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朕為你打下的……半壁江山

這是朕為你打下的……半壁江山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主體建築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為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上海博物館設有青銅、陶瓷、玉器、雕塑、書法、璽印、繪畫、傢具、錢幣、少數民族共10個專館,館藏文物近百萬件,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

想看看文物界半壁江山什麼樣子嗎?下面小編帶你去上海博物館一覽眾寶吧~

青銅館

青銅館按照時代順序展出各代精美的青銅器,是了解青銅器歷史的絕佳之地

萌生期青銅器

(夏代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左右,中國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夏代晚期的二里頭文化是目前考古發現中最早的青銅文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了青銅容器、樂器、兵器、工具和飾件,並發現鑄造遺址。青銅禮器造型初具規範,器壁勻薄,陶質塊范鑄造技術已達熟練水平。具有獸面特徵的紋飾和綠松石鑲嵌工藝也已形成。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顯示中國業已步入文明社會。

管流爵

此爵有以陶爵為原型的痕迹,是現存夏代晚期少數青銅容器中最為奇特的器形,十分罕見。三足殘缺,從斷面推測應為三棱形足,並據陶爵復原。整件器物的裝飾樸素而有致。管流爵容量很小,流的作用是傾注而非吮飲,因此是注酒器,不是飲酒器。

鑲嵌十字紋方鉞

鉞是長柄弧刃的砍殺兵器,同時也是刑具,青銅銘文中有很多用鉞砍頭的象形字說明了這一功用。然而,也有一些鉞,大而重,刃部平口無鋒,沒有任何實用痕迹,應當是禮儀用器。這種鉞一般都出土於隨葬精美禮器的墓葬中,是一種君權或軍事權力的象徵。

這件鉞體形厚實,中心圓孔直徑6.1厘米,周圍環列兩圈用綠松石嵌成的十字紋,十字紋內外又環列綠松石圈,深度約2毫米,用膠質黏合。十字紋、圓圈紋與中心鏤孔形成方圓相間的圖案,排列整齊有序又富於變化,體現了虛實融合的和諧形式感。鉞身上開兩個長方形孔,用於安裝木柄時穿過皮條。

育成期青銅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國青銅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制范、合范技巧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多有發現,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發展的基礎。

獸面紋壺

腹部飾大獸面,圖像變形巧妙,曲直交錯,紋寬線細,變化而有規律。圈足內壁鑄一字「X」,如一個小叉,應為氏族徽記。

此壺的圖樣與龍山文化陶器及良渚文化玉器神像頭部的線條相似,很可能為非寫實、非世俗的圖案。相同形制的壺在中原地區有出土,帶有提梁,此壺的系可穿繩索,作用與提梁相似。商代中期前的青銅器上尚未發現明確的銘文,此壺的銘文是所見青銅器中最早的銘文之一。

鼎盛期青銅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運用誇張、象徵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莊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紀事體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商制,並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魯侯尊

腹內底鑄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載了周王命令明公派遣三族征伐東國,駐軍後為賞魯侯大功,作器記事,因此命名。整體樸素無紋,呈多節狀,凹凸相間,質樸穩重。

此尊造型獨特,在尊類器物中絕無僅有。西周早期青銅器繼承商末的獸面紋,有些器物上紋飾較簡單,魯侯尊將這一風格發揮到了極致,體現了周初獨特的審美情趣,也為西周中、晚期青銅器的簡潔風格開了先河。

母癸甗

口內側鑄銘文二行,為氏族徽記,記錄此為祭祀母親癸的祭器。甗是蒸飲器,上部甑用於放置糧食,下部鬲用於盛水,中間以鏤孔的箅隔開,用火煮水後蒸熟食物。傳世青銅甗通常紋飾簡單,此器則繁複華麗,紋飾之精美可稱是西周早期的代表。

轉變期青銅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形成重食的體系,列鼎制度、編鐘制度和賜命作器之習已經形成。新的器類出現,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多為動物變形,或流轉舒暢,或樸質簡率。作器鑄銘盛行,多見有長篇銘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紋飾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續。各諸侯國普遍建立青銅鑄造業,水平不一,有的范鑄技術略顯粗疏,大國之器仍較精嚴。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同出土的有小克鼎、鍾等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歷見著錄、舉世聞名的國寶。

此鼎器壁厚實,形制雄偉。口沿下飾三組變形獸面紋,間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飾寬大波曲紋,婉轉流暢。周初以來的傳統紋飾至此已完全變形,進入紋樣轉變新時期,出色地融合了當時圖案及雕塑藝術的成就。 器腹內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協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任膳夫以來受孝王的賞賜。銘文字體特大,字跡端莊質樸,筆畫均勻遒勁,上半部刻有整齊長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規整。

師遽方彝

腹部兩側各設一象鼻形耳,長鼻上卷。蓋面及腹飾變形獸面紋,簡單粗疏,除雙目外幾乎不可辨別,符合西周中期的紋飾特徵。方彝內有中壁,將容酒部位分隔為兩室,可放不同種類的酒。蓋一側下沿有兩個方形缺口,可置小酒勺,今已遺失。器內、蓋有相同銘文各六行十六字,記錄王在康宮設宴,師遽收到讚美並受命助飲,因此作器。彝為盛酒器。西周方彝大都曲壁,但多無耳,也少有中壁。此方彝造型奇特,小巧精美,極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更新期青銅器

(春秋中期、晚期 戰國 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現高潮。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徵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功用逐漸消失。形制的創新,出現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以龍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縟,人物活動的畫像創造性地作為主紋出現。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產生,鑲嵌工藝絢麗工巧。銘文字體亦注重美化。戰國晚期,青銅藝術趨於素樸平實。

晉侯穌鍾

該組編鐘,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為甬鍾。1992年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共16件,可分為兩組,每組8件,大小相次,排編成兩列音階與音律相和諧的編鐘。共刻銘文355字,西周青銅鐘銘文以利器刻鏨,此為首例。銘文記載了晉侯穌隨周厲王親征東方夙夷的事件,為史書所闕載,是對西周史料的重要補充,同時也可據此推算西周曆譜。

宴樂畫像杯

器呈橢圓形,斂口,腹略鼓,向下收縮成平底,腹的兩邊有小環耳,套有附環。紋飾用極銳利的鋒刀刻鑿,線條細如毛髮,幾乎為目力所不及。這種裝飾技術,在戰國中期以後比較流行。整個圖像計有建築物三所,車四輛,人四十八個,鳥三十三尾,獸十頭以及其他器物等,有條不紊地布置在杯的內外壁,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戰國時代貴族生活的畫面。

邊遠地區的青銅藝術

東周、秦漢時期,邊遠地區各族的青銅文化長足發展。南方的越族,西方的巴、蜀族,西南夷諸族以及北方的匈奴族均有成熟的青銅鑄造業。所鑄青銅器深受中原青銅藝術的影響。在追慕商周古風的同時,強烈體現出本邦族的風格和特色。邊遠地區與中原地區相互影響、交融,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燦爛的青銅文明。

龍耳尊

尊是盛酒器,從商代早期開始使用。直至戰國時期,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較長的一種器形。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足,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尊。這件尊兩側飾龍形把手,龍首回顧,尾上卷,四爪與器身相連。肩飾斜角雷紋,器身主體布滿橫向溝紋,紋飾風格不是中原器上所常見的。

八牛貯貝器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此件器物是反映滇文化青銅特色的標誌性器物。貯貝器是雲南地區滇族特有的青銅器形制,牛和虎是常見的裝飾題材。這件貯貝器出土時裡面裝有貝幣,圓蓋上塑有八頭姿態各異的牛,所以得名。器物整體呈束腰圓筒形,器蓋上鑄有一頭大牛和七頭小牛。中間的大牛立於鼓型座上,長角彎延前聳,威武雄健。七隻小牛低首垂尾環繞在蓋沿。腰部是兩隻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視眈眈。

玉器館

玉器館仍是按時代順序展示各代玉器,精緻生活的不二選擇。

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

(約公元前6000-前2000年)

公元前6000年左右至前2000年,在中國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時期文化中都產生了具有各自區域特徵的玉禮器和玉飾件,其中尤以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動物形和幾何形器物,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斧、玉鉞和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玉璋、玉刀等最具代表,功能獨特,內涵豐富。製作玉器需要有相當一批在氏族內脫離一般勞動的高技藝專業生產者,這些精緻的作品為氏族首領或巫師們所佔有,它們是古代文明曙光初現的實物見證。

玉玦

馬家浜文化是上海考古年代最早的歷史文化,當時已經出現了少量的玉飾品。這件玉玦就是當時人們用於夾掛在耳部的佩飾。這件玉玦用乳白色玉髓製作,環形,有一缺口,使用時將耳垂下部輕拉變薄後嵌入佩戴。

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漢流域一帶,常見出土人物和動物形態的玉器。玉人一般是人首造型,未見全身人像。上海博物館藏玉神人儘管是傳世的,但品相完好,玉質晶瑩剔透,製作工藝高超,在海內外目前僅此一見。其頭戴平頂冠,兩耳飾環,雙手置於胸前,一般認為這是古代巫師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端莊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

(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夏、商、西周開始進入文明全盛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生政權和實行禮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產生了系列化的玉禮器,除了沿襲史前時期的一些種類外,還出現了不少新品。玉飾件也獲得較大發展,形態以動物和想像中的神物為多,有時也與人物組成複合紋樣。當時貴族服裝上都佩戴玉器,所謂「君子佩玉」,玉飾是貴族身份不可或缺的標識、商周玉器風格和當時社會藝術風格發展一致,抽象變形,古樸謹嚴。

嵌綠松石銅內戈

戈是儀仗器,主要流行於夏、商時期。此戈內部(即柄部)由青銅製成,上嵌綠松石,規格較高,為王室之物。

獸面紋玉戚

夏、商、西周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和規範禮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用玉的制度,產生了系列化的玉禮器。除了禮器之外,還有一些仿製青銅兵器的儀仗器,不作為實用,而在國家重要的典禮場合以增威嚴。戚也是一種儀仗器,獸面紋玉戚兩面飾有相同獸面紋,獸面有大眼、眉毛和大角,獸面紋下還裝飾有四個渦紋與四組蕉葉紋,在商代同類器中比較少見。

靈動不拘的春秋戰國玉器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戰國是玉器發展的轉變期。隨著舊體制的「禮崩樂壞」,新體制的確立和生產力的進步,為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各種具有新形式、新內容的玉器品種不斷被創造出來。飾玉替代禮玉成為主流,由多種玉器共同組合成的雜佩十分盛行,形式不一、變化多端,玉帶鉤和劍上的玉飾也頗多出現。流行以形體蟠曲或虯結交纏為特徵的各種龍形紋樣,造型奇異多姿,琢工精巧玲瓏,風格自由浪漫。

龍首紋玉玦

春秋戰國各種龍紋造型千姿百態,爭奇鬥豔,或一首雙身,或雙首一身,或三龍糾結於一處。龍紋玉玦採用陰刻的手法,在缺口兩端對稱琢制雙龍首,且共用一身,形成「雙首一身」的形式。單獨的玉龍往往作為組玉佩中的組件,有「C」形、「S」形、「W」形三種基本造型。「C」形玉龍全身彎曲,尾部末端處回折,軀體部分以「人」字紋裝飾,每毫米有四至五根線條,工藝十分精湛。

雄健瑰麗的漢晉玉器

(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兩漢玉器在繼承戰國玉器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除神靈動物外,還流行雲紋、蒲紋、乳丁紋等紋樣。在社會厚葬觀念的驅使下,上層貴族使用葬玉的規模超過以往。葬玉中玉琀多作蟬形,玉握則為伏豚,雕琢簡練剛勁。受讖緯神學影響,辟邪類玉器增多。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政治上分裂,爭戰頻仍,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材來源亦受到限制,琢玉業逐漸走向低潮,玉製品甚少。

剛卯

由於漢代社會讖緯迷信風氣盛行,故當時人們身上都需要帶件護身辟邪的器物。剛卯是四面刻字、中心處有貫孔的長方形柱狀玉器,銘文內容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大概意思是自稱此物勇猛無敵,一切魑魅魍魎不敢來侵擾,佩者以之驅邪逐魅,自天子至平民皆有佩帶。

四靈玉勝

「四靈紋」是兩漢較為流行的紋飾,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神。《三輔黃圖》卷三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四靈玉勝(圖22)十分罕見,中央上端以透雕手法雕出「朱雀」,下方則為龜蛇相交的「玄武」,外側兩邊各琢刻蒼龍和白虎各一,隔柱上淺刻「長宜子孫,延壽萬年」八字篆書,有辟邪壓勝、拂除不祥、追求長生之意。

清新多元的唐宋遼金玉器

(公元618年---1279年)

唐宋以後,玉器逐步朝著民間化、世俗化的方向發展,日常生活用器與玩賞品大量興起,風格別開生面,走獸、禽鳥、花卉、山林等題材尤為流行。唐代玉帶板上的伎樂人像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兩宋的花鳥玉飾和執蓮玉童,具有清新的生活氣息和顯著的時代風尚。遼金北方游牧名族玉器受唐宋的影響,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如以狩獵為主題的「春水」、「秋山」玉飾等,富有獨特的審美情趣。

秋山玉爐頂

「秋山」指秋季在林中狩獵鹿、熊、虎等。秋山玉飾描繪了深秋于山林圍獵的情景,三二隻鹿正悠閑地或飲水、或回顧張望,反映出了狩獵前寧靜的瞬間場面,同樣運用了以黃色玉皮來表現樹葉發黃的「俏色」手法。

春水玉飾

金代少數民族的玉器題材草原色彩鮮明,以「春水」玉和「秋山」玉為特色,它表現了春秋兩季北方游牧民族狩獵的情景。「春水」指春季皇帝率手下赴湖邊圍捕天鵝,放出兇猛的 「海東青」飛撲啄咬天鵝的腦袋,天鵝墜地,而後士兵將其用刺鵝錐刺死,眾人再分吃天鵝肉。 春水玉飾用「俏色」的手法,通過玉質本身的不同色彩來雕刻黑色海東青捕食白天鵝的場景,二者形成強烈對比,具有悲劇色彩的審美意味

炫巧爭艷的元明清玉器

(公元1271年--1911年)

元明清時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玉器社會化程度和琢制業規模不斷加深和擴大。皇家貴族用玉範圍甚廣,日用、佩飾、陳設、文玩等各種玉器的品種和數量都超越了此前任何一個時期。民間用玉也非常普遍,富商、文人等各階層都愛尚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藝術風格不盡相同,元代琢工善深雕技術,明代則粗獷剛質,有「粗大明」之稱,清代大多流於繁縟纖巧,其中以乾隆玉器為古代玉器最高工藝水平的代表。

螭紋玉方牌

子剛牌傳說是明代蘇州琢玉高手陸子剛所發明的,採用剔地隱起手法,兩面飾紋,具有文人意趣,名聞一時。螭紋方牌用羊脂白玉琢成,兩面分別雕刻著一條蟠螭,姿態各異,刀工細緻,為現今了解明代子剛牌原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透雕蓮鷺紋玉爐頂

上海青浦出土的元代蓮鷺紋玉爐頂為古代香爐的蓋紐,採用透雕的形式,還在器物底部穿孔,以便讓爐內的香氣裊裊散發出來。爐頂的紋飾採用蓮鷺紋,枝繁葉茂的蓮叢中幾隻鷺鷥或嬉戲,或覓食。蓮鷺紋寓意一路連科,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祝頌他人的一種吉祥圖案。唐宋以後的玉器圖案大多遵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創作原則。

十個專館小編帶大家看了兩個啦~有沒有被上海博物館震撼到呢?到上海博物館赴一場與文物的約會吧~

以下

小編

有點禮物

想送給你們

本期推送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文化|創意|策劃|管理|產業

為這個漲姿勢的公眾號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總策劃 | 於兵

本期策劃 | 馬憶梅

責任編輯 | 馬憶梅

微信審核 | 於兵 安順

聲音來源 | 劉超

材料來源 | 部分文字、圖片資料來源於上海博物館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師大文化產業管理 的精彩文章:

穿越繁華,遇見高椅

TAG:湖南師大文化產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