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陝北靖邊發現「石峁文化」之前的文化遺存

陝北靖邊發現「石峁文化」之前的文化遺存

歷史的天空

 毛阿敏 同名精選集

毛阿敏 

00:00/03:07

今天被一則新聞所震撼,是由中國科學網一個叫陸航的記者采寫的,關於陝北靖邊發現「石峁文化」之前的文化遺存的報道。

一看之後,作為一個靖邊人,真是喜上眉梢,由衷的感嘆。

我簡單地梳理了幾個關鍵:

一,廟梁遺址比石峁遺址更早?

據介紹,為于靖邊縣楊橋畔鎮楊二村東南的廟梁遺址和距今4000年的神木市石峁遺址有著一定的聯繫。石峁遺址被稱為「中國文明的前夜」,而靖邊縣廟梁遺址有可能是「石峁文化」的前身。

前身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更早。早就耳聞傳說中黃帝曾生活與此,後來學術界吵得沸沸揚揚的陽周古城據說也在靖邊。吵得最激烈的莫過於找到了陽周古城,真的黃帝陵據說就會找到,那麼廟梁遺址文化是否和黃帝時代有著一定的聯繫呢?

這是我們靖邊人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

第二:本次發掘的重要遺迹多:

根據報道中介紹,其中發掘出,房址27座、灰坑47座、窯址2座,墓葬1座。房址集中分布於梁峁西側的坡地上,沿山坡等高線弧形排列。均為掏挖於黃土中的地穴式建築,主體建築應為窯洞。

厲害了,古人。

房址沿山坡等高線弧形排列,聰明啊,會利用數學公式搞防禦性建築。地穴式窯洞,簡直是陝北窯洞的鼻祖。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在繁衍中和自然作鬥爭,在原始的生活中發明了適合自己的建築,想想,那是多美的事兒。

第三:發掘房址結構分為兩類:

一為單體窯洞,平面均為圓形,面積在15平方米以上,鋪設白灰地面,室內多掏挖有儲藏窖穴,房前一般設有稍微下凹的活動空間,不甚規整;二為前後室連接的複合結構,平面呈凸字形,前室為長方形的半地穴建築,後室均為平面呈圓角方形的窯洞,面積較第一類窯洞小,一般在10平方米以下。

繼續猜想吧!陝北的老鐵們。首先問,你們住過窯洞嗎?拿我們的窯洞和古人比,如何?當然是我們現代人的窯洞好啦,冬暖夏涼,採光蠻好。但是,古人的窯洞也不差、不賴,安全性好。

結構是單體窯洞,平面圓形,鋪設白灰地面,室內有儲存窖穴。

現在的窯洞,橢圓形,絕不是正方形吧。也許一開始是正方形的,想吧,夠慘的是正方形窯洞應該壓死了多少了古人才得出的經驗----圓形穩定。白灰地面,應該是講究美觀大方,防止蟲蠅蟑螂老鼠吧,因為室內有儲存窖穴,那個時候物質奇缺,讓蟲蠅蟑螂把一年辛苦攢下的糧食給吃了,那可是麻煩事兒。唉,古人也是被逼的,才發現了白灰這個好東西。

前後室窯洞,想必應該是古人睡覺的地方。前室半地穴,是防止野獸?隔壁老王?後室該是寢室吧?

聯想翩翩。

第四:發掘出土標本多。

據介紹廟梁遺址出土陶、石、骨(角、牙)等標本約200件。陶器標本器形多樣,組合穩定,包括尖底瓶、斝、罐、瓮、豆、瓶、盆、缽、器蓋等。據初步整理髮現,這些陶器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以喇叭口鈍尖尖底瓶、短折沿鼓腹罐、折腹缽、直口筒形深腹盆、圓餅鈕器蓋等為基本組合。

第二組以大型單把斝、喇叭口圓(折)肩平底瓶、細柄豆、直口圜底瓮等為基本組合。

第三組以雙鋬鬲、豎頸圓腹罐、喇叭口折肩平底瓶、直口圜底瓮等為常見組合。

其中,第二組陶器是本次發掘的最主要收穫。

根據項目負責人邵晶介紹:上述三組陶器器形變化明顯,根據廟梁遺址層位關係並結合近年來陝北地區考古新資料,考古組認為:

第一組最早,為仰韶文化晚期遺存,與靖邊五庄果墚、橫山楊界沙等遺址的仰韶晚期遺存內涵相同。

第二組次之,為龍山時代前期遺存(有斝無鬲),類似陶器組合還發現於橫山瓦窯渠寨山、靖邊五庄果墚等遺址。

第三組最晚,應為龍山時代後期遺存(出現典型雙鋬鬲),與榆林寨峁梁遺址龍山時代遺存非常相似。

我就一直納悶,靖邊到處黃土,陶器是在哪裡燒制出來的。考古學家啊,應該找找這些遺址。尖底瓶、斝、罐、瓮、豆、瓶、盆、缽、器蓋,據說器型穩定。應該是這一區域的古人長期使用。說明了一個問題,聚聚在這裡的古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時間久,形成的生活、文化、習俗是穩定的,他們應該會唱陝北民歌吧,真說不準啊,這幫人太文明了。

只要發掘了陶器遺址,文明更向前邁進了一步,曾經荒涼的陝北地質的演變一下清晰起來。希望後續吧。相信古人會給我驚喜的。

第五:發掘廟梁文化遺址層位和年代明確,清晰:

靖邊廟梁遺址文化遺存豐富、層位清晰、年代明確,在近年來陝北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非常突出。

其中以第一組陶器為代表的仰韶晚期遺存一般被稱作「海生不浪文化」,是陝北、晉北和內蒙古中南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

第三組陶器雖然數量最少,但器物組合典型,特別是雙鋬鬲的重複出現說明其相對年代已經進入陝北地區龍山時代後期,這類遺存的命名較多,如「老虎山文化」、「杏花文化」、「新華文化」等。

第二組陶器是2017年發掘的最主要收穫,陶器組合中明確出現了斝類空三足器,若以空三足器的出現為龍山時代來臨的標誌,此類遺存是陝北地區龍山時代較早階段的考古學遺存,以往多被稱為「阿善三期文化」。

但本次發掘的第二組陶器組合與內蒙古阿善三期文化遺存陶器的區別明顯,阿善三期文化遺存陶器中亦未明確出現斝和以斝為代表的陶器組合。

另外,以廟梁遺址第二組陶器為代表的陝北地區龍山時代前期考古學遺存除已經公布材料的橫山瓦窯渠寨山、靖邊五庄果墚等遺址外,還在橫山賈大峁、廟梁、圓疙瘩、大陽窪、紅梁等遺址中發現,是陝北地區特別是榆林南部地區廣泛分布的一類龍山時代前期考古學遺存。

不過,這一信息告訴我們,廟梁文化遺址是有可比性的。從三組陶器中有不同的文化遺址可比。

重要的是第二組是榆林南部地區廣泛分布的龍山時代前期考古學遺存。而龍山時代是指距今4600-4000年前是傳說中的英雄時代。距今4600-4000年前的龍山時代是部落大戰頻繁的時期,是傳說中的「英雄時代」。炎黃之間的阪泉大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以及「舜伐三苗」等,乃是文明起源與發展過程中眾多戰爭的縮影。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掠奪財富、侵佔領土,但戰爭也是文明的催生劑,使社會關係發生變化、貧富分化加劇。戰爭使防禦性的城堡應運而生。戰爭還使軍事首領的權威不斷上升,最後發展為王權。

那麼,奇特的窯洞構造、陶器又和當時的社會變化有什麼聯繫呢?

第六:發掘廟梁文化遺址陶器器型和陶器穩定:

古人使用器型穩定是斷定一個文化遺存的重要依據,一個延續性的年代是關鍵。根據發掘遺存的豐富程度,特別是陶器器形的典型程度和陶器組合的穩定程度,似可提出「廟梁遺存」甚或「廟梁文化」的命名。一旦以廟梁文化命名,文化價值將不可估量。

總之,以上是關於報道的一些關鍵信息,信息量之大,令人振奮。無論歷史將來怎麼解釋,神奇的靖邊區域,古陽周城周邊的確是一塊養人的地方。古人選擇了此地,創造燦爛文明的文化,我們就得繼續探詢他們和我們的聯繫,那片隻言片語,零碎地,也是我們陝北文化的基因。

希望根據資料的不斷發現和積累,關於「廟梁遺存」或「廟梁文化」內涵和外延的研究不斷深入下去,將是靖邊歷史文化史上一件值得慶祝的幸事兒。

信息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陸航

圖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周評說 的精彩文章:

TAG:陽周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