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坐月子堅持這9條底線,防止未老先衰,不落下病根

坐月子堅持這9條底線,防止未老先衰,不落下病根

於准媽媽來說,在生產之後,其實是有很多注意事項的,如果坐月子的時候不注意,很有可能導致以後患上月子病,分娩之前的事情,今天我就不多介紹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坐月子有哪些注意事項,因為現在很多的年輕媽媽們都缺少經驗,身邊如果在沒有個老人的情況下很容易得上月子病。所以今天我就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希望能給大家坐月子的時候帶來一些幫助。

產後一個月,坐好了脫胎換骨,坐壞了未老先衰。在我們的習俗里,月子是對女性至關重要的一個過程,坐好了,毫不誇張的說脫胎換骨,不危言聳聽的說,坐壞了真可能有種未老先衰的感覺。月子關乎你的內在健康和外在神態,你自己坐好了嗎?

1.勞累久蹲

產後蹲著對於新媽媽盆底肌肉的恢復是非常不好的,要是長時間蹲著或許就會造成子宮異位或是脫垂。女性在產後最好是避免久蹲,平時也要適當走動,以坐和立為宜。同時女性產後虛弱,不能夠太過於勞累,就算是條件有限也不要強撐著自己做完所有的家務,可以讓另一半幫忙一起做家務。

2.不能邋遢不講究衛生

傳統說月子里不可洗澡,其實是錯誤的說法。在坐月子的時候,孕媽的汗腺會異常的活躍,如果沒有做好個人衛生,可能身體會滋生細菌,造成病菌的感染而患病。產後三天,新媽媽就可以淋浴了,但如果是剖腹產媽媽,就要等到刀口完全癒合。洗後就趕緊擦乾頭髮、身體,換上乾淨的衣服,避免吹風。堅持每天淋浴,可以保持肌膚毛孔通暢,正常排汗。

3."捂月子"其實很不科學

有的新媽媽在坐月子里,把屋子封得很嚴實,窗子不但關得很嚴,而且連窗縫也糊好,門上加布帘子,俗稱"捂月子"。

其實這樣做對新媽媽是極其不利的。新媽媽居住的地方應該陽光充足,適當開戶通風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新媽媽月子期間惡露未盡,住在潮濕的地方很容易造成黴菌感染。虛弱的新媽媽還需要大量營養和新鮮空氣,以儘快改變身體虛弱狀況,恢復健康。如果怕受風,可以掛上帘子,不要讓對流的風吹著。

空調對產婦和嬰兒有益,因為室內溫度過高的話,人體內部的熱量無法排出,不僅大人孩子都會起痱子(新生兒容易造成感染),而且產婦中暑是不利於產後恢復的。

產婦同樣可以吹風扇,但由於新媽媽出汗較多,汗孔經常處於開啟狀態,也不可對著向風扇吹,可以把電風扇向牆壁吹風,以增加室內的空氣流動,降低室溫。

"出汗"也是必須的。即使不是在夏天,產婦在月子里也應當經常出汗。因為懷孕後受孕激素的影響,身體發胖且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這些現象都依賴產後的"出汗"排出體外。所以一天當中應定時走出空調房間,讓身體自然出汗。在沒有空調的房間,可能偶有過堂風,所以不宜在那裡停留過久。

4.飲食注意

鯽魚湯促進泌乳。鯽魚湯是最受歡迎的月子食譜之一,喝點鯽魚湯能有效疏通乳腺管,促進乳汁分泌並減輕乳房脹痛感,對於奶水不足的新媽媽有很好的效果。

老母雞湯能補氣養血,但不宜馬上喝。母雞能溫中健脾、補益氣血。但是,母雞卵巢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雌激素,會使新媽媽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上升,抵制催乳作用,如過早食用母雞湯,會造成新媽媽乳汁不足甚至無奶。所以產後馬上喝雞湯並不好,最好產後5~7天後再喝。

小米屬於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以及纖維素、胡蘿蔔素、鐵、鋅等。熬煮成粥後食用能刺激腸蠕動,增進食慾。小米與富含維生素C和鐵的紅棗同時食用,可以說是新媽媽最好的補品。不過產後也不能完全以小米為主食,否則會缺乏其他營養。

5.長期卧床,增加子宮脫垂風險

許多人認為產婦體質虛弱,需靜養,讓她們長期卧床,甚至連飯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實這對於產後的康復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膀胱肌張力降低,對膀胱內壓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陰切口的疼痛等影響,產婦容易並發慢性尿瀦留。這時如果長期卧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會向後推擠子宮。再加上分娩結束後一段時間,子宮尚未恢復正常的前傾位,因此便更容易處於後位。這時子宮軸與陰道軸方向一致,當腹壓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時,子宮會沿陰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

產後長期卧床,還會使得腸蠕動減弱。一些月子習俗常常使得產婦的飲食里缺乏纖維素。這些都容易造成產婦便秘。便秘時用力排便的動作會導致腹壓的升高,增加發生子宮脫垂的風險。

【溫馨提示】:

自然分娩後,6-8小時即可起來,自己下地大小便,24 小時後可下地輕微活動。會陰側切者於產後3天便可以下床活動。

剖宮產24小時後就可以下床簡單活動,術後10天左右,身體恢復好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輕微健身鍛煉。

6.定時量體溫

產後 發燒是大事,不要以為只是頭痛腦熱而等閑視之。新媽媽在產後一定要養成定時量體溫的好習慣,如果發現體溫超過38oC就要當心嘍。

產婦在剛生過孩子的24小時內,由於過度疲勞,可能會發燒到38oC,但這以後,體溫都應該恢復正常。如有發燒,必須查清原因,適當處置。個別媽媽乳脹可能發燒,但隨奶汁排出,體溫將會下降。如果奶汁排出後仍不退燒,就可能是別的原因。

發燒的最常見的原因是產褥感染,也就是俗稱的「產褥熱」。引起產褥熱的原因很多,有產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房感染等。女性在產後體力要比平時差很多, 又伴有流血,子宮口鬆弛,陰道本來有的細菌或外來的細菌容易在此時滋生,並漫延到生殖道或側切傷口。這時惡露有味,腹部有壓痛,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轉為 慢性盆腔炎,長期不愈。毒性大的細菌,還可能引起危險的腹膜炎或敗血症。

因此,媽媽要注意觀察自己的體溫,多喝水,注意攝入營養,如果高燒連續不退就得趕緊找大夫了。

7.子宮恢復歷程

子宮是一個由較厚的肌肉組成的器官,不會立即恢復原狀,約需兩周時間回到骨盆腔,6周內回到孕前大小。他說,子宮恢復狀況可從3方面來看:

子宮體:分娩後,子宮會立即收縮,因此,在腹部處可用手膜到一個很硬且呈球狀的子宮體,其最高處差不多與肚臍同高。然後,每天的高度會下降一點,約兩周時間,子宮會變小並進入骨盆腔內,這時,就無法在腹部摸到子宮底了。

子宮頸:分娩後,因子宮頸充血、水腫而變得非常柔軟,子宮頸壁也會變得很薄,大約要到7天之後才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生產完7~10天後,子宮頸內口會關閉,一直到產後4周左右,子宮頸才會恢復到原來大小。

子宮內膜: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後,由母體排出,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會再長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產後10天左右,除原來胎盤的附著面外(分娩後,約手掌大小,產後6~8周會完全癒合且不留痕迹),其他部分的子宮腔會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

在子宮恢復過程中,需通過強而有力的肌肉「收縮」動作,讓血管受到壓迫而止血,並恢復到原來的大小。因此,在產後1周內,媽媽常會感到子宮收縮帶來的疼痛感。若收縮不好,血管就會持續出血不止,如形成血塊積在子宮腔內,就造成子宮肌肉層的收縮更差,出血情況會更惡化。

為了加速子宮的收縮,陳保仁醫師說,自然產的產婦可藉助子宮按摩及子宮收縮藥物,剖宮產的產婦則因有傷口,而是以注射點滴型子宮收縮劑,讓子宮順利收縮。

8.恥骨聯合不閉合

骨盆位於我們人體的正中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恥骨聯合不閉合,在張開的狀態下,很容易引起錯位(很多的不良姿勢,如翹二郎腿、扭腰等),稍稍錯位就會引起腰疼、腿疼。嚴重的長期錯位,還會引起脊柱側彎,還有的媽媽產後幾年內一直容易崴腳,都是因為沒有做骨盆修護。還有骨盆變寬造成屁股塌陷,小腹突出,子宮歸不了位,內臟也歸不了位,所以,產後一定要做骨盆修護!

專家提示:無論陰道分娩還是剖宮產,均不可避免地造成對骨盆產後修復和盆底肌的損傷。 產後25天骨盆產後修復,盆底康復黃金期;產後3-4月盆底治療較佳時期。

9.記得收肚

其實利用生產的機會來調整體型,或者改善身體上的一些癥狀,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機,所以很多人會在這段期間用束縛,套裝,達到調整體型的目的!鬆弛的肌膚、堆積的脂肪和凸出的肚子!這情況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媽而言,一定不陌生。甚至還有好多,寶寶都六七個月了,看上去仍舊像懷孕5個月的樣子。

曾經,我也跟許多媽媽一樣,天真的認為只要寶寶一出世,就會恢復到孕前的體形和尺寸。但實踐證明,實際上,這一過程遠比我想像的時間更長,而且更難[鬱悶]

後來產科上班的阿姨介紹我去購了一套,束縛的,試了試挺好的,餵奶很方便,看起來很小可是穿上舒服極了,不覺得勒,於是我就每天堅持穿了,大概倆月下來,我減了有 23金,大肚子完全緊緻了,整個人都不臃腫了。真的很高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子 的精彩文章:

「婆婆說她有自己的自由,連月子都不照顧我」
坐月子在吃的方面應該如何注意?

TAG: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