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方葯、針灸治病的殊途同歸

方葯、針灸治病的殊途同歸

在臨床中總有病人問道:我這病找中醫治療,是吃中藥好呢?還是做針灸好?由此可以判斷目前在大部分人心中,籠統的劃分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種:針灸和方葯;

那麼面對同一種疾病,針灸和方葯應該如何選擇呢?

解答上述問題,先要明白:針灸和方葯是怎麼回事;

人們習慣將針刺操作稱之為「針灸」,其實這是不恰當的,針灸包括針刺和艾灸兩類治療方法;更習慣把一堆中藥組合在一起就稱之為一個「方子」,殊不知組合的背後蘊藏著眾多知識;

「針灸」和「方葯」都屬於傳統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個人認為中醫治療疾病的過程是:治療方法先作用於機體,激發或提高人體「自愈力」,通過「順勢而為----汗吐下和」等途徑達到痊癒。而不是直接作用於疾病本身。

由此可知:針灸和方葯只是所採取的方法不同,其目的是相同的,即「殊途同歸」。

證據呢?

看《黃帝內經》與《傷寒論》;在針灸和方葯的應用上,個人認為二者都是經典,但《黃帝內經》以論述針灸為主。《傷寒論》以記載方葯為主;

讀過《傷寒論》一書的都知道,其中大多「方」都出現在「三陽病篇」,而「三陰病篇」載「方」相對較少。「三陽病篇」的「方」大多是針對病情多採用「順勢而為」的「汗吐下和」等驅邪的方法;「三陰病篇」中多為「四逆湯、理中丸」等補陽的方法,對於這個現象初讀時並沒有過多的關注,更沒有去思考背後蘊含的內容。

《黃帝內經》的《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述了關於針刺操作的一段話:「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囪之,已髮針,疾按其瘸,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葯也」文中可知:當脈象出現「急、緩、大、滑、澀」時都可以針刺,根據情況可深刺、淺刺、出血、出氣等等;但「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時就不能針刺了,必須應用藥物。

這兩個情況初讀時也沒有過多思考,然而將其放在一起,發現了新的內容:中醫治療疾病的過程是治療方法先作用於機體,激發或提高人體「自愈力」,通過「順勢而為----汗吐下和」等途徑達到痊癒。但前提是:體內有正氣被激發或提高。否則所有順勢而為的驅邪方法都要先放一放,補充點正氣再說。這種認識方葯和針灸是相同的:

方藥方面:當疾病進入「三陰病篇」時,即便有病邪也不考慮驅邪了,直接應用「四逆輩」補益

針灸方面:只要出現脈小者,就是陰陽形氣俱不足了,就不能針刺了,該應用藥物或者是「艾灸」。

所以臨床中,針灸和方葯只是所採取的方法不同,其目的是相同的,根據病情可單獨使用,也可聯合使用。

個人根據《素問·移精變氣論》「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的認識,在臨床中需要聯合應用時:軀體病變以針灸為主,方葯為輔;臟腑病變以方葯、艾灸為主,針刺為輔。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謙雅國醫 的精彩文章:

六味地黃丸,今天你吃了嗎?

TAG:謙雅國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