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建築一路走來的歷史

中國古代建築一路走來的歷史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質結構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複雜的建築空間等。

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屬建築。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金屬建築以銅為主,著名的銅建築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範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製預算和施工組織的準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

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清流 的精彩文章:

倚天劍古已有之,並不是郭靖黃蓉所鑄,連李白都曾對這把寶劍欽慕不已
他的歷史功勞並不小,可是為什麼不被承認,沒有被葬入皇陵,甚至連祖宗家廟都差點沒有

TAG:小清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