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中場戰事
美團和滴滴的競爭
是BAT之後的「次級流量入口」之爭
外賣和網約車兩個獨立戰場,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交織。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正在模糊掉它們彼此間的邊界。
2018年春天,滴滴和美團主導著一場戰事。它們互相侵入對方領地,繼續施展商業想像:用戶、入口、平台、生態皆具,才足以撐起獨角獸的體量。
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可能超乎滴滴的預期。他的對手王興曾放言,如果二者打起來,不是一場戰役,而是「戰爭」。
雙向戰場
分食者進場,網約車領地悄然生變。
滴滴和美團迎面相撞,其他參戰者們伺機而上。3月,美團打車從南京殺入上海;首汽約車和嘀嗒出行搶灘計程車市場;曾經命懸一線的易到也重回賽道。4月,攜程宣布旗下專車業務獲得網約車運營資質,瞄準旅遊交通市場。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陳維曾慰以自豪的技術壁壘和平台效應,在補貼、低抽佣的打法面前漸漸褪去光環。
按現行的標準來看,滴滴平台在司機側的訂單抽成比例將近20%。為了吸引更多全職司機,美團在上海推行前2萬名註冊司機享受三個月內零抽成,2萬名之後收取8%;易到更是在全國範圍內出台「免擁金+階梯返利」計劃。易到運營負責人對此稱,隨著網約車政策陸續出台和實施,中國網約車市場的服務體系越發成熟和規範。車主端傭金及價格體系的調低將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滴滴統治下的市場正被撕開一條裂縫。美團登陸上海首日,訂單量突破15萬,第二天便超過25萬單,第三天,這個數字突破了30萬。王興對此放言「打車的需求很強,我們的目標是拿到三分之一的市場。」
「美團能堅持多久呢?零抽成的本質是企業補貼,美團一樣會遇到需要通過獎勵機制調度運力的情況,需要提供安全保障,錢從哪裡來?」滴滴的管理層希望通過補貼大戰打垮對手。
雖然擺出「爾要戰,便戰」的氣勢,滴滴眼下對上海的局勢明顯感到緊張——補貼司機和用戶的力度盯著對手們緊緊咬合。「這幾天滴滴給我發的簡訊,比過去一年還要多。」有用戶在朋友圈感嘆。2015年,滴滴、優步、易到等競爭激烈之時,整個專車出行市場燒掉了200多億。補貼戰爭重燃,像是歷史火光中被照亮的輪迴。
滴滴正將自己置身於多頭作戰的境地。不僅在網約車戰線上火力全開,外賣業務也直線擊入美團大本營。
滴滴布局外賣版圖似乎有跡可循。Uber 2015年推出UberEats食物外送服務,在顧客應用界面中整合外賣和叫車按鈕,預計訂餐準備就緒時,它會鎖定餐館附近的Uber司機,應答的司機在系統與演算法調配下進入送餐員的角色。把外賣和叫車當成一門生意來做,比想像中更有錢景。Uber今年1月對投資者稱,目前服務的200個城市當中,已有近40個城市實現盈利,並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送餐公司」。
當前滴滴遇到的麻煩卻是,從運人向運物轉彎,經受著不小的離心力。
10日,陳維聲稱滴滴領跑無錫外賣市場不到3個小時,被美團用「穩居第一」懟了回去。按後者提供的數據,滴滴外賣在無錫的訂單量僅有3萬到5萬單,與宣稱的33.4萬相差甚遠。滴滴還被爆出存在刷單現象,稱在試運營階段便存在刷單行為,平台為了美化數據有意放鬆監管,引發商家和騎手集體刷單亂象。
翻轉手牌
滴滴手裡抓著一副好牌。「建設開放、高效、可持續的移動出行新生態」的願景激勵著一個成立未滿6年的企業在規模賽道上狂奔。它累計拿到18輪破200億美金融資、估值逼近560億美金、目標也在越觸越遠。
2017年是特殊的一年,滴滴擊敗快的和Uber,掌握了網約車市場上的絕對話語權,進入關鍵窗口期。撐過燒錢大戰,滴滴亟需盈利回填血槽,似乎並未充分把握好這個窗口期。司機對於平台高額抽成的抱怨,以及乘客高峰期打車難、等候時間長,服務差等吐槽也頻頻出現。從精耕市場到用戶關係維護,滴滴在很多事上並沒有處理好。
程維曾坦言,滴滴的體驗還沒有足夠好。「過去一年時間,每周一早上九點鐘的第一個早會,我們所有高管坐下來,不是關注增長,而是一起思考復盤我們是否有服務好用戶。」
此刻的滴滴,身份正漸漸變得微妙起來。業務橫跨打車、外賣、單車三個領域,也成為目前戰局中,戰線最長、精力最分散、危機最重的角色。
1.競爭賽道正由單向分化成多重。
互聯網時代來臨,大數據鏈接起不同業態,也逐漸消解著它們的邊緣。
創業企業度過生存期,收穫了海量用戶與流量後,它們需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延伸業務邊界,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收入與盈利。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今日面臨的戰爭從一開始便不可避免。王興曾經在採訪中強調,太多人關注邊界。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們到底服務什麼人?給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我們就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
滴滴的對手似乎比想像中還要強。當下美團進軍出行市場、買下摩拜單車,再到與滴滴短兵相接,其內核始終是將各種用戶服務綜合於一個平台上。在美團打車上海區域的已完成訂單中,40%與吃喝玩樂等休閑娛樂場景相關,與其餐飲、到店綜合及酒旅等業務形成協同。
滴滴早期投資人王剛曾建議程維做外賣,他認為美團是繼Uber之後,在本土對滴滴有潛在威脅的對手。「不在你未來的最大潛在對手的主業上或者主要戰場上做文章,那你就是在『犯罪』。」在他看來,今天美團和滴滴的競爭不僅僅是出行的競爭、外賣的競爭,而是BAT之後的「次級流量入口」之爭。
從出生開始,規模化競爭就已嵌入互聯網企業的基因。3月,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和《2017年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顯示,滴滴和美團分別以560億美元和300億美元估值,位居中國科技獨角獸第二和第五。業內人士分析,滴滴必須採取防禦型進攻的手段制約對手,出行市場一旦被切走20%,滴滴的估值必將受到影響。
2.滴滴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達成自己的外賣野心?
滴滴將Uber外賣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土地上,能否順利開花還是一個潛在的疑問。UberEats是典型的C2C模式,用戶發起任務到司機送餐一整套流程中,理論上可以在平台上吃到人力能及的食物。反觀中國現有的外賣企業都屬於B2C的經營模式,這二者完全是差異化的存在,只有借鑒,而非照搬能勝。
另一方面,啟動外賣業務隨後巨大的市場投入,將加劇滴滴本就緊張的財務局面。數據顯示,滴滴2017年的GMV(交易總額)達到250-270億美元,其中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根據計算,目前的外賣燒錢大戰中,滴滴一天補貼的數字已接近於334萬~600多萬之間。
滴滴補貼打法的最大不確定性在於,一旦燒錢熱度冷卻,能留下多少市場?企業價值從不依賴於漂亮的市場數字,而在於真實的用戶需求。
此外,已佔領的外賣領地還需要新兵滴滴深入精耕細作。從業態上看,打車業務只有兩端:用戶和司機。但外賣的鏈條要比打車深,涉及三頭:商戶、騎手和用戶。短期內提高騎手、用戶和商戶的補貼可能帶來暫時性的業務增長,從長期發展角度出發,「線下的商戶需要逐一去談、去審核,騎手要招募要管理,這些都需要一點點去做。」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滴滴的戰略不論是出行還是交通,都跟外賣關係不大,因此,外賣業務在重要性上並不佔緊要位置。業內人士分析,外賣市場未來可能只有一個老大,目前已經完成了三進二,迎來了餓了么和美團的大決戰。滴滴在這個時候入場,增加了市場的變數,不過仍舊難以撼動二者的地位。它會下多大的決心、是不是要跟美團正面交鋒,還有待觀察。
3.為用戶創造價值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滴滴在網約車市場鑄就了一座圍城,但城牆似乎並非堅不可摧。滴滴平台連接的用戶與司機兩端,假使任何一側發生鬆動,平台生態城牆隨即面臨衝擊。
很多老用戶還記得,最初是滴滴為他們普及了網約車的概念,也是這些老用戶支持它走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們樂於提起多年前北京的那個雪夜,滴滴地推在北京西站給城市順暢出行帶來的暖意和深刻改變。
前段時間有用戶發現,同一段路程,兩個滴滴用戶端上的報價卻不一樣,老用戶比新用戶的價格要高。「大數據殺熟」這一話題迅速引起熱議,有網友還提到曾經遭遇「導航繞路」、「同一條路打車次數越多價格越高」等問題。
筆者關於滴滴叫車的一次親身經歷是,在加班到將近9點的晚上,下單後將近5分鐘才等到司機應答。「你看著這麼多空車過去,其實他們也沒活兒。」坐在車上,司機於師傅解釋說:「你打出租,它在後台不給司機派單,這樣你就只好打快車或專車了唄。」
一路延續創業時的激情與初心並不容易,補貼帶來的終歸是一時的狂歡,冷靜下來用戶依然會用腳投票。嘀嗒出行CEO宋中傑說,「最終拼的還是綜合乘車體驗,過去網約車市場過分追求規模和速度忽視了一些東西。」
封閉的市場難以高效,多頭競爭的局面將提升網約車行業整體效率,保持市場活力,利好平台司機和用戶。
換個思維來看,但凡強勁對手出現,博弈過程中巨頭們自身的短板與缺陷得以再次被審視。如此,滴滴的對手只是自己——若要取勝,難的是如何重振用戶信心、加固核心競爭力的護城河。
究竟是陷於苦戰,還是於應戰中擴大邊際、全方位提升實力,滴滴需要用力去爭,用心去答。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張茹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