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收藏!2018年春播花生、南方早稻、東北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請收藏!2018年春播花生、南方早稻、東北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2018年春播花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當前,黃淮海、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花生春播即將開始,北方及西北春播花生也進入備播階段。根據今年氣候特點和各地生產實際,農業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2018年春播花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科學選用品種,提高花生品質

各地應根據土壤、氣候等生態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高油、高油酸、高蛋白、適宜食品加工等優質專用品種,逐步滿足油用、食用、出口等不同用途對花生品質的差異化需求。黃淮海產區中等以上地力田塊,春播花生或春播地膜覆蓋花生宜選擇生育期125天左右的優質專用型中大果型品種,瘠薄地或連作地宜選擇生育期125天左右的優質專用型小果型品種。東北產區選用生育期120—125天的中早熟中、小果型品種,其中高緯度、無霜期短、積溫低的地區選用生育期115天以內的早熟小果型品種。南方產區春花生選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適合當地種植的珍珠豆型品種。西北產區南疆春花生選用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中大果型品種,北疆春花生選用生育期120天以內的小果型品種。在選擇品種時,要針對當地主要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選擇相應的抗性品種,特別是青枯病發生地區要選用高抗青枯病品種(如中花21、中花6號、泉花551、粵油40等),爛果病易發地區可選用耐病性較強的品種(如中花6號、桂花1026、遠雜9102、山花9號、航花2號等)。機械化生產程度高的產區,應選擇成熟一致性好、果柄韌性較強、適宜機械化收穫的品種(如遠雜9102、豫花37、冀花11、冀花16、花育33、中花16、中花21等)。

二、適期適量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一是確定適宜播期。春播露地大花生播期應掌握在連續5日5厘米地溫穩定在17℃以上,小花生穩定在15℃以上,高油酸花生穩定在19℃以上,地膜花生播期比露地花生提早7—10天。黃淮海產區一般在4月中下旬,東北產區在5月中上旬,西北產區在5月上中旬。南方產區春播珍珠豆型花生穩定在12℃以上,於「冷尾暖頭」搶晴播種。二是確定適宜播量。一般春播大花生雙粒畝播8000—10000穴,小花生雙粒畝播9000—11000穴,單粒畝播14000—17000粒。三是搞好種子處理。播種前10—15天剝殼,剝殼前可帶殼晒種2—3天,剔出霉變、破損、發芽的種子,按籽粒大小分級保存、分級播種。播種前已剝殼的種子要妥善保存,防止吸潮影響發芽率。根據當地花生病蟲特點,選擇合適的藥劑(包衣劑)進行拌種(包衣),拌種(包衣)要均勻,隨拌隨播,一般種皮晾乾(陰涼通風,避免暴晒)即可播種,通過拌種(包衣)可有效防治根腐病、莖腐病、冠腐病等土傳病害和蠐螬等地下害蟲。四是提高播種質量。機械和人工播種均應注意適墒播種,播種時土壤含水量一般在最大持水量的65%—75%時為宜;播種深度掌握在3—4厘米,播種過深易引起出苗時間延長形成弱苗,或遇低溫爛籽;播種過淺種子易落干,播種要深淺一致,達到出苗整齊,培育壯苗。

三、科學施肥澆水,促進正常發育

一是科學施肥。花生施肥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酸性土壤可增施石灰、鈣鎂磷肥等含鈣肥料,預防花生空殼,石灰在開花下針期撒施在花生結莢區,鈣鎂磷肥宜在播種時先條施在播種溝內再播種;連作土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肥力較低的礫質砂土、粗砂壤土和生茬地,增施花生根瘤菌肥,增強根瘤固氮能力;花生高產田增施深施生物鉀肥,促進土壤鉀有效釋放。可通過施用有機肥、生物肥料,減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屬污染以及亞硝酸積累。二是科學澆水。足墒播種的春花生,幼苗期一般不需澆水,適當乾旱有利於根系發育,提高植株抗旱耐澇能力,也有利於縮短第一、二節間,便於果針下扎,增加飽果率;生育中期(花針期和結莢期)是花生對水分反應最敏感的時期,也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此期乾旱對產量影響大,當中午前後植株葉片出現萎蔫時,應及時澆水。生育後期(飽果期)遇旱應及時小水輕澆潤灌,防止植株早衰及黃曲霉菌感染。澆水宜在早晚時段進行,且要防止田間積水,否則容易引起爛果,也不宜用低溫井水直接大水漫灌。南方和降雨較多地區花生田要做到「三溝」通暢,防止漬害。

四、加強田間管理,減輕病蟲草害

一是及時放苗清枝。覆膜花生膜上覆土的,當子葉節升至膜面時,及時將播種行上方的覆土攤至株行兩側,餘下的土撤至壟溝。膜上未覆土的幼苗不能自動破膜時,要及時人工破膜放苗,盡量減小膜孔,並用壟溝內的土壓實膜邊。自團棵期(主莖4片複葉)開始,及時檢查並摳出壓埋在膜下的橫生側枝,使其健壯發育,始花前需進行2—3次。膜上打孔播種田塊,當子葉節升至膜面時,及時人工檢查並引出不對應膜孔的花生幼苗。二是適時中耕除草。露地花生播種覆土後,用芽前除草劑噴施地面,封閉雜草;地膜花生在播種後覆膜前,用適宜除草劑噴施地面。當花生接近封壟時,露地花生在兩行花生的行間或地膜花生在兩壟間穿溝培土,培土要做到溝清、土暄、壟腰胖、壟頂凹,利於果針入土結實。三是合理化學調控。當植株生長至25—30厘米時,對出現旺長的田塊用適宜生長調節劑進行控制,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施用,噴施過少不能起到控旺作用,噴施過多會使植株葉片早衰而減產。於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後進行葉面噴施。四是病蟲害綠色防控。推薦採用物理誘殺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蟲害、化學藥劑防治病害。推廣黑光燈、性誘劑和誘蟲板等物理誘殺技術,既能控制蟲害,又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防治花生蠐螬等地下害蟲可選用生物製劑。防治葉斑病等病害可選用合適的高效低毒殺菌劑。青枯病和鏽病防治最好選用高抗花生品種。

五、適期收穫,安全貯藏

收穫、乾燥與貯藏是花生生產最後的重要環節。生產上在不用防病防早衰技術情況下,一般在植株由綠變黃、主莖保留3—4片綠葉、大部分莢果飽滿成熟時及時收穫。在花生生育中後期應用防病防早衰技術後,適宜收穫期要一看品種生育日數,二看飽滿莢果比率,大果型品種飽滿莢果比率65%以上,小果型品種飽滿莢果比率70%—80%,即為適宜收穫期。具體收穫期應根據天氣情況靈活掌握。收穫後應儘快晾曬或烘乾乾燥,使莢果含水量降到10%以下。注意控制貯藏條件,防治貯藏害蟲的危害,防止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發生。

2018年南方早稻育插秧及大田管理技術意見

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當前,南方早稻播種、育秧、移栽陸續展開。南方大部地區日照足、降水少,對早稻播種育秧總體有利,但局部地區日照偏少、氣溫偏低,播種進度延緩。據中央氣象台預報,4月上旬江南、華南地區降水仍將偏少。針對當前氣候和生產特點,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南方早稻育插秧及大田管理技術意見。

一是科學選擇品種,適時播種育秧。隨著天氣逐漸回暖,各地要搶抓農時,加快春播春管進度。根據各地生態條件、移栽方式等,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廣適性好的早稻品種。播種前做好晒種、選種、浸種、消毒、催芽,防止惡苗病發生。有條件的地方提倡採用工廠化、大(中)棚集中育秧。當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時,避開陰雨天氣,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長江中下游早稻清明前完成播種,華南早稻抓住近期有利天氣加快秧苗移栽進度。直播田塊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適期播種,防止死苗、爛秧。

二是強化秧田管理,提高秧苗素質。長江中下游早稻秧田類型多樣,秧齡或秧田生長期存在差異。要根據當地秧苗生長情況和種植茬口,加強秧田分類管理,確保壯秧下田。採用保溫育秧的,要適時兩頭揭膜通風,防止病害;如遇持續晴日高溫(膜內≥35℃)天氣,要揭膜通風,防止高溫燒苗;如遇持續陰雨突然轉晴天氣,切忌突然揭膜、盲目施尿素等速效肥,應先通風煉苗再揭膜,秧床應邊揭膜邊洒水或灌水。1葉1心期適溫保濕壯苗,防徒長,注意防止綿腐病、立枯病的發生;2葉1心期通風煉苗,增肥促櫱,培育壯秧;3葉1心期實行日揭夜蓋。移栽前5—7天用1%—2%的尿素液淋施「送嫁肥」,施後加淋一次清水或移栽前3—5天施起身肥,一般畝秧田施4—5公斤尿素。對長勢偏弱的秧苗,增施磷鉀肥,保持水分平衡,促進恢復生長。4月上中旬南方易出現「倒春寒」天氣,要及時以水調溫、噴施殺菌劑,保持田間溫度,防止爛秧死苗。

三是搞好分類指導,確保適時栽插。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5℃時,搶晴插秧。華南地區爭取清明前後完成移栽,移栽前秧田要噴施送嫁葯,移栽後5—7天噴施返青葯,重點防治白背飛虱和南方黑條矮縮病。機插田塊要提高耕整田質量,移栽前田塊要沉實,做到適時早插、力求淺插、適當增密;秧齡一般20天左右,宜選用25厘米行距的插秧機、畝栽插2萬穴以上,避免秧齡過大引起的緩苗期延長。手插或拋栽田塊要保證栽插密度,提高均勻度;秧齡一般25—30天,高產田塊畝栽插2—2.5萬穴,雜交稻每穴2—3本苗,常規稻每穴5—6本苗,畝基本苗分別達到5—6萬和10—12萬。三熟制田塊要增加栽插密度,秧齡一般不超過35天,畝栽插2.5萬穴以上。直播稻田要根據播種出苗情況,加強大田管理。

四是加強栽後管理,促進早生快發。施好分櫱肥。華南稻區早稻要及時追肥,施了第一次促櫱肥的田塊要施好壯櫱肥,促進早長快發。長江中下游早稻移栽後,要加強肥水管理促早發,基肥每畝施用純氮5—6公斤,栽後5—7天施好分櫱肥,畝施尿素4—5公斤。加強水分管理。做到薄水插秧,淺水回青,濕潤促櫱。插秧時田間灌薄水1.5—2厘米,插後保持3—4厘米淺水層。拋秧、機插田塊,移栽時不留水層,立苗後回灌1.5—2厘米淺水層。適時曬田控苗。對於基本苗較多的機插、拋栽田塊,要在早發基礎上,適當提早曬田控苗,促進大穗發育,提高莖櫱成穗率,構建高產穩產群體。搞好病蟲防控。密切關注病蟲發生情況,重點防控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遷飛性害蟲,推行綠色防控、統防統治。

2018年東北水稻大棚育秧技術指導意見

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當前,東北地區氣溫逐步回升,清雪扣棚工作穩步推進。受去冬今春氣候影響,東北地區土壤含水量高,低溫春澇威脅較大。據中央氣象台預報,4月上旬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偏低。針對當前氣候和生產特點,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早擺盤、早播種、早泡田、早整地、早插秧,搶農時、搶積溫「五早兩搶」技術路徑,力爭4月20日前完成播種,5月25日前完成插秧,為水稻豐產奠定基礎。

一是提前做床,調配秧土。東北地區春季土壤水分高,氣溫回暖慢,秧床排水和制床難度增加。要以苗床散墒為重點,搶前備土做床,確保按期育苗。提倡刨凍方、備凍土,並移進扣好的棚室內,採取凍土集中增溫化凍晾乾,隨時備用。大力推廣高台育苗,當大棚內土壤融化深度適宜時,立即開始翻地、晾曬,散墒增溫,並打好高台苗床,將床土整平耙細,確保達到旱育苗標準。床土配製要杜絕拌入未腐熟的有機肥;與壯秧劑混拌時要均勻,裝盤前1—2天拌好,蓋上塑料膜燜一下。

二是優選良種,適時播種。以安全抽穗為中心,合理確定播期,確保安全成熟。選擇耐寒性強、抗稻瘟病、熟期適宜的水稻品種,播種前做好種子清選、晒種、發芽試驗、種子消毒、浸種催芽等工作,確保發芽率達到90%以上。秧盤裝土厚度要保持在2厘米,播種後覆土0.5厘米。種植面積較大的新型經營主體,要適時分期播種。

三是強化管理,培育壯秧。針對低溫、多墒等情況,堅持標準化管理,積極採取疏通溝渠、高台旱育、三膜覆蓋、綜合增溫等技術措施,防禦低溫冷害,培育壯秧。苗床管理以「調溫、控水」為核心,增溫、保溫、控溫等措施綜合應用,保證棚內溫度25—28℃,最高溫度不超過30℃;把握好揭膜時間,防止高溫燒苗。第一葉生長期,棚內溫度要控制在25—28℃,最高不超過28℃;一葉一心至兩葉一心期,棚內溫度控制在20—23℃,最高不超過25℃,避免早穗現象發生;插秧前3—5天施送嫁肥。苗床水分管理要突出「旱」育,培育健壯秧苗。當出現早晚葉尖不吐水、午間新展葉片捲曲、床土表面發白情況時,要立即補水。基質育苗田塊,要調整水分和施肥管理,每日及時補水,葉片發黃脫肥時補施氮肥。

四是預防為主,科學防控。加強苗期病害防控,用適宜藥劑進行浸種消毒,防治惡苗病。在營養土噴澆、種子拌種消毒、一葉一心期噴澆等3個環節上,單獨或同時使用適宜藥劑,防治立枯病。育苗期如遇陰雨轉晴,要及早通風煉苗,預防苗期病蟲草害發生。插秧前帶葯下地,預防潛葉蠅。

五是精細整地,適時栽插。堅持「旱整平、淺打漿」的耕作原則,提早整地,保證沉降時間,避免苗等地、壯苗變弱苗等現象發生。旱整地要到頭、到邊、不留死角,同一塊地內高低差不超過10厘米,地表保證有10—12厘米的鬆土層。水整地在放水泡田3—5天後,打漿平地,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細碎,同池內高低差不超過3厘米,地表有2—3厘米泥漿。大力推廣激光平地技術,平后土地高低差在3厘米範圍內,寸水不露泥。插秧要確保在高產期內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完成,為水稻豐產奠定基礎。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編輯:裴遜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農業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農業文化遺產途徑

TAG:中國農業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