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100年日本動畫歷史,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有這位動畫巨匠的身影

100年日本動畫歷史,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有這位動畫巨匠的身影

4月5日,與宮崎駿一起創建吉卜力的元老,82歲的高畑勛因病去世。100年的日本動畫歷史,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有高畑勛的身影。故人遠去,總會激起許多懷念。每次說到像高畑勛這種優秀創作者,都有一個常見說法,就是「比起花時間看這篇文章,不如提前一分一秒去看作品」。

看完片後,那種強烈的感動與忘我的回憶,是促使觀眾如此堅決地主動安利的原因吧。但說到高畑勛與他的作品。這句話恐怕要改成「高畑勛片很好,但什麼時候看,就按自己的步調來吧」。

不必這麼急切地推廣的理由,首先是因為,高畑作品本來就不那麼咄咄逼人,不容易調動安利的瞬間激情。

第二個原因,就是高畑勛已經成了日本動畫的基礎——就算不特意去找,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很多讀者也早就接觸過他了。

看《螢火蟲之墓》的時,我就總被帶齣戲——各種悲情劇里,重複利用本片配樂太多次了

60年代,構建不同於迪士尼的現實動畫

1959年,28歲的高畑勛作為第一批職員,進入東映這個實驗熔爐。這位新人在四處打雜的過程中,了解了各個工種的職務與工作方法。學會在限定的條件下,如何做出有趣的東西。4年後、宮崎駿也加入東映,相近的左翼思想,也成為一輩子的盟友。

年輕時的高畑與宮崎

高畑本人說,戰後的日本,好的地方與壞的地方,都是「什麼都沒有」。現在的動畫監督動手做東西,有一大堆名作珠玉在前,很容易壓力過大。但高畑進入東映時,面對的是一大片無人動過手的的處女地,正是什麼都可以做的輕鬆狀態。

對那時的日本人而言,動畫領域有一位無法忽略的先行者,那就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迪士尼。就像現在批判「中國動畫太日本化」一樣,當時對動畫的評價泛濫著兩種評價,就是「太像迪士尼」,「和迪士尼完全不一樣」。

不過高畑勛卻少見地沒有那麼在意迪士尼。首先,與商業模式都在學習迪士尼的手冢製作不同,當年的東映,恰恰是一家由「反迪士尼」人士組成的製作公司。讓高畑勛進入動畫界的作品,同樣也不是迪士尼動畫,而是法國動畫名作《斜眼暴君》。

1952年動畫《斜眼暴君》,是《國王與小鳥》的前身

60年代的東映動畫,給日本動畫帶來巨大的影響,高畑勛與宮崎駿自然也參與其中。首先,當然是拍攝多部娛樂動畫,發展技術、培養人才。其次在更深的層面上,他們也構建日本動畫製作流程的基本過程。比如東立就發明了統一畫風的作畫監督職位,讓原畫可以用場景為單位工作。

到了1968年,高畑得到機會監督電影《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這部作品高畑擔任演出,宮崎駿原畫。結果電影不僅原定1年的工期,大幅延長至3年,面向年齡層卻比預計的高。後果自然是製作費暴增,也沒能收回成本。

《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

生活在孤島的霍爾斯,拿到太陽之劍前往人類世界的冒險故事

之後,高畑與宮崎被公司內冷藏,兩個最終離開東映。但是從東映動畫時代開始,日本動畫獨立於迪士尼體系的的幾個特徵,也從這個時期逐漸確立了起來:

1、動畫不一定是幻想故事,也不執著於「只有動畫才能表現的效果」,如實地再現人類世界。就算有不可能的設定,也把這一起切刻畫得相當細緻。

2、人物性格突出。不需要簡明的故事模式,同時有著充滿現實感的魄力。

3、肢體動作不像迪斯尼那樣極盡誇張動作樸素自然,動畫會有的「日常段落」描寫。

不畫原畫的高畑勛,這段時間的收穫,首先是遇到了這位不論工作質量,還是速度都非常驚人的幫手宮崎駿。同時他也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與苛求細節與質量的一貫作風。

70年代,確立動畫的作者性

離開東映後,高畑與宮崎駿合夥製作了一批劇場與TV動畫。這對搭檔第一次展露身手,就是1971年的怪盜題材電視動畫《魯邦三世》。本來這部動畫導演不是高畑勛,但由於前幾集過於嚴肅,導致動畫收視率低迷,原導演撂挑子,「湊巧有空」的高畑勛與宮崎駿,臨時擔任救火隊員,切換路線為輕鬆搞笑風格,成功把收視率拉了回來。

魯邦三世從錢多到花不掉的法國頹廢富豪,變成了義大利愛搞事窮小子

獲得成功的這對搭檔,收到了更多的改編動畫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後持續多年的電視動畫「世界名著劇場」系列了吧。高畑勛做改編,都非常尊重原作。為拍攝這些世界名著,高畑與宮崎駿跑到歐洲取材,觀察生活細節,並還原到作品裡。這些動畫細節相當真實,一方面為日本動畫拓寬了國際市場。

這段時期,高畑勛對日本動畫的另一個巨大貢獻,就是確立「分鏡在先」的製作流程。首先實踐這一手法的作品,就是1984年高畑勛(演出)與宮崎駿(畫面構成)合作的TV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1974)。

改編自瑞士作家約翰娜·施皮里的小說《海蒂》,講述她與祝福生活在阿爾卑斯山的故事。

技術上,在動畫業界,原本是原畫師各自畫分鏡,然後歸總的形式。然而《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製作工期緊張,大量作畫外包。為確保成品質量,高畑勛不得不讓宮崎駿畫全話分鏡台本。

不止這一部,與接下來的《三千里尋母記》(1976)的製作過程中,合計104回所有的演出與分鏡,全部由「高畑勛+宮崎駿」搭檔完成。所有的場面,都徹底地反映了兩人的追求與喜好。

《三千里尋母記》(1976)

《三千里尋母記》改編自義大利小說《愛的教育》,少年馬可遠渡重洋尋找母親。

讓動畫的質量提升之外,這麼做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可以更快趕上工期。這個流程被其他人效仿,成為日本主流的動畫製作方式。然後這種製作結構,客觀上讓高畑勛、宮崎駿這種核心製作人員對作品產生決定性影響,促使日本發展出個人味道濃厚的動畫電影。

《紅髮安妮》(1979)

改編自加拿大同名兒童小說,講述紅髮少女被綠色莊園收養的故事。前15集畫面構成是宮崎駿,之後宮崎駿忙著去拍魯邦三世劇場版,改為與近藤喜文合作。

這一「世界名著劇場系列」,不只對原著做了精彩闡釋,同時生活細節做的相當自然,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歐洲觀眾都不知道動畫原產地是日本。他們在長大之後,才「再次發現」高畑勛這個人物。另外,從高畑勛開始,拍攝前到實地取材,也成為世界名著劇場的慣例。

宮崎駿回憶說,自己可以說是把「青春時代都給了高畑勛」。高田勛青年時代精益求精,做的幾部「世界名作劇場」,成為好幾代人童年回憶的同時。也改變了動畫製作制度,賦予了日本動畫強烈的「作家性」。

進入吉卜力時代

80年代開始,高畑勛與宮崎駿的關係,漸漸從左膀右臂,變成了同台競技的對手。高畑勛作為宮崎駿的製作人,輔助宮崎駿拍了《風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4),連續電影兩部大獲成功。懂音樂創作的高畑,也在1989年的《魔女宅急便》裡面,擔任音樂演出。

1985年,吉卜力幾部電影的票房成功,讓他們決定把製作人員留下,創建一個能夠自由發揮能力的舞台。這就是以後馳名世界的動畫公司、夢想與瘋狂的王國「吉卜力」。

作為製作人,高畑勛能很好地控制工期、控制預算。但這位監督,在自己主導作品時,卻堅持完美主義、不願意妥協。工期延長,並導致成本飛升。螢火蟲之墓上映的時候,甚至部分畫面直接沒完成,在上映中途才替換成完成版。

《螢火蟲之墓》(1988)

改編自野坂昭如的小說。二戰結束那段時期的日本,失去父母14歲的哥哥,與4歲的妹妹,兩人嘗試自己活下去。至於如何解讀這部作品,我覺得可以參考他在訪談的說法——自己堅持製作從理性角度來觀賞的作品。給觀眾帶來感動,不是忘我的沉浸,而是基於理性的同理心。

業內有一種調侃,就是說吉卜力這個公司,是德間書店的大老闆德間康快,向銀行騙貸款拍新片。負責宣傳的鈴木敏夫,騙觀眾進影院。身為導演的高畑勛,騙所有人片子能按時完成。最後如果有虧空,就由宮崎駿來負責填補。

紀錄片《柳川運河的故事》,曾進度拖延、一度讓宮崎駿抵押自家房產籌錢

接下來,宮崎駿力薦高畑勛,讓他拍的《歲月的童話》(1991)大受歡迎,登上當年的日本大陸電影票房首位後,高畑本人卻說「這部電影熱門過頭了。我覺得這不正常」。宮崎駿是天生的娛樂製作者,高畑勛則有著擺不脫的藝術家氣質。

《歲月的童話》(1991)

漫畫改編,27歲的上班族岡島妙子,回到故鄉,回憶自己的青春,並發現自己心中伴侶的故事。

高畑不是不會拍面向大眾,「讓更多人欣賞」的作品的意識。這個人花錢很多,但卻不期待作品大受歡迎。

但就像刻意去「爆紅模板」拍片,也未必能做出賺錢作品一樣。高畑勛作品優先的原則,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1994年高畑勛少見的原創作品《平成狸合戰》,憑藉優秀的質量,連續兩次拿到日本大陸票房首位。

《平成狸合戰》(1994)

建築工地興起,森林裡的狸貓,面臨家鄉被夷平的危機,於是他們下決心,利用變身的能力與人類決勝負……

《平成狸合戰》的時候,高畑勛的電影觀影人數,比宮崎駿的前一部作品《紅豬》要多,到此為止,這對好友還能算是互有勝負,一切也順風順水。但接下來,吉卜力幸運與不幸的根源,都可以說成一句話——就是宮崎駿接下來實在賺的太多了……

瘋狂王國的理智代表

吉卜力的轉變,起源是1997年宮崎駿的《幽靈公主》。這部電影、宮崎駿用2倍的預算,獲得了超過2倍收益。賭注獲得成功後,導致吉卜力徹底變成了高成本、大製作的體制。

一流的工作隊伍,充分的預算,龐大的宣傳經費……與其他動畫業內相比,這些條件可以說是相當奢侈。但這些東西也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幸福沒有就此輕易降臨,接下來就是無限提升品質的地獄般競爭。

望月智充,細田守、庵野秀明……多年來,許多極有能力的人才,背負眾望進入吉卜力。他們然後在追求完美的巨大壓力中,因各種原因脫隊、離開。只有老夥伴高畑勛,作為宮崎駿的對手,憑自己的力量走了過來。

EVA的監督庵野秀明,當年也在吉卜力呆過

《幽靈公主》成功的背景之下,高畑勛執導的吉卜力電影,居然是改編四格漫畫的《我的鄰居山田君》,一部描繪日常的輕喜劇。

《我的鄰居山田君》(1999)

改編搞笑四格漫畫。講述山田一家日常生活趣事,主題是「隨便」。

據鈴木敏夫說,這次是「故意讓票房回落,以免過大的壓力壓垮吉卜力」。在高畑勛這次「失敗」的基礎上。接下來,宮崎駿《千與千尋》,用再次加倍的宣傳與製作經費,創造了日本影視的歷史票房奇蹟。附帶一提,《我的鄰居山田君》並不是賠錢的作品——製作人鈴木敏夫說,影碟發行之後,賬面變成了黑字。

鈴木敏夫、宮崎駿、高畑勛,三人維持的「夢想與瘋狂的王國」

一直以來,高畑都是採用理性計算的創作方式,宮崎駿擅長用感性來孕育作品。2013年,當時兩個人,卻交換了創作題材。擅長幻想題材的宮崎駿,製作的是描寫零式戰鬥機設計師,掘越二郎事迹的《起風了》。秉持現實主義風格的高畑勛,卻以民間故事為藍本,做了原創程度很高的《輝夜姬物語》。

《輝夜姬物語》(2013)

改編自日本最老的民間故事《竹取物語》,輝夜姬來到人間,又重返月亮,公主犯下的罪與罰。

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電影,出資者日是本電視台的氏家齊一郎,一開始沒有設置不限制時間與預算。作品裡不僅使用了了手繪效果,與考究的日常細節。劇情上也同時穿插現實與幻想,質量與內容上都是集大成的壓倒性作品。

高畑勛的前半生,留下大量改編作品,參與建立和歐美不同的日本娛樂動畫體制,不愧是塑造日本動畫的卓越名匠。到吉卜力時代,工作重心放到動畫電影,他又成為宮崎駿的對手,成為點燃雙方的燃料,維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留下許多傑作。雖然他自己勸年輕人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自己卻是個無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

高畑勛不只是動畫監督與製作人。一輩子做的事動畫作品之外,還有音樂、寫詩歌翻譯。這位創作者的一生,肯定留下無法用如此短短的文章概括。限於篇幅, 本篇文章就回顧到這裡。如果有什麼感想,或者需要補充,那麼歡迎留言或——

不……在此之前,還是抓緊時間去看片吧。

看什麼?

全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宮崎駿 的精彩文章:

宮崎駿背後的男人走了,人間又少了一個童話
一部動畫電影製作8年,宮崎駿稱:"這才是動畫片的未來"

TAG:宮崎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