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物簡史」第12期

「萬物簡史」第12期

這個月就是我們學校的讀書月,我們讀書月的口號是「左手春天,右手書卷」,閱讀使我們的心靈如沐春光。

我們一直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可是你知道嗎?閱讀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隨心所欲的閱讀,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書籍一直屬於貴重的物品,稱它為「奢侈品」也毫不為過。

有多貴重?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

波蘭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哥白尼,被稱為改變人類宇宙觀的偉人,他過世的時候,人們去整理他的遺物,發現裡面一共只有40幾本書籍,相信我們很多同學家中書架上的圖書數量都遠不止這個數,那可是當時全歐洲頂尖科學家的藏書量。

第二個例子

世界最古老圖書館之一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擁有藏書70萬卷主要就是羊皮書和莎草書。

亞歷山大圖書館 上圖為電腦模擬圖,建築早已毀於大火

聽起來數量驚人,但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他們的國王求「書」若渴,定下規矩,想要在繁榮的亞歷山大城做生意的船隻,就要交稅,這個稅不是錢,而是捐兩本書。更誇張的是,如果看到船上有珍貴的典籍,他們甚至會扣留你的船隻,直到被抄錄完畢才會放行。可以說他們是傾全國之力,辦起了這個圖書館。一方面說明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另一方面說明書籍太珍貴了,換成今天,跑一趟新華書店,要多少有多少。

為什麼貴重呢?上一期講過,材料太貴重,歐洲的羊皮紙和中國的絹帛不是誰都能用得起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傳播成本很高,因為書都是手工抄寫出來的,為了一本好書,中國的書生要抄上3-4個月,用的工具還是毛筆,那個艱難無以言表。書籍成為稀罕物就毫不奇怪了,而書籍如果不普及,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知識水平很難提升。

135編輯器

如果有快速複製文字的辦法就太好了,怎麼來複制文字呢?中國人首先想到老祖宗的兩門手藝,碑拓和篆刻。

中國的文人墨客在遊覽名山大川或是興緻高昂的時候,喜歡把詩詞書法留在石碑上,希望流芳百世。

王羲之——蘭亭序碑文

有些人喜歡這些作品,可是又不能把石碑扛回家,碑拓技術就產生了。這個流程就是把石碑均勻的塗上墨水,把紙平鋪貼在石碑上,再慢慢揭下來。由於石碑上刻字的部分沒有沾墨水,就保留下了字的痕迹。

我小時候喜歡臨摹顏真卿的顏體,用的字帖就是從顏勤禮碑上碑拓下來,再印刷出來的。所以,當我在西安的碑林第一次目睹顏勤禮碑的真跡時,激動得不得了。

顏勤禮碑(局部)

顏體字帖

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你小時候肯定玩過,比如,把紙蓋在硬幣上,用鉛筆塗抹,紙上就會留下硬幣的圖案;

包括我們三年級的科學課上,去畫樹榦的拓片,這些拓印的方法與碑拓有著相近的原理。

樹皮的拓片

而篆刻就是用刀,在石頭、木頭、玉等材料上,刻出文字或圖案。

很多書法、繪畫作品會蓋上作者的印章,那印章就是篆刻出來的。

《蘭亭序》

(作品中的印章越多,往往意味著它被更多人收藏過,價值也更高。)

把碑拓和篆刻組合在一起,一門新技術就誕生了:雕版印刷術。它的流程是這樣的:將一篇文章用反手字(印過來後是反的)刻在木板上(篆刻技術),在木板上刷墨,凸起的字受墨後,就可以將文章印到紙上(碑拓技術),用這種方法便可以把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印成完全一樣的許多份。

因為是先在木板上雕刻,所以被稱為雕版印刷術。這門技術一誕生,作用馬上發揮出來,大量的農書、醫書、曆書、字帖流傳開來。雕版印刷術的巔峰代表,是一部宋朝雕版的佛經《大藏經》,用了13萬塊雕版,花費了12年時間,被稱為世界印刷史上規模浩大的工程之一。

發現沒有,雕版印刷術相比於手抄先進了很多,可惜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每一部書都要重新刻板,像《大藏經》這樣的大書光刻板就要數年時間,而且版面中一旦出現錯誤,整塊板就報廢了。

故事發展到這裡,我們的男主人公就要登場了。他叫畢昇,是一位普通的刻字工人(用時下流行的叫法,可以稱為民科——民間科學家)。

但這可是一位非常會動腦筋的「民科」,他不僅發現了雕版印刷術的缺點,更重要的是,他想出了解決的方案:把雕版升級為活字版。簡單的說,就是把原來整塊雕刻木板的方法,變為自由組合的拼接法。

你肯定玩過樂高積木吧,按一定的規則,一塊一塊,嚴絲合縫地拼合在一起,就能組合成一個大的場景。活字印刷類似於拼樂高積木,事先用膠泥刻出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稱為膠泥活字。排版時,按文章所需挑出膠泥漢字,固定在帶框的鐵板上,板上會敷上松脂、紙灰、蠟混合而成的藥劑,活字往上一放,用火一燒,用板一壓,待到冷卻凝固,一塊板型就製成了。比刻字簡單了許多,並且,萬一中間有錯字,換一個就行。最厲害的是,用完後拿火一烤,活字脫落,以後還能重新使用,真是綠色環保循環利用。至此,膠泥活字印刷術橫空出世。

活字印刷流程(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但是,有一個可能會令你感到意外的事實是,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並沒有流行起來,即使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書籍大部分都是雕版印刷而成的,真正活字印刷的書籍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這是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漢字的數量實在是太龐大了,現在的漢字大概有7000個左右,常用的只有3000字,但是在古代大概有近50000個字。(我們都知道,現在用的是簡化字,簡化字簡化的不僅僅是筆畫,有些字還被合併起來,比如發射的「發」和頭髮的「髮」,後來就通用一個「發」字。當然它們各自的讀音被保留了下來,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多音字。)

發射的「發」

頭髮的「髮」

總之,以前的漢字太多了,活字印刷起碼要準備上萬個的膠泥活字,數量太過龐大。而且排版的時候要從中挑選出來,更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漢字字型檔太過巨大,排版耗時巨大

雕版印刷術雖然有明顯的缺陷,但是對於漢字的印刷來說仍然是最實用的,使用最久的。

直到歐洲出現了活字印刷術,它對傳播文明的價值終於被釋放了。為什麼呢?因為歐洲的文字大多都是字母組成的,以英文為例,無論什麼單詞,終歸都是由26個字母組成的。

字母活字

排版時,只要從26個字母間進行挑選,效率是相當高的,排版的時間大大減短,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原來珍貴的書籍開始進入到平常百姓的家裡,廣泛的閱讀成為一種可能,整個歐洲的文明水平突飛猛進。這個過程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功不可沒。

當然,有一個爭議你還是應該知道,歐洲最早興起的活字印刷術是金屬活字印刷術,它用的不是膠泥活字,而是金屬活字。有一個叫做約翰內斯·古騰堡的德國人,利用鋅、鉛和銻等金屬和一種含油墨水,開發出了一套全新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並做成了印刷機,開始了大批量的印刷書籍,歐洲人民終於有書讀了,文盲數量大大減少。

古騰堡的印字車間

至於古騰堡是獨立發明了新的金屬活字印刷術,還是受到了畢昇的啟迪,目前還有爭議,但是畢昇的活字印刷術要遠遠早於古騰堡的發明,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如何,兩個人都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做成了巨大的貢獻。

--------------------------------------------

好了,小結一下,受益於碑拓和篆刻技術,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民科」畢昇對雕版印刷術進行了改良,創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這項技術雖然沒有在中國大展身手,卻在歐洲大放異彩,成為了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法寶。

北京奧運會開模式上的活字印刷術表演

下一期,再獻上一個法寶,它在中國發芽,在歐洲開花結果,那是啥呢?下周揭曉答案。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魚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