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遙遠的星球不再孤獨
這是【紀路】欄目的第9篇推送
GIF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星塵粒子,它們之間或緊緊相鄰,或相隔超越上萬光年。它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公轉和自轉當中尋找與其他星球的聯繫,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努力散發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人類社會就像是這樣一個宇宙,這個世界上有著70多億人口,每個人都是人類社會這個巨大宇宙中的一顆小小星塵,有的人能夠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矚目到全人類都能夠注意到甚至仰慕著他/她,有的人選擇默默無聞,各職其位,在屬於自己的領域裡發光發熱。大家似乎對這個宇宙的運行秩序都很滿意,然而,這裡存在著一片邊緣地帶,在那裡,有許多遙遠的星球在孤獨地旋轉著,光芒漸隱漸現。
他們,
就是被冠以「孤僻」、「自閉」等刻板印象的特殊人群——自閉症者。
在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中,稱自閉症者為「遙遠星球的孩子」。經過兩年多的拍攝時光,此片從自閉症的定義出發,深入走進自閉症者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在醫學、倫理、道德、家庭、生活、工作、夢想等多種角度,探索自閉症者獨特的心靈宇宙。
該紀錄片一共由4集組成,讓我們從第1集出發,沿著為數不多的路徑走近那些遙遠星球。
這部紀錄片擅長將嚴肅的知識普及和有趣的個案結合起來。
紀錄片在開頭就以一段話概括了人是如何建立起一個社交群體的,這是一個正常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卻存在著6/1000的人群,他們並不具備這個能力。溝通、表達、互動以及理解他人的心意這些對我們而言天天都要進行的活動,對於他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他們就像被放在陌生的孤島上,獨自生活。」
因此自閉症也被稱為孤獨症。患孤獨症並不是鮮有的事情,據國際孤獨症組織的統計,每150個人中就有1個時泛孤獨症者,他們也許就在你我身邊。
在嬰兒時期,人的認知就開始確立起來,就像是堆積木,這個階段就是積木的最底端,在此基礎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漸漸學會察言觀色等人際交往中一些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些都從未被列入成長的教育課程當中,卻能被大部分人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交往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些孤獨症者無法辯證哭和笑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即使他們的智力與常人無異甚至優於常人,但學習與人正常交往卻要花費他們大量時間,也許終其一生也無法學會。
紀錄片關注了幾位來自台灣的孤獨症者,通過他們,或許我們能夠走近他們,對孤獨症者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1
蔡傑,一位8歲的小男孩。
表面上他與一般孩子並無兩樣,但經長期觀察後就會發現:他總是獨來獨往,從不主動找他人。喜歡獨自看著這個世界、默默地發獃。他從不注意到他人的興趣,只關注自己,每當他在路上走著,發現前面有一群玩耍嬉戲的夥伴們,蔡傑就會眯著眼睛掉頭就走,然後面對著一堵牆,一言不發。
小喻。
他對觸覺十分敏感,別人不經意的碰到會引發他像針刺一般的不適,這使得他恐懼人群,待在人多的場合會使他緊張和焦慮。
良益。
雖然他具備說話的能力,但他並不能理解語言於溝通有任何意義。與他對話,你得到的只會是他對你所說內容的重複,即模仿式的語言。
樹緯。
在生活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困難,但當人們與他交流時,他卻「答非所問」,內容與問題毫不相干。其實他所說的話就是代表著我們日常所表達的一些十分簡單的話語,只不過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一些孤獨症者會在某些方面十分偏執。
秉義。
他有一項特異的堅持,就是玩硬幣。他無時無刻不在玩硬幣,在家中也是、外出旅遊也是。
子正。
他隨身攜帶幾張褶皺的發票,絕不離身,發票不在手中則會失去安全感而十分焦慮。
庄天岳,
一位「特殊」的孤獨症患者,是一位「孤獨學者」。他在音樂方面極具天賦,所放音樂即能彈之。為了發揮他的天賦,父母將他送去學彈鋼琴,過後獲獎無數。除了音樂以外,庄天岳在航空知識也十分著迷,他能用中英雙語複述出NASA任何一個年份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同時,他也是一部活的萬年曆,隨便說出一個日期他就能換算成天干地支的紀年。
在孤獨症患者當中,還有一類人群,他們叫做「學者症候群」患者,他們多數在美術、記憶和音樂這方面顯現出驚人的天賦。
「學者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左腦受損、右腦補償的作用。左腦代表理性,負責連續性、邏輯性、符號性,如語言和閱讀能力,而右腦代表感性,負責藝術的創造、當下感官以及接受外界資訊。對於「學者症候群」孤獨症者來說,他們的左腦受到傷害失去作用,因此右腦加倍工作,以填補左腦失去的功能,右腦變得十分強大,即補償作用。
然而有「學者症候群」的人群在孤獨症患者當中並不是常見的,只佔不到百分之十的比例。雖然他們在某些能力上遠超於常人,這的確使人羨慕,但對於他們來說,獨立生活卻是一件異常艱難、無法完成的事情。
上帝雖給予之天賦異稟,卻同時也給了難以癒合的沉重一擊。
2
對於孤獨症者,社會並沒有採取冷漠的態度,並且近幾年來它的關注度在不斷升高,大量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積極投入對孤獨症和孤獨症者的觀察和研究,從醫學、心理學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案。
宋維村,是台灣的孤獨症之父,經驗豐富的他在35年間診斷了超過3500名孤獨症患者,他年輕時在海外學成歸來,帶來了關於孤獨症的最新研究和觀念。他提出,孤獨症有三大特徵:人際交往互動方面質的缺陷、溝通和遊戲方面質的缺陷、興趣狹窄或是怪異的偏好和行為。
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Rizzolatti)是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在一次實驗中意外發現了獼猴額葉和頂葉皮質的鏡像神經元。1996年,他正式提出「鏡像神經元」這個名詞,鏡像神經元組儲存了特定行為模式的編碼,這種特性不單讓我們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執行基本的動作,同時也讓我們在看到別人進行某種動作時,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動作。所以當時有這樣的論調:孤獨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是受損的。
2000年,印度學者馬恰郎茲提出了「破鏡理論」,認為鏡像神經元發展失敗的結果,導致模仿失敗,使得孤獨症者在社會意圖、同理心方面都發展失敗。
鄭亞薇,台灣學者,她的研究團隊要去驗證個案研究不足的破鏡理論,接著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最終發現這些孤獨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並沒有徹底地壞死,這個結果挑戰了鏡像神經元發展失敗就是孤獨症成因核心的說法。
除了他們之外,仍然有許多學者不斷地朝孤獨症領域進發,投入其中費心鑽研。
3
孤獨症的成因至今為謎,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提出精確的解答。即便如此,對於孤獨症我們也絕不能袖手旁觀。「去探索、嘗試、面對,並具備修正誤解的精神。」
對待孤獨症者,我們所要做到的就是具備人文關懷,拋棄歧視和偏見,接受他們並支持他們融入正常的社會當中。
這些星球雖然遙遠,但都屬於宇宙的一部分,和我們一樣都是茫茫宇宙中截然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存在,反而使這個世界更加精彩紛呈。
讓所有人的光芒交織在一起,連僅存的那一份孤獨都給消去了吧。
《遙遠星球的孩子》
導演:沈可尚
請多多關注孤獨症群體,為他們傳遞社會溫暖!
文案:凡鍋鍋
供圖:凡鍋鍋
編輯:小肥羊
責編:乖巧 小太陽
TAG:傳設院團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