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關」在京城,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42個子女,光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稱帝後所生,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地位,朱元璋從小對兒子們分封藩王,長大後各自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權,朱元璋給予兒子們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監督所管轄區的臣民。
朱元璋這種「讓兒子守邊疆」的做法一是出於對其他人的不信任,朱元璋是農民出生,只知道自家兒子不會出賣自己,二是兒子眾多,都留在身邊可能會引起「爭寵」兄弟反目,最終在朝廷之中拉幫結派,朱元璋晚年還曾下令「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也就是說,藩王不許進京,這或是擔心自己駕崩後會出現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引起戰爭,所以乾脆讓他們安心在各自的邊疆鎮守。
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內政方面:太子朱標已立,諸子歷經抗元/滅陳友諒/滅張士誠等戰,多具有一定的實力和班底。如全部留在朝中,太祖春秋鼎盛時期尚可壓制諸子,待太祖晚年無力治理朝政之時,難免會有投機倒把之徒押寶,攛動諸子爭儲,太子朱標仁義之君(想朱棣個反骨仔,可是很早就干過摟著太子脖子炫耀的大不敬之事的),保不齊最終地位不保。唐初玄武門之變的血腥教訓,還是歷歷在目啊,天下初定,國本未穩,為避免朝綱動搖,及時將成年的兒子分封四地,遠離政治中心,也就避免動搖太子朱標的太子之位。這步安排,也是太子早薨之後朱允炆可以順利由皇太孫即位大統的重要前提。
2,外政方面:元廷雖經徐達常遇春遠征之後元氣大傷,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蒙古/河西之地實力不容小覷;當年的抗元勢力(陳友諒/張士誠)在角逐中落敗,仍有不少小股勢力餘存(江蘇地區可就是因為懷念張士誠而三倍征賦的)。一旦國內有變,兩股勢力裡應外合,動搖大明統治根本。皇子守國門,一旦胡人入塞,朱家天下土崩瓦解之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保障了忠誠度。而換了職業武將集團,則難免他們遭到敵對勢力腐蝕而叛變。
朱元章共有26個兒子,分別是: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鷖,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此後「藩王不得進京」便成為明朝的祖訓,直到清朝建立,而清朝不但不沿用明朝這一制度,反而是將所有王爺、皇子、公主郡主全部「關」在京城,特別是愛新覺羅皇族更是半步不得離開京城,除非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
按照清代「錫爵之本意,酬庸為上,展親次之,故有皇子而反封貝勒、貝子、公者」,比起明代皇子來,的確要嚴謹的多。另外,親王、郡王嫡福晉所生子,年過二十歲,由負責皇室事務的宗人府請旨考試後,親王子可封世子,郡王子封為長子,以待襲爵。其餘子及非嫡子,經過期考後分別減少等授爵。
清朝最看重花翎,隨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一般來說,皇子授封年齡也就是成婚年齡,當然也有稍早或稍遲的。結婚以後就要搬出內廷(也有不立即出宮的),叫做分府。分府後,其居室服用、設官、俸祿給養,均按爵位高低撥給。
親王、郡王府設長史,貝勒府置司禮長,其餘還有散騎郎若干人,協助長史管理府事。另外根據爵位高低,還配備其他屬官。儀仗護衛、典衛和藍甲、白甲,特殊有勛勞者還特旨倍增或加額設置,且他們還有權蓄養太監。
清廷對分封后的諸皇子,在經濟上的待遇也是很優厚的。首先有俸祿,每年親王給銀萬兩,以下世子六千兩,郡王五千兩,長子三千兩,貝勒二千五百兩,貝子一千三百兩,鎮國公、輔國公七百兩及相應俸米。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吸取了明代的教訓,除了不濫施封爵外,還嚴格規定按授封等第賜予莊園田土,其土地均從內務府經營的皇莊中撥給;又規定諸王公均「不錫土」,「不臨民」,「不加郡國」,府邸均建於京師,「無故出京師六十里罪與百官同」。這樣的制度避免了明代那樣,莊田數額無定數,每當親王之國,為修治宮殿,搜刮田土,弄的官民交困,怨聲四起。之國後,又在藩封地發生藐視官府、魚肉百姓等事。
在京城裡王爺皇子們只是獲得了特殊的身份待遇,並沒有兵權,有效防止王爺造反事件的發生,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皇室之間都聚集在京城,勾心鬥角很明顯,甚至干涉朝政比如清朝的「九子奪嫡」、「辛酉政變」,都有王爺積极參与的身影。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辛酉政變是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以時在夏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其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亦稱「北京政變」。
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動政變。
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歷時四十七年之久。
※為了避明朝皇帝的朱姓,明朝人只能管「豬」叫這個
※清朝為什麼沒有秦王晉王楚王?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比明朝高明
TAG:明朝 |