸眾生投放的慈悲與光輝,就像所有宗教的經典在紛紜複雜的世界中給我們帶來一份安定的力量一樣。我們一隻手不可能代替另一隻手,一個宗教也不可能代替另外一個宗教,我們可以手挽手,糾正生活的謬誤,向社會投放出慈悲跟愛的光輝。

專註傾聽發言的嘉賓

嘉賓提問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印順大和尚接受鳳凰衛視採訪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宗教領袖對話」分論壇於下午17時結束,三位宗教領袖用他們的智慧與信仰發出了共同的聲音:各宗教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祈願行願,為推動中國宗教進一步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探索和努力。(文/圖:南海佛教 頓尋 樊舟 張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相 的精彩文章:

從手相看你的財運哪裡來,你是這種手相嗎?
頂上之戰艾斯被公開處刑,羅傑海賊團卻沒人出手相救

TAG: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