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讓「受害者「心態阻礙你

別讓「受害者「心態阻礙你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

美國心理學家Karpman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戲劇:Victim受害者-rescuer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小我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這部心理劇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每天的生活中上演,或許你從未覺察到過。

【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而【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貶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感受到這個三角遊戲中的一種或兩種角色,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比如有拯救者情結的各種類型的助人者,比如動輒就指責抱怨要求別人的壓迫者,比如陷入種種不幸的婚姻中的受害者,找到我們的姐妹,遭遇丈夫出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心態:

為什麼他出軌了,還要我來改變和挽回?

一切都是他的錯,是他出軌。

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他還如此對我?

是他有錯在先,是他對不起我,我問心無愧!

就算我做得再怎麼不好,他也不應該出軌來傷害我。

……

在她們的人生里,看不清每個事件的結果也有自己的責任,而到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子她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

受害者心態會帶來哪些好處:

1、獲得他人的注意力和關心

2、不必為人生的失敗承擔風險

3、不必背負心靈成長的重責

4、獲得始終「我是對的」的感受

這看起來彷彿真的是一件好事。然而真相是:「受害者」心態會阻礙你。

1、關係里的過度依賴使人想要逃離

受害者心態使人把自己的快樂依附在他人身上,最常見的就是親密關係里的過度依賴。

如果你愛我,就有陪伴我、對我好、保護我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許多善良的人會儘力幫助一個他們愛著的受害者。但是這種幫助與關心,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心態導致你所需要的關懷是一個無底洞,會消磨掉心底的愛,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離開。

2、受害者心態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放棄

受害意味著無需負責,一個帶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會相信他的人生已經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變,他會責怪任何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於責難。一個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輩子都陷入這種情緒的泥淖中——不負責、不行動,也因此錯失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成人的「受害者」模式的最大阻礙就是讓自己喪失生活的控制權與力量。因為一旦你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角色,你也就放棄了自己去改變些什麼的能力和希望。你的快樂和幸福也都放到了他人的手中。這也是為什麼受害者經常有一種生命無法掌控的無力感的原因。

然後除了我們自己,沒人該對我們心裡被傷害的感覺負責。即使你曾經是受害者,而今後,你需要成長,不要讓自己永遠受制於等著別人改變來關照自己的「受害者心態」。實質中,你是「受害者」,同時也是自己的「迫害者」,而你也可以變成自己的「拯救者」。只有當我們明白其實這個三角遊戲中的三個角色其實都是自己時,才有可能走出這個遊戲,減少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而做回真實的自己。

要擁有真實的親密關係,有幾個努力方向,首先要有非常強的「察覺力」,其中有洞悉與蘇醒之分,洞悉是用頭腦觀照自己生命里情緒的需要及種種變化,蘇醒是指內在小孩整個被喚醒,你完全呈現當時那個情緒、那個需求。親密關係是心跟心的交會,所以你必須先掌握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目前心裡的感覺與需求,才能進一步體會他人的心;接下來是「表達與展現」,因時、因地、因人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察覺與表達只是單向的呼叫,還必須加上「傾聽、同理」。

從頭腦的理解到深層的同理有零到一百的層級之分,全然感受到對方的感覺,完全沒有界限地去感受對方,是非常高的親密境界;此外還要再加上「信任」,兩者之間如果沒有信任為根基,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效,面對相處愈久、成見愈深的關係,在真實生活中實行起來的難度是很高的,若想加以改善,必先有心理準備,非一朝一夕可見功效。

------------------- --------------------

歡迎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憶深情感 的精彩文章:

TAG:相憶深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