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世間淡定優雅的女子?
深夜不睡,翻出一本詩冊,隨便打開一頁,看到兩漢古詩《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詩里因月光而起的相思與愁緒,清清明明的,連那個被記掛著的人的身影,也朗朗地立在眼前。
不知怎的,突然就想起張愛玲,想起張愛玲的月光:灑滿童年時上海沒落貴族宅邸空曠花園裡清冷的月光,被父親監禁時家裡樓板上帶著殺機的藍色月光,漫天戰火之際躲進香港大學裡驚魂未定的月光,輾轉流徙於美國各色旅館裡孤寂的月光。
人們常嘆息於張愛玲一生的遭遇,但又欽佩她內心的淡定優雅。
在我看來,真正的淡定優雅,是一種閱歷的沉澱,是歷經歲月磨礪,閱盡人世冷暖後,內心依然自信淡然。
無論張愛玲身處何種境地,都保持了自身的淡定優雅,活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生。
願她的經歷,帶給你我啟發,成為照亮你我前路的燈塔。
一本書,一盞茶,在別人的故事中唏噓,守護自己內心的淡定優雅。
一代才女 張愛玲
原罪、宿命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
在那一天,以一個尋常上海市民的眼,看張愛玲的出生,只不過意味著,上海公共租界西區麥根路上那一幢府邸里的顯赫張家喜獲千金。
當我們站在比張愛玲人生終點還要遠的現在,再去看她的出生,說出「 一個天才的橫空出世」這樣的句子也不為過。這就是時間的奇妙之所在。
清末名臣張佩綸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同治十年進士出身,最高官品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
可惜的是,張愛玲出生的時候,他們早已去世了,但張愛玲骨血里的貴族氣質,卻也來自於這兩位親人。
張佩綸與李菊耦生下了一子一女,兒子是張志沂,女兒張茂淵。
張志沂,也就是張愛玲的父親,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終日沉迷於嫖妓、賭博、抽大煙。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也是出身名門,卻因是庶出而並未有幸福的童年,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
黃素瓊嫁給張志沂後,婚姻生活並不幸福,她接受不了丈夫身上紈絝子弟的惡習。
1924年,張志沂的妹妹,也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要去英國留學,黃素瓊正好以妹妹需要有人陪讀為由遠赴歐洲。出國前,黃素瓊改名為黃逸梵。
那一年,張愛玲4歲。4年後,黃逸梵與張志沂離婚。
張志沂離婚後,又娶了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為妻。對於張愛玲來說,她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與繼母磕磕絆絆的相處。
4歲時的張愛玲
富貴之家往往人情涼薄,張家尤其如此。
張愛玲從小見慣了父母的爭吵;小小年紀便被母親以遊學的名義拋下;與繼母發生衝突後被父親暴打、關禁閉;在香港上學期間,張愛玲生活困窘,好不容易得到一筆獎學金,卻被母親拿出去打麻將輸個精光……
張愛玲太早領教了生活的醜陋虛妄與親情的自私虛偽,以至於她以後所有的作品中,有聲色犬馬,有逢場作戲,卻獨獨缺了愛和真心。
寫出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樣的句子時,張愛玲也不過才十八九歲,能夠那麼準確、暴戾甚至絕情,與其說是因為張愛玲的天才,毋寧說是由於她的人生經歷。
一朝出走,終身漂泊
於張愛玲來說,自從父母離婚父親續娶後,給她整個生命著上最初淡漠色彩的那個家,便只是她父親的家,再不是她自己的。
孫用蕃待人刻薄尖酸,但她不像張愛玲的生母黃素瓊總是嚮往外面的世界。她把自己的尖酸都用在經營與張志沂共同組成的新家上。這一點,倒是深得張愛玲父親的歡喜。
張愛玲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因為繼母的到來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穿著繼母舊衣服的張愛玲(圖左)
那時,張愛玲的母親再次從國外回來,母女久別重逢後的相互珍惜,在父親看來特別刺眼。他生著悶氣,張愛玲卻在這時候提出了出國留學的請求。父親暴怒著阻斷了她的念頭。
她與父親的徹底決裂,是之後不久,張愛玲去母親與姑姑的家裡小住一段時間回來,與繼母發生了衝突。
張愛玲在《私語》里,對這段往事進行了細緻的描寫:
回來那天,我後母問我:「怎樣你走了也不在我跟前說一聲?」我說我向父親說過了。
她說:「噢,對父親說了!你眼睛裡哪兒還有我呢?」
她刷地打了我一個嘴巴,我本能地要還手,被兩個老媽子趕過來拉住了。
我後母一路銳叫著奔上樓去:「 她打我!她打我!」……
我父親趿著拖鞋,拍達拍達衝下樓來。揪住我,拳足交加,吼道:「你還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挨打之後,張愛玲被關了禁閉;她在這期間拉痢疾,父親也狠心不幫她請醫生,一病病了半年。
一手把她帶大的傭人何干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她,「千萬不可以走出這扇門呀!出去了就回不來了。」可張愛玲還是逃了,逃去了姑姑與母親的家。
那一年是1938年,張愛玲18歲。
在母親那裡,她開始補習功課,為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做準備。
第二年,張愛玲以遠東地區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倫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當時,歐洲也處於戰亂中,張愛玲不得已,拿著倫敦大學的入學成績單,入了香港大學。
此後,張愛玲唯一一次踏入父親家,是因為她想轉學去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卻沒有學費,不得已請求父親資助。
那是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張愛玲被迫從港大輟學回到上海。時隔張愛玲逃走已經四年,再見到父親,沒有道歉,沒有寒暄,張愛玲說明來意,父親爽快應許。
短短的十來分鐘,父女二人沒再多說一句話。
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傾城之戀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這句話,差不多已是人人知曉,可細細咀嚼起來,仍覺得好。
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從不對命運低頭的驕傲女子,面對愛情時的甘願俯身,更是張愛玲對她與胡蘭成之間愛情的最好註腳:對於愛他這件事情,她始終是卑微的,對於這份卑微,她是甘之如飴的。
張愛玲認識胡蘭成的時候,她已經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腳了。
年輕時的胡蘭成
1942年秋天,張愛玲順利進入聖約翰大學,但剛剛讀了兩個月,她便決定輟學專心寫作。
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那個時期,主流文學刊物都能見到她的名字。尤其是1943年5月《沉香屑·第一爐香》發表後,張愛玲這個名字可謂是一炮而紅。
這時候,張愛玲愛情傳奇里的主角——胡蘭成登場了。而這場緣分的起因,是張愛玲發表在《天地》月刊上的小說《封鎖》。
那是在1943年12月,胡蘭成翻閱《天地》月刊時,看到了張愛玲的《封鎖》,起初是漫不經心地看,看了才不過一兩節,胡蘭成便不自覺地坐直了身體,讀至最後竟然生出愛不釋手之感,復又讀了好幾遍。
胡蘭成對張愛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便通過月刊主編蘇青得到了張愛玲的住址。
第一次去尋張愛玲,胡蘭成吃了閉門羹。
張愛玲拒絕見他的理由,聽起來有點任性和孩子氣:因為胡蘭成沒帶名片。但那正是張愛玲真實的一面,在不認識他之前,她是驕傲的。
但,她的驕傲又是脆弱的、善變的、不可捉摸的。
倘若她一意驕傲下去,堅持不見他,那麼,之後便不會深陷於胡蘭成帶給她的那場情劫,她的人生或許會平淡很多,同樣也會容易很多。
可張愛玲隔日便給胡蘭成打了電話,約了時間地點,去拜訪胡蘭成。那一面,,他們談了五個小時。之後,兩人開始往來,並迅速墜入愛河。
那一年,張愛玲23歲,胡蘭成37歲。張愛玲沒有談過戀愛,而彼時的胡蘭成,早已是歷經情場,身邊有妻、有妾、有情人。
剛剛陷入戀愛時,總有千般萬般的好。常常廝守,不見面時就寫情書。張愛玲對胡蘭成,是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對待心上人時的情致,覺得世上再沒有人比他更好。
胡蘭成對張愛玲的感情,則要複雜得多。他對她抱有好奇之心,對她的才華有稱羨之情,對她的不通人情不諳世故能夠體諒,對她的幼稚可笑有詫異甚至感激。
當然,胡蘭成對張愛玲也有不習慣的部分。
對,不是厭惡,胡蘭成用了「不習慣」這個詞,譬如她的自私,她的從不悲天憫人。
1944年8月,兩個人認識大半年之後,胡蘭成拋棄了妻和妾,與張愛玲結婚了。
所謂的結婚,也不過是擬了一份婚書作證: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然而,張愛玲期盼的、胡蘭成承諾給她的歲月靜好與現世安穩,也只持續到1944年冬天。那年11月,胡蘭成因公務去武漢,認識了醫院護士周訓德,並迅速與她同居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效力於汪偽政權的胡蘭成開始了正式的流亡生活。他輾轉逃到溫州。
張愛玲側身照
在上海,張愛玲也身陷囹圄 :因為過往的作品太過沉迷於五光十色的生活,而被扣上了「文化漢奸」的帽子。但最讓張愛玲放心不下的還是胡蘭成。
1946年2月,張愛玲來到溫州尋胡蘭成,雙方都大吃一驚。
胡蘭成萬萬沒想到張愛玲會來,張愛玲萬萬沒想到,胡蘭成的身邊又有了一個女人 :范秀梅。
1947年6月,張愛玲給胡蘭成去了最後一封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
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
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那時,距離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初次相見,不過四年時間,一切卻都已經變了。
老夫少妻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故事太出名了,出名到極少有人注意到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
如果賴雅的名字不與張愛玲聯繫在一起,那麼他還算是一個頗討人喜歡的老頭 ,年輕時風流倜儻,完全不被婚姻束縛 ,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後,周旋於情人之間 ,再無人能拖他走進婚姻。
雖然沒有在創作上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仍不失為是一個有才華的人;雖然是德國人後裔,但骨子裡卻十分奔放洒脫。
而一旦賴雅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時,人們對他的審視與挑剔就在所難免了。
他比張愛玲大二十九歲,他沒有什麼名氣,沒有太多存款,他唯一擁有的,是65歲的年齡,以及這個年齡背後所代表著的生命的衰朽。
張愛玲與賴雅
遇到賴雅時,張愛玲剛到美國不久,過得十分失意。
這個紅透上海灘、享譽中國、睥睨香港文壇的才女作家,投稿每每被拒,第一次知曉,自己的才華原來也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
1956年 ,張愛玲申請加入了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那是一個為真正有才華 ,但生活困窘的作家創立的公益型組織。正是在那裡,張愛玲結識了賴雅。
他們依然像她當年與胡蘭成一樣,談寫作,談人生,談經歷。面對著一個快要進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張愛玲收起了自己的鋒芒。
而面對著張愛玲,原本抱定獨身想法的賴雅,終於,再一次有了強烈的走進婚姻的願望。
很快,他們便結婚了。
婚後的賴雅,再不是那個與張愛玲侃侃而談的幽默作家了,而變成了一個無助的、對她有著無限依賴的大孩子。他身體每況愈下,他總擔心她會離開。
張愛玲是那種,當決定了開始一段感情後,便絕少考慮其他附加條件的人。這是她天真的地方,當然,她倒也是那種能夠承擔緊隨自己天真之後沉重代價的人。
因而,她能夠在對胡蘭成徹底失望之後決絕放手,也能夠在婚後賴雅頻繁地中風甚至最後癱瘓在床時,盡了一個妻子最大的努力照顧、救治他,直至賴雅油盡燈枯。
孤獨晚景
1967年,賴雅去世,同時也將張愛玲徹底放逐在了無人虛空中。
那一年,她也才不過47歲,可一顆心,大概已經可以用枯寂蒼老來形容了。
以前的張愛玲,刻薄是刻薄,但那份刻薄因著她的年輕、元氣充沛,竟也顯得水靈靈的。而現在的張愛玲,稜角還在,傲骨還在,卻被耗盡了力氣,只剩下因為失去精神框架而日益沉重的肉身。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真正的幽居生活。
之所以說「真正」,是因為自那時起,她幾乎切斷了自己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這個時候,張愛玲的創作,才慢慢地重又恢復了生機。但此時的生機,已是嚴霜退去之後的花朵,失去了往日的鮮活。已遠不能與40年代時候的張愛玲相比了。
1994年,張愛玲出版了《對照集》。
如其書名,這是一本由照片及背後的故事組成的集子,裡面有她的親人、朋友,更多的是她自己。
翻看《對照記》,腦海里常常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 :張愛玲坐在書桌前 ,將桌上的照片一張一張拿起 ,一個一個地回憶起照片背後的故事 。
她的心底,終於翻湧起無限的溫柔。那時,如果窗外有月光,那應當是她一生中,見到的最溫柔的月光了吧。
張愛玲用《對照記》,回憶了她自己的一生。更彷彿是,在她尚還清醒的時候,與這個世界做了體面的告別。
1995年,張愛玲在租住的公寓里去世。
一代才女張愛玲的故事,就此划上句號。但她的傳奇,卻永不落幕。
——摘自呂夏喬《做世間淡定優雅的女子》
作者呂夏喬,80後,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資深撰稿人。熱愛閱讀,廣泛涉獵中外文化藝術相關論著;擁有紮實的文字功底與深厚的人文底蘊。
《做世間淡定優雅的女子》
一本書,一盞茶,
在別人的故事中唏噓,
守護自己內心的淡定優雅。
※67年的導演張揚睡了92年的女粉絲:不被愛的人,都活成了笑話
TAG:美文日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