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簡直是慘不忍睹呀
另外我們再看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優待一下就沒有了,往往後面都沒有下文了。三個家族也沒有成為江東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說他不用張昭是薄情。但是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就是一般說薄情是人一走茶就涼,張昭人還沒走呢。茶怎麼就涼了?所以這個不大說的過去。
第二種說法叫做記恨。孫權記恨張昭。為什麼記恨張昭呢?因為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是主張投降的啊。而且我們也講過這個故事啊。孫權稱帝的時候講這都是周公瑾的年功勞啊。張昭也站起來準備發表一番歌功頌德的言論。孫權把他止住了,說張公你就算了啊,朕當年要是聽了你的話,現在已經討飯去了。記恨他,而且邏輯上也講的通嘛。對不對?
朕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當嗎?沒有皇帝當。朕當不上皇帝,你能當上丞相嗎?也當不上對不對。既然你原本就是當不上丞相的,這回也不要當嘛。但是這種事情你一次就夠了啊。你要羞辱他一下,或者報復一下,一次就夠了。有人說其實這個不是記恨,是個立場問題。說孫權懷疑張昭立場不堅定。其實這個也不必。
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講條件,說如果你把張昭和劉備殺了如何如何。如果你捨不得殺張昭,光殺劉備也行.那曹操把張昭列入了他的黑名單就等於證明張昭對你孫權來說是立場堅定的嘛.凡是敵人擁護的咱們就要反對嗎.所以這個恐怕也不通.
第三種說法呢,說孫權不是記恨,是忌憚.是怕張昭.陳壽就有這個說法,陳壽說張昭不能當丞相是「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就是張昭這個人太嚴厲了,所以孫權害怕他。張昭這個人太高尚了,所以孫權疏遠他。這個也有證據。我們知道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來對待張昭的。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既當叔也當老師。張昭呢,也當仁不讓。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孫權呢?其實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經常是親自騎著一匹馬,就出去打獵。射老虎。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情。孫權說,不好意思嘛。年輕嘛,不懂事嘛。我下回不了,好吧。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射虎車。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箭還是射。就這樣還是有老虎或者別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
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很高興,很開心。張昭一看,怎麼又去。這老頭子又去嘮叨他。你這樣不對啊,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這時候孫權就只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來,孫權和張昭他們有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這個故事裡面張昭像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像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就這麼個感覺,這個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你出門多加件衣服啊,天冷,被子有沒有蓋好啊,這個老蹬被子。就這種感覺,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經常也看到大管家,管著那個小少爺,有這種事。
但是你知道這個人他是要變的,第一這個侄子他要長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 做大,做到吳王,做到皇帝的時候你還是個嘮嘮叨叨的大叔。這個時候就不靈了吧。問題是張昭他不變啊。應該是孫權稱吳王之後,有一次在武昌釣魚台,我在說一便,武昌就是現在的湖北省鄂州。鄂州是臨長江的,江上有一個釣魚台,不是咱那個釣魚台國賓館啊。孫權在那個釣魚台搞了一個宴會廳,有一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的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洒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天非得有個人從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那"寶馬"車上坐著生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那"寶馬"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哎呀,張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樂嗎?幹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著,快樂,很快樂.
告訴你說---當年殷紂王把酒槽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孫權沒有辦法(很無奈的樣子),好,散會散會.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丞相的時候,孫權就說的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而且丞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繫的.「此公性剛」,這位老人家的性子太剛烈了,當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這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個不是害了張公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適當丞相。但是我們要問,孫權選的那個孫邵他就合適嗎?
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在張昭能不能當丞相這個問題上,孫權給出的解釋是張昭儘管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功勞很大,但此人言行舉止過於威嚴,性格過於剛烈,容易惹麻煩,遭抱怨。因此張昭的丞相之路就此打住。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擔任東吳的第一位丞相。那麼孫邵是何許人也?他難道比張昭更適合這個丞相之位嗎?
好象也不合適,孫邵這個人我們知道是在《三國志》裡面連傳都沒有的。第一任丞相,連個傳都留不下來,可見他沒幹什麼事。我估計他就是沒幹什麼事。那孫權為什麼選他呢?因此有第四種觀點:就是孫權選擇的第一任丞相原本就是個擺設。原本就不打算用一個什麼相才來擔任。關於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是談過的。田餘慶先生在談到張昭為什麼沒有當丞相的時候他說,一方面張昭這個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從來沒有直接管過事的。另一方面孫權這個人一直是大權在握的。就是說根據田先生的研究,張昭這個人的重要性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前期他是很重要,慢慢的慢慢的他就不直接管事了。但是我們就會問了,既然張昭原本就不那麼重要,孫權又不希望他的丞相重要,那麼用張昭這個原本並不重要的去當那個原本就並不希望重要的丞相,那不是很合適嗎?這又怎麼解釋呢?解釋很簡單。就是張昭不很重要了,是因為他不直接主事,他沒管事。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他一當丞相他就要管事嘛,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嘛。他一重要就變成什麼結果呢?就變成張昭也變重要了,丞相這個職務也變重要了。而孫權是既不希望張昭太重要,也不希望丞相太重要。所以他絕對不能用張昭來做丞相。講清楚了吧。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