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印度電影,我們為何推崇

關於印度電影,我們為何推崇

上個月只更了兩次。

後台很多人關心,問我: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

其實還可以。

更新慢的原因,一個是月初確實感冒,不過十天後就徹底痊癒了。

另一個:三月後半段,好片著實不多。

還好,進入四月份後——

先有好萊塢巨制《頭號玩家》震驚四座。

緊接著,寶萊塢又用一以貫之的水準,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感慨嘆息——

為什麼,我們擁有與他們同樣的問題,可就是無法拍出他們那樣既大膽又好看的電影?

《起跑線》

先看海報上寫的: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恰巧,剛看完電影回來,我就在家裡聽到一些親戚聊天——

親戚A:現在養孩子實在太費錢了。

親戚B:可不咋,我家孩子(小學生)去年花了7萬,還不算房租。

據我所知,親戚B一共4口人,年收入在10萬左右。

加上房租,就相當於,把全家80%以上資源,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

剩下不到20%,三個大人就節衣縮食,每天僅僅維持基礎生存。

以下內容含劇透

電影里,印度貧民窟,有一位好心大哥,則比親戚B還更不好過。

他一貧如洗,卻非讓孩子報考當地的第一名校。

當然,好心大哥並不太傻,他這麼做也是因為——

名校每年有25%的入學名額,免費留給貧困生。

這是政府為了避免階級固化,強制推行的政策。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學校單方面提出:免費學習可以,但「課外活動」得交錢。

第一筆錢,24000盧比(約合2300人民幣)就愁壞了好心大哥。

抱著借錢和後半生吃土的決心,好心大哥咬牙同意了。

不料,特殊原因,名校又取消了10個名額。

所有孩子集中到一塊,來了場「抓鬮」。

千算萬算,不如天算,好心大哥沒抓成功。

他的孩子讀不成名校了。

可他的新鄰居,也就是影片主人公拉吉抓成功了。

為什麼我要稱他為「好心大哥」呢?

以為拉吉要為了「課外活動費」去搶銀行,他趕忙阻止。

然後,自己一怒之下橫穿馬路,把車撞了。

沒錯,碰瓷。

可不是就地摔倒那種。

而是真的被撞飛,鮮血淋漓,再向怕麻煩的車主要錢私了。

拉吉問他:誰會為了錢拿生命去冒險?

他說:

可除此之外我沒別的辦法了

這就是貧窮。

讓一個本質善良的人,迫於極端無奈,作出狡猾的事。

就碰瓷事件而言,倘若群眾不明真相,甚至還會痛罵好心大哥:呀,窮鬼怎麼都這樣?

可在重度階級固化的國家,他真的沒有辦法。

為了不讓朋友毀一生,他只能捨棄自尊,賭上性命。

好心大哥認為,貧窮是一種藝術。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某種現實意義上,貧窮也是一種原罪。

2003年,女孩王娜娜參加高考。

回家後,因未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她便以為自己落榜。

從此,她結婚生子,淪落為中國的底層打工者。

2015年,她突然發現自己當初並未落榜,而是考上了當地的職業技術學院。

沒錯,她的入學名額,被人花錢頂替了。

當她找到頂替者時,發現對方已然當上學校教師。

兩個人的命運,就這樣被不公地改變了。

我們為什麼愛看,且總是給印度電影以很高的評價?

整體上講,印度電影其實並不比中國電影強。

但印度確實為我們填補了一個空白,即:探討社會議題的商業片。

如果拆開來看——

探討社會議題,我們並非不會。

早年有《天註定》《推拿》,去年也有《嘉年華》。

這些電影,都具有批判性,且都非常深刻有力。

但,它們也都有一個共同點:

藝術性強,獎拿了不少,但因觀影門檻高,導致要麼被禁,要麼無人問津。

《推拿》與《嘉年華》

商業片,我們也有。

《捉妖記》《戰狼2》《紅海行動》……

看的人多,票房超高,可刺激過後,也就再沒什麼了。

發現沒?

我們的電影,常常走兩極:要麼批判而不通俗,要麼通俗卻不深刻。

就好像,社會議題只是部分精英關心的東西,與大眾沒什麼關係……

印度電影則試圖將商業性和社會議題聯結,讓更多人看清楚世俗的苟且。

《起跑線》當然有批判現實的深刻部分。

幾經轉折,好心大哥發現,自己的孩子原本可以入名校,只是名額像王娜娜一樣被有錢人偷了。

政客偷竊我們的食物

開發商偷竊我們的土地

我們得到教育我們孩子的機會了

可你們也想把那機會給偷了

偷名額的,正是他捨命幫助的拉吉

背後整體操縱此事的,則是校長。

校長小時候,是這所名校一位僕人的女兒。

由於出身卑微,她受盡富人的凌辱。

長大後,憑藉超強的隱忍和機遇,她翻身當上了名校校長。

曾經的富人同學,都要反過來找她辦事。

站在權力中心的暗爽,使她忘記了自己也曾被欺壓;衝破階級壁壘的逆襲者,卻竭力豎起新的高牆;曾經的屠龍少年,徹底變成一條惡龍

當有人提出控訴時,她用幾句話就讓對方絕望:

你要找誰尋求幫助呢?

媒體嗎?政客嗎?警方嗎?

可即便他們的孩子也在這讀書

問:倘若處在一個如此的社會,我們應該怎樣去生活呢?

我看過太多印度電影,發現它們似乎全都給出了一個相同的答案——

堅持自己,追求卓越。

《三傻大鬧寶萊塢》

追求卓越,就是超越不平庸,再讓卓越的自己去影響他人。

《三傻大鬧寶萊塢》:蘭徹追求卓越,並從自我做起,用言行舉動實踐自己的初衷和理念,最後間接影響了包括校長在內所有人物的命運。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帕萬雖然智商不高,卻將做人底線和崇高信念一以貫之,最後憑由內向外散發的靈魂光芒打動了所有旁觀者。

《起跑線》也一樣。

好心大叔誠然窮,誠然備受欺負,誠然生活平凡,可他拒絕平庸。

他依然追求卓越,堅持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兒子被名校拒收,氣氛低沉失落,他卻泰然說道:

幹嘛悶悶不樂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是品德高尚的善者,才擁有的精神境界。

拉吉初到貧民窟時,所有人都拒絕借水給拉吉,只有好心大哥不附庸群眾,慷慨解囊。

拉吉打工沒賺到錢,好心大哥就把自己工資塞給拉吉。

雖然自己也沒錢,雖然工資沒多少,但好心大哥懂得挨餓的滋味。

得知自己被拉吉欺騙,好心大哥想去告狀。

卻在途中,被拉吉的女兒萌化,因不忍心看到小女孩受傷而放棄攻擊。

這不叫傻。

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我看來,好心大哥才是《起跑線》真正的核心人物。

他用自己的行為,切身實際影響了拉吉。

他將拉吉從變身惡龍的邊緣,重新拽回到人間

最後,拉吉勇敢站出。

非但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向印度社會以及教育體系提出控訴:

教育失去了其本質

現在教育是門生意了

是的,拉吉並沒能改變什麼。

正如校長所說,即使媒體、政客、警方,也都是教育體系的幫凶。

但拉吉改變了自己,影響了妻子,且不斷在用實際行動影響許多人。

這個結局,和韓國電影《熔爐》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改變世界。

但我們可以選擇做好自己,並以微弱的光芒照亮他人

就像陳嘉映說的:

希臘人對生命的理解不是活著

他的一個基本追求

是Arete(卓越)這個詞

就是簡單地說就有點像太陽

由於你的生存,哪塊世界就被照亮了

這是《起跑線》的價值所在。

而它體現價值的方式,是大眾都能接受的喜劇。

商人拉吉賣衣服,一語道破傳統與時尚的區別……

GIF

為了躋身「上流社會」——

拉吉和妻子,來了趟「奧特萊斯一日游」。

拉吉妻子的嘮叨,又與佟掌柜不謀而合。

看來,今天的印度,真的蠻像不久前的我們。

總的來說——

《起跑線》是一部面向廣大群眾,又不失社會價值的電影。

好看又具批判性。

尤其為人父母者,更該看看它。

別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逐步走偏。

別一味追求重金教育,而忽略自己的言行舉止。

畢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可能比任何學校都更有效率。

如果你不先成為一個好人

那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老公或者好爸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罔極 的精彩文章:

TAG:羅罔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