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年那麼努力的學霸,都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

當年那麼努力的學霸,都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

這是公眾號第51篇原創

一、精英教育,不能消化的是什麼?

我在日本讀的是某著名小眾精英私立學校,校長的頭像被印在了額度最高的一萬日元的貨幣上。去參加各種商業活動,歐洲人都吐槽:在座的各位社長,十個有七個是從慶應畢業的。

小眾私立學校的好處就是,任性。反正頂著學校的光環,畢業之後只要差不多,就沒有找不到工作的,所以敢於開一些理念先進的,帶有實驗性質的專業。

我入學那年,我們院整個年級不到三十個人,只有我一個中國學生。而二十多個學生,原本什麼專業背景的都有,文學,CS,數學,心理學,還有我這種工科背景的。

在這裡,沒有排名,試卷這種東西幾乎沒見過。上課先看一大堆資料視頻,上課就討論,小組作業,和各種演講。

學的課程也五花八門,MBA的管理類型課,統計學,PMP,政治經濟,社會學研究方法論,供應鏈管理,自動駕駛。這些課程,被一個統一的方法論整合在一起:系統設計和管理。這個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用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去應對世界的複雜和無序。

我太喜歡這樣的理念了,我想在這種環境里,我應該如魚得水。

但是,我還是有不適應的地方,有時迷茫。

我們當時有門核心課,是做設計項目的,請了日本大名鼎鼎的設計師給我們上創業設計的課程。

但是,這門課堂在當時我看來,就是兒戲。而布置的作業也是匪夷所思,比如,每周讓我們提交自己觀察到覺得最有創意的設計。

日本有很多腦洞大開的設計,去日本的百元店(一百日元相當於人民幣的不到十元),就能看到一堆你想拍大腿的日常用品。

可是天啦,我對創意這個概念真的毫無頭緒。我要是把百元店的日用品都報告一遍,老師會不會想脫了鞋打我。

所以,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作業, 我每次提交的時候都會壓力很大。我充分意識到,我就是一個平庸而沒有創造力的人。

在小組創意設計的工作中,那個來自芬蘭的哥們兒每次都能提出讓人眼睛發亮的點子,有邏輯,有創意,有情懷。

而我,最常做的只是一個鼓掌者。

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二、一個教育的殘次品的獨白

那時,我常常自嘲我自己是個應試教育的「殘次品」。

雖然按照這個教育體系的規則來說,我是這個公共教育的收益者。廉價的公共教育資源,公平的考試選擇機制,讓我這種家庭背景平凡的人,能夠從小地方走出來,通過努力看到更大的世界。

但在擁抱更大的世界的時候,我卻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我高中讀的某超級中學的重點班,學的理科,然後大學選專業的時候,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專業,選了一個要分最高的熱門工科專業。

當年我選這個專業的動機很簡單。大學裡那些能填的專業,沒有一個我喜歡的,我看了很多雜書,也喜歡中國古典音樂,但是這些都不能當飯吃。那不如逆向思維,挑一個看起來我最不可能去讀的,知識黑洞。

因為一個專業,如果我大學不去讀它,可能我這輩子都沒有動力去了解它,那麼它就會成為我的知識黑洞。然後,我大抵會成為一個有殘缺的白痴。

所以,我選擇了一個「黑暗系」的專業。

有意思的是,就這麼一個專業,我讀著讀著居然成績還可以,還拿過國獎。因為考試刷分總是有技巧的,恰巧我又比較在行。

可是,我知道對於這個專業,我沒有天分,更加談不上創造力。

然後,本科畢業我就再也不想和這個專業糾纏了。於是,在探索自己的路上各種折騰了起來,一直到國外。

三、無比自大,又無比脆弱

我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會聊起的一個話題,就是各國的教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系統地對比過世界主流的幾大教育系統。

因為我發現無論來自世界何地,專業背景如何,我們所展現的特質,都可以追溯到我們受過的教育上面去。

而我所受的應試教育的缺點,在那個環境中,也被漸漸折射出來。脫離了量化的評價標準,我的抵觸,迷茫,以及懷疑,都是我近二十年所受的教育給我的印記。

那個時候,我每天瘋狂地看書,刷論文,泡圖書館,全世界亂跑。看得越多,我越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一無所知。

一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詞,叫:Intellectually Disabled Elite Students (智力缺陷式的精英學生)。

這類學生不知道怎麼建立自己健全的知識體系,不知道怎麼構建知識的記憶路徑,不知道怎麼有創意性的思考。即使這些學生分布在各個精英學校,他們只求畢業,考試完了就鬆了一口氣:我終於自由了!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心驚肉跳,冷汗涔涔,這說的不就是我么!

原來,我就是這麼一個殘次品!

那時候的我,對於獨立思考,批判性表達,和創意設計顯得手足無措。而在真正的複雜性的,充滿動態的社會面前,更是毫無頭緒,一團亂麻。

這樣滿腦漿糊的腦袋,很容易被低劣的文字煽動,站隊,撕逼。充滿無知,偏見,和自大。但是其實又脆弱,焦慮無比。

自媒體的蓬勃發展,讓這些特質尤其被放大,分外明顯。

所以,這樣的我,被人貼上精英的標籤的時候,我當時只覺得心虛。

而與我有同樣感受的不止我一個。

四、時代太快,被拋棄的教育

前兩天認識了一個小姐姐,是清華少年班的學生,又去了美國頂尖學校讀書,然後工作。

她告訴我,她回國了,打算從事教育行業。

我問:是做線上教育產品,還是打算去當老師?

她說:我想要研究教育學,傳達理念,要影響一代人。

那一刻,我能讀懂,眼前這麼一個天才式的精英,心裡也是寫著遺憾的。

教育,說到底,就會國家維護社會運轉的工具。我們這代人,出生在改革開放的熱潮之後,是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教育的產物。

現在我們出現不適應,時代已經進步太快,工業化的教育模式跟不上了。

當年那麼努力的學霸,好像還是沒有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過上想要的生活。

我知道,這些話說出來,是要被一部分人罵:得了便宜還賣乖,或者何不食肉糜。

畢竟我們都稱得上是所謂「贏家」,或者說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即使是所謂的「贏家」,我們也是帶著殘缺的殘次品。

一個群體中,總有一定的比例的人可以按照各種標準,站在相對的數字高處。但是這不代表,這整個群體,或者說整個系統,就是完美而不容質疑的。

內卷化的相互廝殺, 消耗的是巨大的內部資源,內部的零和博弈,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我們的視野應該放得更開闊一些。

而在全球化的環境下, 在更大的格局和競爭之中,我們這代人未來將何去何從?我們下一代人又如何保持競爭,以及良好的體驗感?

即使是日本這麼一個GDP總量被我們超越了的國家,他們即使是最底層的普通人,素質也很好,而且生活可以過得相對體面。而日本的大學生畢業率在全球排名第三,這就是教育的意義。

而日益變化的時代,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也是愈加全面和綜合。

我自己回國這段時間就明顯地感覺到,一邊是很多綜合素質高的崗位人才供給的稀缺,一邊是受過高等教育,卻因為綜合素質跟不上,被科技進步所拋棄的,正處在很好的年齡的部分群體的迷失。

這種資源錯配,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五、真正的睿智,要如何通過自我教育養成?

每個人在童年的時候,都會幻想,自己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子的,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世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從小,我對這個深藏於未來的隱秘,就懷有十足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越長大,我越發現,它不是藏在我們看過的小說文字里,也不在那些會自然流逝的時光中。它早就一筆一划寫在了我們的教育里。

如果沒有教育,我不可能看到這麼大的世界。但是,如果沒有更好的自我反思和教育,我將永遠停留在原地,不再有成長。

獨立思考,不斷探索,自我反思,讓我自己可以慢慢彌補好我已經看到的殘缺。

而我更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她可以成長成更完整的人。

什麼樣的人是更完整的人?或者說,更符合未來時代發展需求的人?

我一直在思考,漸漸地有了一些框架,梳理出來,作為參考。

一個完整的人,除了道德和審美之外,最為必要的是要有創造性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自我培養:

(1)好奇心。這是不斷拓展邊界,擴大信息量的基礎。保護好你的好奇心;

(2)批判性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這讓你對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吸收更深刻而高效;

(3)系統性的思維和方法。它可以讓混亂和無序變得可控,心有丘壑就這麼被容納;

(4)創造力和創意。這讓個人的價值能夠發揮到最大,這是任何時代都能發光的寶貴財富

而以上的這些方法和特質,都能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得到培養,具體操作方法也許有差異,但是核心理念是共享的。

而如何打磨自己更核心的競爭力,會持續成為我的公眾號輸出的內容。

在這個嘈雜混亂的時代,如何走好自己的路?科技爆發的方向也許說不定,但是能夠給我們安全感的,就是成為一個更睿智的人。

預告周末更新系統的批判式閱讀方法,讓你實現真正的和智者對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大寶識 的精彩文章:

TAG:楊大寶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