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鬼吹燈》迷上考古的90後女漢子:古墓麗影和盜墓筆記是一場夢
「尋龍千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提起考古,不少人可能會想起盜墓。前兩年風靡一時的盜墓小說《鬼吹燈》中,手拿羅盤、脖掛摸金符、口中念著口訣的摸金校尉給不少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真正的考古專業,與這些故弄玄虛都毫無關係。
2013年,李子一在實習中 受訪者供圖
在進入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學習之前,李子一與很多人一樣,對此滿是好奇。但自稱被《鬼吹燈》帶到「坑裡」的她卻發現,考古和人們想像中的大相徑庭。靈光一閃間,一部名叫《考古入坑指南》的作品在李子一的手中橫空出世。
該作品先是在網上連載,以漫畫的形式風趣幽默地科普考古學,隨後又被上海古籍出版社集結成冊出版。
李子一的《考古入坑指南》 受訪者供圖
不僅如此,她還利用閑暇時間,與好友做了一套以甲骨文為主要元素的微信表情包,此外,她的創意被媒體採納,經她手的9個「甲骨文表情」解讀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引得眾人好評……
生於1993年的李子一,2011年進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學習,本科畢業後她又考入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自稱「海帶」的她目前正計劃赴海外讀博。4月9日下午,李子一在鄭州的一家咖啡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這個90後考古人,一改公眾對考古圈「老學究般」的固化認識,展示了新一代考古人富有創意但不失嚴謹的風采。
李子一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畫滿了練習的作品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甲骨文邂逅《政府工作報告》
她還把甲骨文變成了表情包
今年兩會期間,河南當地媒體《大河報》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另闢蹊徑。用古老的甲骨文穿越數千年的歷史塵埃,為報告中的「獲得感」、「環保」、「改革」等9個熱詞,賦予了別緻的韻味。
甲骨文解讀熱詞 截圖自《大河報》
9個熱詞,出自不到25歲的李子一和好友李舒桐之手。李子一說,當地媒體聯繫上她們時,提了三個要求:高端、大氣、上檔次。這樣艱巨的任務,對於初出茅廬者可能壓力山大,但對於李子一和好友,則是輕車熟路。
「時間很緊。」4月9日下午,李子一回想接到此事最初的感受時,如是說。好在,在此之前她們設計過一套以甲骨文為基礎元素的微信表情包,說干就干,經過幾次修改,報道出街,好評如潮。
作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在很多人的心中,甲骨文絕對是「天書」。去年,河南省博物院發布全球招賢榜,重金招募天賦異稟者,破譯甲骨文的文字含義。但在考古系出身的李子一看來,甲骨文卻是她本科學習時的必修。
「目前現存的甲骨文有5000多個,破譯的有1000多個。」說起甲骨文,李子一如數家珍。她第一次接觸甲骨文,是在大一下半學期,「那是我們的古文字課,上課時老師每天帶我們認甲骨文、金文。」
也是在這門課上,她領略到了古文字的形態美和音律美。李子一告訴紅星新聞,學習甲骨文時,一開始感覺很難,但時間越久越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當時上課還有一個外語學院的日語外教來蹭課,聽得超級認真,我們也很受激勵,一個外國人都這麼努力,我們作為華夏兒女更應該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學好。」
李子一的筆記本上,寫著甲骨文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之後的一次偶然機會,她與李舒桐碰撞之下,覺得可以把本來就是象形文字的甲骨文製作成動態的表情,在甲骨文知識的支持下,兩人邊做邊商量。「那段時間幾乎不睡,作息全亂了。」李子一說,36個微信表情花了她十天時間來製作,「給微信投稿投了24個,除了6個表情中的甲骨文與表達的意義不太相關外,其他的均和文字的本身意義相關。」
考大學選專業沒聽父親的
被《鬼吹燈》帶進考古專業
經歷了三次修改之後,「瘋狂甲骨文」表情包於2017年8月17日通過了審核並正式上線。甲骨文這一冷門絕學,也在李子一的帶動下,成為了各個年齡段都喜聞樂見的表情包。截至2018年4月10日下午,在微信的表情包商店裡,「瘋狂甲骨文」表情包下載量10餘萬次,使用量80餘萬次。
李子一和好友設計的甲骨文微信表情 受訪者供圖
李子一老家在河南新密。她說自己的家庭勉強算是書香門第:父親是老師,母親在醫院工作。
「選專業的時候,我爸推薦我學商學、經濟學類的專業,但我不感興趣。」李子一說,「但媽媽支持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那時,以《盜墓筆記》《鬼吹燈》為代表的盜墓小說盛行,李子一對此很感興趣,「我特意去圖書館買了《鬼吹燈》的全集。」
李子一笑稱自己是被《鬼吹燈》帶進了考古的「坑」。2011年,李子一被鄭州大學考古專業錄取,「我們班的同學都來自豫陝兩地。」李子一告訴紅星新聞,這是考古學專業的傳統,教學與實踐結合緊密,「鄭大的考古學多以中原地區的歷史遺址為主要研究對象,學科開設也是以此為基準。」
2013年,李子一在實習中 受訪者供圖
《考古入坑指南》另類解讀考古
「古墓麗影、盜墓筆記都是一場夢」
在研究生選擇專業時,李子一選擇了醫學與考古學的交叉學科「骨骼考古學」,「現在我一看遺址中出土的人、獸骨頭,就能判斷出死的時間,大致年齡、性別、得過什麼病、死之前吃了什麼東西……」
在李子一送給紅星新聞的《考古入坑指南》一書正文的第一部分,寫著一行字:考古不是你想像,不是挖寶,不是鑒定,不是收藏。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隻狐狸。這也與她幼時的經歷有關係,「高一入學時,我穿的是紅色的外套,室友叫我『紅衣大俠』,結果我聽成了『狐狸大俠』。」李子一告訴紅星新聞,在創作考古系列漫畫時,她畫了一隻狐狸,並把自己的綽號「阿三」贈予這隻狐狸,以它為主人公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少年醒醒吧!鑒寶、古墓麗影、挖恐龍、盜墓筆記都是一場夢!和考古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挖出來的文物要上交國家,而且大部分時間你會蹲在工地挖土……」在《指南》中,李子一用生動活潑的網路語言,一句話點出了考古的真實狀態,將自己最初對考古的幻想、實習到工地後的落差,以及考古究竟在幹什麼,都給公眾進行了科普。
漫畫的內容,多來自於李子一日常的學習和實習。大三實習時,因為第一次到工地,李子一說自己走了不少彎路,「20天能洗一次澡。」李子一回憶當年的實習經歷時說,有一次中途回家,她發現自己在路上的回頭率激增,「髮型是鍋蓋頭,一身土,根本看不出性別。」
但在入學之初,因為班裡男女比例過分「陰盛陽衰」,不少老師還擔心班級到考古工地實習時咋辦,「結果我們班的女生都成了『漢子』,挑得了土,喝得了酒,攆得了狗……」
2013年,李子一在實習中 受訪者供圖
李子一告訴紅星新聞,《指南》最開始只是在他們班的微博上連載,但後來因為反響很好,就受到了出版社的注意,「第一次聯繫我時我正準備出國,所以婉拒了,後來編輯老師再次聯繫我,被前輩們嚴謹治學的態度感動,決定出版。」李子一回憶,當時為了出版,她還把因為留學「爛尾」的連載補充圓滿,算是給了自己當年的青春記憶一個交代。
2017年7月,《指南》一書第一版面市。出版社還在上海書展上給李子一準備了一場1個小時的讀者見面會,「雙喜臨門,8月17日甲骨文表情包通過審核時,我剛到上海高鐵站,準備出席8月20日的讀者見面會。」
當時有讀者問,會不會有第二本作品時,李子一說會,「但現在看,2018年是不可能問世了。」
打算繼續出國讀博士
希望成為「拋磚引玉」的人
李子一說自己最佩服的就是考古圈裡學貫古今中外的各學科前輩了,「他們都很牛。」那是她努力的方向。
有其父必有其女,「我爸會不少樂器,還寫書法。」李子一賴以成名的繪畫,就是在父親的影響下練就的,「我小時候就喜歡畫東西,上學就被送到了鄭州一所培養學生特長的學校里。」在那裡,她學習了繪畫的基本知識。4月9日,在李子一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紅星新聞見到了她練習時畫下的作品。在好友李舒桐眼中,綽號「阿三」的李子一很仗義,「看上去大大咧咧,其實心裡很有想法,做事也很有規劃。」
目前,2016年已經碩士畢業的李子一是一個自由職業者,她準備今年9月再去英國,讀一個本專業的博士學位,「目前就差一封推薦信了。」
李子一在英國學習時拍攝的照片 受訪者供圖
關於在英國的學習,李子一說,那邊的教學更注重創造性思維,「有次在古埃及課上,老師讓分組提交帶有古埃及元素的作品,我們組做了一套撲克,感覺已經很可以了,但別組的作業提交之後,我很汗顏。」李子一告訴紅星新聞,她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之後那個組的作品,「他們從古文獻里找了許多古埃及的食譜,改良後做成了古埃及特色糕點。」李子一說,她見了別人的作業,只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關於未來,李子一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什麼都會一些,工作後哪種工作都可以勝任。」她最擔心的是自己有朝一日會失掉創新力。
「但我會努力去發掘新的值得畫的東西。」李子一說,她可能無法在考古行業的領域內做到最好,但希望自己是那個拋磚引玉的人。
作為校友,紅星新聞記者收到了李子一的《考古入坑指南》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記者丨 段睿超 發自鄭州
※車輛「捆綁式年檢」還要繼續實施?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啟動備案審查
※手機成癮怪蘋果?斯坦福學生要求蘋果開發「老人機」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