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完美詮釋「新零售與新匠人」
一年一度的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發展論壇以「前瞻性、權威性、專業性、互動性」為特點,以規模大、層次高、影響廣而在業界享有盛譽,是全行業當之無愧的第一盛會。以「新商業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發展論壇2018(第十五屆)年會於4月13日-15日在上海虹橋元一希爾頓酒店舉行。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演講主題是「新零售與新匠人」。他提到零售業需要來一場革命了!但是,必須要把握好革新與傳承的度。革命並不是要拋棄過去的一切。在任何時候,工匠不應該被革命,也相信永遠不會被革命,因為工匠並不意味落後與過時,工匠的本質是對品質的堅持,所以工匠至多只是失傳。
以下為演講實錄:
第一次來參加這個活動,非常高興能見到大家,上午好!
來談一談兩個事,一個是新零售,跟我們行業有很多關係,第二個是我最近在乾的一個事,叫做「新匠人」,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突然有一個大的風暴到來,原來非常沉悶的、枯燥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好像里爾克所說的,「我認出了風暴,激動如大海」。但是這可能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你不知道你是風暴的一部分還是要被風暴摧毀的那個概念。新零售的概念提出來到現在有一年半時間的,過去一年半裡面,中國的零售商業行業、製造業、電商都被新零售這個概念攪的一塌糊塗。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我認為只有在中國才可能發生這一場新零售革命,之前我去美國看過一些百貨零售企業,我今年年初還去了一趟日本,日本有一個蔦屋書店,現在很火,我跟兩個朋友去,我自己有一個基金是做文化投資的,那兩個朋友也是文化投資的,我們三個人到了代官山,在那兒逛了一個多小時,逛完以後很不好意思,我就偷偷問他們,我說如果這個書店在中國,你們會投嗎?他們說我們不會投,三個人都講心裡話。在那個富人區,那個孤零零的地方,你可能會說材料不錯、設計不錯,跑到中國來能活嗎?我覺得很難。T會員的模型,可能在今天的中國零售市場也是1.0時代的產品,日本在80年代有兩個非常有名的百貨品牌的誕生,日本在商業最繁榮的時候一個巨大的變革。
如何看今天中國在商業地產,或者我們零售行業所變革的一個變革的環境,可能是別的國家難以比擬的環境,我們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第一,出現了巨型商業,2017年中國的電商將近30萬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到40萬億,中國去年一年的GDP82萬億,我們的電商佔到了30萬億左右。更可怕的是什麼?我們的電商很大一部分是在手機端完成的,我這講的是2016年的數據,2016年的中國移動支付5萬億美金,美國1000億美金,差50倍。中美之間的互聯網所有數據裡面差別最大的就是這個數據,移動支付改變了人們支付和交易的巨大場景。接著出現了最後一公里,今天京東的廖總也在,京東有200萬個快遞小哥,最近「餓了么」被阿里收購了,加在一起1200萬的快遞小哥,這些小哥天天騎著摩的,中國1%的人口解決了我們最後一公里的事,這個在美國就太難了,但是中國做得到,中國最便宜的就是人了。中國有2億多的中產階級的崛起,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是得屌絲者得天下,三年後的今天誰敢說這句話?「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只跟中產階級有關係,所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再接著出現了巨型城市,2017年中國的千萬級人口城市有13個,中國現在的城市化率只有54%、55%左右,70%左右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率算結束。所以千萬級的城市人口會大部分崛起,我們看到重慶、西安、合肥的房價、商業環境、城市規模,包括人口的年齡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美國千萬級人口城市只有兩個,在東南亞國家只要是一個千萬級的城市,基本上就是這個國家的首都了,一個國家1/4到1/3的人口居住在一個城市。中國到2030年大概9.4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那個時候中國起碼超過20-25個千萬級的城市,就是20-25個共和國。所以這是全世界根本看不到的一個景象。
另外,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出現了一個巨型的城市綜合體模型,20-50萬方這樣一個大型的,輻射周圍50公里左右居民的消費。為什麼我認為今天各位所面臨的零售行業的變革很讓人高興的是,可能全世界所有國家做零售業的人都沒有各位那麼興奮,變革發生了,但是也沒有在座的各位那麼焦慮,因為你不知道你是一個建設者,你還是一個被摧毀者。我們今天正在做的實驗就是全世界最嶄新的一個工作。
零售業過去都是非常沉悶的,是一個投資性的產品,但是最近幾年從大的Mall到小的連鎖店,都有人去投資它,為什麼那麼一個看上去很陳舊的領域在今天突然變得性感起來呢?這也是我們去年10月份開轉型之戰的時候提出的問題,零售業就三個東西,人、貨、場。這三個東西在今天中國確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人,人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第一,中產階級崛起,這一部分人,中國如果真的要變成一個美好的國家,應該是一個橄欖形國家,特別窮的和特別有錢的最好都少一點,中間這部分慢慢多起來,這部分慢慢在增加,這是中國產業轉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北京政府說中國未來製造業的變革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我們在需求側部分,對這一部分的人,願意為這些消費品買單。上個月在上海開了一場很大的展覽會叫AWE,就是中國家電及消費品電子博覽會,我在會場待了兩天,家電行業很長時間裡面跟零售業一樣的非常的沉悶,碰到互聯網人頭都抬不起來,但是今年3月份我去看完以後,我對中國家電協會的會長說,我認為中國家電業的春天到來了,很簡單一件事情,我去看一個耳機,便宜的十多塊錢,貴的一百多塊錢,我看到1200塊錢的耳機,游泳的時候戴的,防水的,藍牙可以接聽音樂,就這麼一個功能。惠爾普在合肥收了榮事達的洗衣機,原來賣四五千的,被收購了以後放了一些科技在裡面,比如說用了臭氧技術,比如說你今天晚上吃火鍋,身上有味道,把衣服放進洗衣機里,不用洗,這個味道就去掉了,賣一萬多塊錢,一萬多塊錢的冰箱,四萬多塊錢的OLED的彩電,誰買?都是那些對美好生活有需求的這部分人買,你在美國、日本不一定找得到那麼敢花錢的人。
第二,人群摺疊,今天在中國做任何產品,可能已經沒有一個統一的市場,大家為什麼覺得在中央台投廣告沒效果了呢?因為人已經被摺疊了,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有階級的社會,而且人是在不同的程度被摺疊,比如說人有不同的審美。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在杭州買了一套房子,買完以後,媒體就在推廣說吳曉波買了房子,結果我一個溫州的朋友也去買了房子,買完以後跑來跟我說這個房子太Low了,說這裡都沒有愛馬仕。所以我們今天看任何一個人,審美、年齡、收入,大概可以把它切割開來,我們做任何東西,任何一個空間、場景,都會因不同的要素把人徹底給摺疊掉。
第三,社會矛盾發生了變化。今天大家買東西已經不是我需要它,各位有沒有一個感覺?當你太太過生日的時候,你問她要送什麼禮物,你太太、你女兒、你兒子都會說一個答案就是「隨便」,已經沒有東西了,我們買一個東西是覺得它很美好,我女兒96年在LA讀書,最近回家,回來待了兩個月,我發現一個情況,這個姑娘只要能在床上買的東西絕對不能下床,晚上想喝一杯奶茶都點個外賣,她為什麼要去一個空間裡面去呢?她要談戀愛,她要去溜冰,或者跟朋友談事,或者是她喜歡的空間,所以這就是美好生活有的時候讓我們挺煩的,人已經變得越來越陌生了。
第二個就是場,有兩件事情發生了,餐飲比例越來越高了,很多綜合體都達到40%了,甚至越來越高了,親子空間越來越大了,這兩點我清晰看到了。說明什麼?說明大家去一個商場是買一雙鞋嗎?去買一個冰箱嗎?未必,他是去體驗的。現在不叫購物中心了,應該改名叫體驗中心了。第二,消費者的行為可以被識別,我們現在有大數據,有人臉識別。最近分眾傳媒的屏發生了變化,中間有幾個洞,幹嘛的?做人臉識別的,因為分眾這麼一個東西都有人臉識別系統,它知道你在這裡停留了多長時間,用什麼品牌的手機,甚至上什麼網站,這麼一個電梯產品都能做到這些了。第三,三公里即送,就好像微信紅包用200塊錢定義我們對禮物的概念,盒馬鮮生定義三公里、半小時就可以了,盒馬鮮生我去過很多次了,我覺得挺好的,賣好的商品,但是任何一個商業產品或者一個公司模型最牛逼的就是它定義了什麼,它定義了三公里用一輛摩的半個小時可以送達的地方,它定義了這件事情。阿里收了「餓了么」以後,它又解決了一個配送的問題。前兩天我去盒馬鮮生的一個店,那個店一天有200個外送小哥在那裡排隊,口碑又可以到店,所以它在做的是閉環性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原來在商業地產來講是非常陌生的一件事情。
第三個是貨,也是我最近在乾的一件事情,前兩年我看一本書,一個日本的老先生叫柳中悅(音)是日本工藝發掘最重要的發現者,他有一篇文章講1957年的時候,在東京的一個商場裡面舉辦了日本商品的展覽會,叫做日本之眼。老先生去看了,看完以後很生氣寫了一篇文章,他說我去看了一趟日本之眼,但是跑進去以後看了發現每一個商品長的都像一個歐洲人,像一個美國人,那時候二戰剛剛完成12年,日本經濟剛剛開始崛起的時候。他說這個應該叫「歐洲之眼」或者「美國之眼」,什麼叫日本之眼?日本的審美是什麼,日本的顏色是什麼,日本的設計是什麼,真正從日本的民間、日本的藝人所推導出來的價值體現在產品上,那才是日本的標誌。這篇60年前的文章,我到今天看到還很有感觸,日本什麼時候開始有真正的日本之眼?他寫完這篇文章的15年以後,60年代後期的時候我們看到日本的服裝業、行為藝術、音樂、建築、工業設計出現了一批的日本設計師、建築師、匠人。本國意識開始大規模崛起,因為人群的摺疊,所以任何一個細分的門類,一個品牌統領整個門類的概念幾乎已經沒有了。你在日本吃它的清酒,8000多個品牌,德國的啤酒有4000多個品牌,咱們中國三個醬油統治85%,我們的舌頭未來肯定會變的。然後會誘發一部分的國貨,我認為這是品牌反祖,就是人格化的東西變得很重要,農耕時代的時候,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品牌,比如說張小泉剪刀,一個品牌跟一個家族或者跟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到了工業文明以後,因為需要更大的傳播,所以農耕被剝離,被格式化、被標準化。今天所有的格式化的、標準化的堅硬的東西都是死亡的東西,只有柔軟的、有缺陷的、有人格的東西才具有傳播力。
我記得去年我到深圳去跟一個央企的地產公司,負責百貨業的,一起吃飯,他突然很感慨講了一句話,他說昨天去巡店,今天在這個Mall里的品牌5年後50%會消失,為什麼?因為他們品牌的營建過程和品牌傳達的理念,和今天在那裡走路的80後、90後幾乎沒有關係,誰會有關係呢?過去20年中國是被互聯網改變的20年,一開始是PC,最近10年是移動互聯網,到了今年,百度、騰訊、京東都已經20年了,明年阿里20年,我們站在今天往後看,20年後,今天的這幫80後、90後的孩子們有幾個會成為馬雲、馬化騰,會做出5000億美金的公司?我認為是不可能的。而且我認為中國也不太需要那麼多馬化騰、劉強東,但是我們今天的孩子有沒有機會去做一把好的雨傘,做一件好的衣服呢?我們在座的能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好的空間,幫助他們實現這個夢想呢?這個肯定是有機會的。
中國的「雙創」,總理提出「雙創」已經三年多過去了,到今天雙創,基礎與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的機會好像已經結束了,現在移動互聯網已經被工具化、被基礎設施化,現在大家要想的事情是在高速公路上面跑什麼樣的車才是對的,所以硬體革命,產品本身重新變成了中國商業文明變革的一個主要的力量。而這部分力量不再來自於大型的企業,我並不認為中國的這些匠人未來會做成下一個張瑞敏,下一個柳傳志,也沒這個機會了,但是他們可能會做幾個億產值的一家公司,先賣給中國的消費者,所形成的審美和設計能力再賣給那些喜歡它的全球消費者,再走出去,這個機會是有的,而且我認為這個機會會長達到20年,從今天開始會慢慢的長達20年。
所以這部分擁有新審美、新技藝、新鏈接方式的,我們把他叫做新匠人。明天也是在這個會場,我請了260個年輕人,他們基本上都是80後,創業3-5年以上,產值在1000萬到5個億之間,希望明天能跟他們交流。我跟這幫匠人打交道,為什麼我願意幫助他們?因為我發現匠人,一個人喜歡做吉他,他喜歡做香薰,他喜歡做茶葉,只有兩個方向可以走,一個方向是藝術家,我在北京看到一個做吉他的,說吳老師,我就是你倡導的新匠人,你能夠報道我一下嗎?我說你怎麼做吉他的?他說我一把吉他200萬,一年就做三把吉他。但是我想著的是一年能做500把、1000把的,賣給那些中產階級用的。所以這些人一部分是藝術家,一部分成為企業家,這些匠人能夠安心做好產品,但是怎麼搞物流,怎麼跟各位老闆打交道呢?怎麼做品牌?怎麼傳播自己?怎麼跟資本銜接?不知道。我最近在大力呼籲這件事,希望大家能夠看到這部分可愛年輕人的崛起,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幫助他。我去年年前最後一次出差到京東,我跟京東物流的朋友們交流,我說京東物流要對第三方開放,全國配送物流,八塊錢,我說你能不能給我便宜點,能不能六塊錢或者四塊錢,我拿來幹嘛?我也不賺這個錢,我給這些匠人,讓這些匠人把物流的成本降下來。過去半個月王永平也幫我聯繫了幾個老總,我也跟他們談,其實要找到他們也不容易,現在有一個模式是集合店、快閃店,他們是特別適合做的,通過在一些Mall裡面做測試,萬一5年、10年出現了一些世界級的匠人呢?那朋友們就做了一件善事。
為什麼我覺得不僅是匠人需要我們的商業地產的朋友們參與?其實他們也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幫助,因為我們講自帶流量,匠人們就是自帶流量的KOL,他們很願意傳播,而且他們有自己的粉絲,他們還會建立自己的社群,他們會創造一個你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一種空間,同時能夠提高購買的效率和人流的效率。所以他能夠實現一個空間和一個產品的良性的相互賦能,我們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會推一個「新匠人加速計劃」,已經有很多朋友參與我們這個工作當中,希望今天的商業地產的朋友們能夠一起來干這件有意義的事。這是一件長達20年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中美貿易戰?因為美國人已經看到未來10年,中國一定會強於美國,那麼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大魚中魚小魚,但是如果全部都是大魚,你們會覺得是很可愛的事情把?需要一些中魚,需要一些小魚,這個海洋才是可愛的,小魚和中魚一定需要大魚形成一些生態型的東西,而且他們的成長特別的脆弱。所以面向未來長達20年的美好生活,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我覺得我們今天的商業,我們的零售,確實面臨著一個新的更有意思的一次實驗和挑戰,謝謝大家!
轉載自:騰訊房產·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