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砂壺的市場價值?怎麼可以正確出手交易?

紫砂壺的市場價值?怎麼可以正確出手交易?

新加坡金沙集團國際拍賣公司唯一指定徵集處

相信喜歡品茶之人,對紫砂壺都不陌生。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使用紫砂壺,紫砂壺不僅能泡一壺好茶,還可作為收藏、把玩之物。今天匠子就來給大家說說紫砂壺的幾大「玩法」。

玩茶道

紫砂壺是實用器,最重要的功能當然是泡茶啦。自古以來,紫砂壺就被稱為"聚茶香而不奪其味"、"暑月夜宿不餿",就是說冬天泡茶茶不涼、夏天泡茶茶不餿,這是紫砂壺最大的特徵。紫砂壺表面加工細密,泡起茶來,不失原味,使茶的色、香、味皆宜。

品茶是一種享受,在這過程里我們既能提高品茶技藝、規範品飲方法,又能交流思想、陶冶性情。

玩文化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工藝之一,創始於明朝正德年間,原產地是江蘇宜興丁蜀鎮。明代紫砂壺製作較為完整的工藝體系,此時名家輩出,做工講究規整精巧,紫砂壺以實用性和藝術觀賞性,成為歷代以來的佳品。

每把經典的紫砂壺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故事。直到現今,紫砂壺依然是文人墨客最喜歡的茶壺。

玩特色

現如今製作紫砂壺工藝作品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有花樣特色了。匠子在這裡建議大家,對於不同層次的茶友來說,都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投資和消費的作品為自己的收藏方向,從中享受收藏的快樂。另外,從個人喜好眼光方面,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角度不同,喜歡的東西也不同。

玩收藏

以上就說過,紫砂壺不僅有實用性還具有觀賞性,並且還是很不錯的收藏物品。

在收藏紫砂壺要看這幾點:一是要看作者的文化程度、專業技術職稱和從事紫砂壺藝術創作的年限;二是作者的出身及師承關係,紫砂壺畢竟是手工製品,其師承關係非常重要,所謂名師高徒;三是作品的特色和特點,在選擇藏品時,要盡量選擇一些獲獎作品、創作作品、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進行收藏。

玩壺是一種執著,讓男人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將一生的喜怒哀樂都與之糾纏在一起,而無怨無悔,留下的是歲月久了器物上的包漿。

玩壺讓男人變得豁達。世上好壺無數,豈能盡收囊中。看到了即是擁有,我有了就是你有,遇到了,是一種緣份,得到了,更是一種福氣,錯過了,也許會頓足懊惱,轉而一想,遺憾是一種美麗。

玩壺猶如參禪,即是悟道。參悟了,才發現耗盡一生心血收藏的寶貝,原來屬於整個社會,自己不過是把她從歷史塵埃中揀起來,抹去灰土,暫行保管而已------於是,這世上多了張伯駒這樣的名賢大德。

玩壺是男人的時尚,更是男人的心靈雞湯。未必鮮衣美食,何須香車寶馬,一壺一茶,一器一皿,都能讓沉溺其中的男人意氣風發,得意忘形。

玩壺的男人,不一定很有錢,但一定是懂得生活、有內涵的人。他不一定是職場精英,但卻博古通今,見聞廣博。他痴情於中華文化精髓。他被國粹傳統文化深深吸引,他將文化精髓視為知己,而她,則視其為自己終生的知己。

在拍賣會上一把紫砂壺的拍賣價格成交價往往都是數十萬,高者甚至上百萬,那麼問題來了,紫砂壺為什麼值那麼多錢嗎? 還有壺友在微信里問我,為什麼紫砂壺有的一把十幾元,有的卻是幾十萬元甚至上千萬元?表示很迷茫。

汪寅仙曲壺 拍出368萬

紫砂壺不是製作時間長就一定好,一定值錢,也不是做的快就一定好,一定值錢。紫砂壺值不值錢,最關鍵的還是看壺本身包含的藝術要素,然後也要結合泥料,做工等因素綜合討論。

實用器皿價格就便宜些,有把玩價值、能讓人喜歡的壺就一定貴一些,名人的作品,有收藏價值的紫砂壺,價格就會更高,甚至可以創出天價來,如顧景舟的作品。

目前100000+藏友已關注加入我們

如果您覺得我們推送的內容不錯,歡迎分享轉發。

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大家奉獻有溫度、有高度、有態度的好文章。

(If you feel that we push content is good, welcome to share.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for everybody dedication have

temperature, altitude and attitude of good articles.)

如果您喜歡

1、想了解如何簡單的鑒定古玩?

2、什麼樣的古玩藝術品值得你去投資交易?

3、關注微信訂閱號

本次徵集範圍

名家字畫: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名家書畫

精品陶瓷:古代各窯口到代官窯器,以宋五大名窯、元、明、清官窯瓷為佳。

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級翡翠為上,要求玉質佳、雕工精。

雜項清玩:竹木牙雕、文房四寶,田黃,雞血石,金銀器,錢幣郵票等。

大陸唯一徵集點·深圳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藏友之友 的精彩文章:

大清銅幣價值一路飆升,真實能達到多少價值?

TAG:藏友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