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一種精神鴉片
1.
俗事纏身,也不勤於寫字了。寫字這回事,倒也不是什麼不堪重負的難事,相反,每次一忙碌,不管再怎麼安排時間,每當敲鍵盤時,都會覺得自己在偷懶,因為在做一件耗時挺長,同工作學習無關,卻又十分放鬆的事,心裡又會責怪自己,怎麼pre還沒有做,研究方向還沒定題,extensive reading的筆記又在哪裡,暑期實習還找不找了,這麼多事還要偷懶?於是焦慮把所有想法靈感統統趕走。
可是即便是焦慮,我仍舊抽空去看書看劇,寫文一事就實在不能推脫了。
今天來強推一本書《狂熱分子-群眾運動的聖經》。是的,也許你不感興趣,可是近日我對這些哲學向的文章,痴迷得不行。課業上的晦澀小說實在折磨我太久了,急需要一點新鮮血液來喚起我的寫作慾望。《狂熱分子》就是這樣一打興奮劑。
這本書從社會心理學上論證分析了群眾運動和狂熱者的心態,在群眾運動盛行的年代裡,它是解析個人和群體,自由和信仰關係的一記重磅炸彈!
「有成就感的人會把世界看成一個友好的世界,並樂於看到它繼續照原樣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卻會樂於看到世界急遽改變。哪怕我們自身的處境是由能力、個性、外貌或健康等個人因素造成,我們還是會堅持向外尋找理由。」
「相信人類本質善良和科學萬能。這是一種桀驁和冒瀆的信仰,思考方式跟那些著手興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的人相差無幾,他們都相信:『以後他們所有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一個人愈是沒有值得自誇之處,就愈容易誇耀自己的國家、宗教、種族或他所參與的神聖事業」
霍弗質疑了所謂「團隊使命感」、「信仰」、「群眾運動」帶來的自我麻醉。許許多多不能正確認同自我存在方式的人,需要通過一項「有意義的、神聖的事業」來證明自我的「存在意義」,通過表現出對某種團隊運動的熾烈興趣,逃離對「自我」的懷疑。尤其是失意者,越是不能認同自己的當下,越是期待這樣的運動和情懷。一旦有群眾運動販賣「希望」,聲稱自己是「打開未來的鑰匙」,那麼失意者會毫不猶豫地跟從,如同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和一個販賣精神鴉片的人之間產生不可避免的化學反應,以至於乾柴烈火,不能自拔!
而一旦摘掉這些神聖光環,禁斷鴉片,他們的生活立馬陷入貧瘠和無意義。
以此,他從另一個角度證明「自由」並不適用於大眾,這同尼采所說的「自由一旦到手,精神隨即空虛」如出一轍。不能依靠自我來找到存在價值的人,潛意識下並不會「期望」自由,他們會渴望確定性!渴望同志情誼!憧憬那些「迥異於競爭性自由社會的東西」!
這裡他還以基督為例,舉例群眾運動都有些相似的特性:「違反天性,違反常識,違反歡樂」「強調自我犧牲」「販賣希望,否定過去和現在」「以信仰為名,具有煽動性」。
他們不會因為危險卻步,不會因為障礙重重而氣餒,不會因為有反面證據而困惑,因為他們根本否定有危險,障礙和反面證據的存在……信仰的力量不表現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於能讓人看不到有山要移……虔誠者總是呼籲別人應該用感覺而不是腦子去理解絕對真理。赫斯宣誓加入納粹黨時,對台下的聽眾說:「不要用你們的腦子去追尋希特勒;用心的力量,你們就會全都找到他。」
霍弗的言語其實是毒辣的,尤其在寫對信仰和神聖事業的質疑上,用了許多歷史上不光彩的群眾運動案例,包括十字軍東征等等。儘管他在序言里這樣申明:
「各種群眾運動有很多相似特徵,並非暗示它們都同樣有益或者有害。本書既不作價值判斷,也不會表現愛憎。本書只是嘗試去解釋,是以建議和論證的方式提出的。」後頭又補了一句「哪怕我的口吻看似斬釘截鐵。」
這麼說就有點小虛偽了。這就跟「我雖然劈腿了,但是我還是愛你的」一樣矛盾,以及和「雖然我狠狠地罵了你,但是我的話非常客觀,並沒有夾雜私人情緒。」一樣不講道理。這兩個比喻有其誇張之處,但確實不可全盤肯定,縱然再客觀,必然也有其偏見和過於篤定之處。
「當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前途看來並不值得我們為之活下去時,我們就會迫切需要為別的食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獻身、虔誠和自我抹殺,本質上都是對一種事物的牢牢攀附。」
霍弗極力肯定自我的價值,雖然言語間並沒有直接說明為了群體而自我奉獻是「對的」或是「錯的」,但是他用了大量的言語說明,這是一種「自我的泯滅」。
這正正好好戳中了時代的G點,從團結和奉獻的普世價值觀,我們越來越給予自身高度的肯定,越來越認可自己的存在價值,不太能接受他人對自我的評判,要麼慢慢地無意識地被時代侵略了思想和價值觀隨波逐流,要麼就在守衛自己的篤定看法里固步自封。共同點是,self-oriented。奉獻成為一種嗤之以鼻的品德,人與人的狀態是割裂的,不信任的。
在此,小小打住,因為我不是來宣揚「奉獻」以及批判「人與人的關係」的。
霍弗在這本書里,通過大量對群眾運動的描寫,闡明了「一個自我完整的人不會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一個群眾運動的非理性程度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在這一點上他大獲成功。同樣在說明「思考和自由意志多麼重要」這一點上,他的觀點也頗有建樹。
另一個層面上,「理性的群眾運動」、「合理的自我奉獻」、「什麼樣的自我真正完整」涉及很少,卻試圖說明個人價值的崇高和不可侵犯性倒也不夠全面,反而過於篤定。霍弗自己也承認「有一些東西被略去了,有一些東西被誇張了。」 However!!這並不妨礙《狂熱分子》成為一本必讀的好書。
懷有大希望者可以從最荒謬的來源汲取力量:一個口號、一句話或一枚徽章。
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
在自由實際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眾的熱望。在平等實際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極少數人的熱望。
我們熟知的當下社會裡,信仰基督,信仰佛教是一種群眾運動,企業文化是一種群眾運動,遊街抗議是一種群眾運動,轉發刷屏是一種群眾運動,網路輿論和網路暴力都是一種群眾運動。如何去思考這些,都在這書里找得到答案。
它所以足夠令人稱道,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
當然看這些書,當下確實未能給自己帶去「實務」作用,尤其在實務如此盛行之下,哲學、社會科學、心理學逐漸退居二線,比起小說、散文,這些文章都要開始積灰了,也不知道我的讀後感是否無趣、冗長,是否能否給你帶來一點閱讀慾望?但是這些書里有金子,可以隨便拿的那種,我偷偷告訴你了啊。
2.
寫點近日所感。
我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不可避免的世俗的東西。本來就是紅塵之人,潛意識裡逃不脫世俗的影響,外界的肯定,價值的證明,這些都被我稱作世俗的東西。重複霍弗的那句話,世俗這個詞我可沒有任何褒貶意味啊,劃重點!!
正如某姑娘說:「我們就是需要一些世俗的成就來肯定自己的自我價值啊。」
巧的是翻看這本書時,看到了很多關於證明的虛無和空洞。我們都希望往富有情懷和獨特意味的事業、工作靠攏。Position這個東西,同樣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你在社會鏈上的位置,接下來決定交際圈以及生活圈。
這個層面上,Position本身就是個會賦予社會偏見和定位標籤的單詞。
卡耐基言:幾乎無人真正理性,我們都無意識自持偏見和傲慢。
當然此話本意不是在潑負能量或對表達對現實失望之情。相反,每次到這一點上的剖析我都會越發了解「世俗的肯定」是種什麼樣的東西。作為輔助,它是我打下個人領域裡所謂「堡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助力,卻實在不能成為「那座堡壘」。
而誤把「肯定」當「堡壘」的蠢事,就是我當下在做的。由即將畢業的焦慮所帶來的偏移和自我否定。差一點,我就攻錯了碉堡,為了奇怪的「Position」。
羞愧地講,我仍舊可以在「白忙之中」,看本書,寫篇文章,以及追完了不算長的日劇《unnatural》(非自然死亡)。
unnatural 是很好看了,作為我生活里不多的休閑時光,450分鐘的現實逃離。
美麗的小姐姐石原里美,柔光雙攝的法醫故事和職業情懷,就當年那部《法醫秦明》的小說來比較,省去絕大部份的惡臭、髒亂和不適應畫面,沒有躁粒和粗感。用鏡頭和緊湊的故事記錄呈現一個個丞待思考的人性和社會的故事。它好是因為有足夠深刻的立意,它不夠好是它的情懷太美好,畢竟「比起生活,電視劇和小說還是太沒想像力了。」
不過,這些個人情懷、職業情懷和生活情懷是也自我完整者必不可少的佐證吧。
3.
所謂文章這種東西。
讀者可能會發現,我的推送里總是會思考一些「自我」的東西。佶屈聱牙的論證和說理,又不輔以真正的事實例證,有時候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因為確實除了寫小說來隱含的表達一下我的「偏見」和觀點,我已無法做到描述現實的故事來寫單一的文本,我認為那些都是「偏見」,怎麼好明目張胆地diss。
也許我也是某個個體的失意者,需要思考這些,我的文章小說需要它,我的未來慢慢長路的安慰劑也需要它。
當然如果一個人花長時間在處理自我情緒和所謂意義的思考上,無異於跳進一個陷阱,因此會有限制長足進步的危險。
文章和思考,也都是鴉片。望周知。
End_
PS_紀念我最後一篇雞湯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